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又一個首富家族陷風波!一家五口移民海外,瘋狂套現40億…,歡迎閱讀。
最近," 锂電池隔膜龍頭 " 恩捷股份火了,公司董事長李曉明又被推到風口浪尖。
原因是雲南 " 煙草虎 " 顧波案開庭審理,顧波當庭認罪。他在任 19 年中,受賄超過 3.5 億,給他送錢的人中就包含了李曉明,一時間,再次讓恩捷股份站在了聚光燈下。
很多媒體都在試圖電話聯系恩捷股份,求證案件中的李曉明和公司董事長是否同一個人,不過恩捷股份公開的董秘辦公室電話已經停機。
然而,2022 年 11 月恩捷股份的公告表明,董事長李曉明和雲南煙草系統的案件脫不了幹系,并且當時他和弟弟李曉華一起被監視居住:
不過,他們沒有待太久。到 2023 年 1 月,恩捷股份又發布公告,李曉華已經解除強制措施,正常履職。同年 4 月份,李曉明也被解除了強制措施,并且在 8 月收到了公安機關出具的《撤銷案件決定書》。
有人可能會問,恩捷股份主營業務是锂電池隔膜,屬于新能源產業鏈板塊,為何卷入煙草的案件?
這就要從李曉明創立恩捷股份說起。
/ 從煙草到新能源,
兄弟倆打拼出 2800 億帝國 /
恩捷股份的公告截圖中有個細節,李曉明先生的名字是英文 Xiaoming Lee,而李曉華先生則是中文。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因為兩人的國籍不同,李曉明是美國國籍。
公開信息顯示,除了這兩位在國内當上市公司高管的,李家其他人基本都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居住生活。
李曉明早年就去美國留過學,1989 年,李曉明還在昆明塑料研究所當所長,動身去了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讀研。随即,小他 4 歲的弟弟李曉華也來到了同一所大學。兄弟倆都選擇了之前的老本行——高分子材料專業。畢業之後,兩個人都前往了對口的美國材料公司上班。
兄弟倆一個拿到美國國籍,一個拿到美國綠卡,活得好不自在。
然而,倆人在美國并沒有幹太久。
1996 年,他們放棄了美國的優渥生活,回到尚未發達的雲南老家,與當地一家國企合資成立了紅塔塑膠,雙雙擔任了紅塔塑膠的副總經理。
兄弟倆用美國帶回來的先進高分子材料技術,為當地的卷煙產業生產煙标和 BOPP 薄膜。别被幾個洋文騙了,實際上就是包裹在煙盒外面的那層塑料薄膜。
那時候的紅塔塑膠公司,由于是雲南省非專賣卷煙材料的 A 級供應商,所以省内的紅塔集團、紅雲紅河集團,省外的黑龍江煙草和川渝中煙都是他們的客戶。
但從 2000 年開始,由于煙标市場開始進入存量競争,紅塔塑膠開始出現虧損,原來的國資股東開始撤資退出。
2004 年,這家公司成為了李曉明兄弟二人的民營公司,但是缺錢的問題還是個困擾。
2005 年至 2006 年,紅塔塑膠曾計劃到新加坡上市融資,考慮到新加坡市場估值低,決定轉投 A 股。
在全權接管公司之後,李曉明也不滿足于做煙标和煙膜,他開始做食品的無菌外包裝,先後拿下了匯源果汁、東鵬飲料、達利食品等客戶。同時,他還通過境外的紐斯頓公司收購了彩印公司玉溪創新工貿,切入彩色印刷行業,公司也從紅塔塑膠整體改名為 " 創新股份 "。
更名之後,李曉明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只是沒人想到,他在上海注冊成立一家叫上海恩捷的锂電隔膜公司,即便用他慣于 " 業務轉型 " 的個人習慣,也難以解釋。畢竟锂電池隔膜和煙盒薄膜,只有 " 膜 " 這個字是一樣的。但這個小細分業務,日後讓李曉明家族成了新能源產業鏈上的一環,吃到了一波大發展的紅利。
2016 年,恩捷股份的前身——創新股份成功在 A 股上市。
在當年上市的時候,創新股份以 23 倍的發行市盈率成功登陸中小板,李曉明家族身價大漲。2017 年,他左手倒右手,将上海恩捷裝入上市公司,并更名為 " 恩捷股份 "。
不過,這筆收購的金額是 55 億元,溢價超過 300%,而且由于是關聯公司,引來了包括監管層在内的質疑。
所以在當年的問詢回復函中,創新股份回復主要給了兩個理由:一,锂電池隔膜也是膜;二,發展速度快、前景好。
當時新能源正熱,所以這個收購理由看起來十分充分。
在過了監管層這一關之後,因為新能源行業的政策補貼,李曉明此前對锂電池薄膜的押注得到了回報——背靠寧德時代這棵大樹,創新股份營收屢創新高,并在 2018 年正式更名為恩捷股份。
看好這家公司的資金也不少,在 IPO 初期,恩捷股份的市值只有 45 億元,到了 2021 年,市值最高超過了 2800 億元。5 年 60 倍的市值漲幅,讓李曉明、李曉華兄弟倆登上了雲南首富的寶座。
只是,在市值到達巅峰之後,這倆兄弟的一系列操作,不僅讓機構們 " 關燈吃面 ",還親手 " 埋葬 " 了恩捷股份的市值。
/ 表面擴張迅猛,實為債台高築 /
要說上市之後的恩捷股份,發展速度那叫一個猛。
在 2017 年的财報中,還叫創新股份的恩捷股份,只有 4 家子公司,從成色來看,除了一家做薄膜的恩捷,其他都跟煙标、煙膜、印刷相關。
第二年,恩捷股份旗下的子公司就變成了 13 家;2019 年,再增加 3 家;到了 2021 年,變成了 25 家。截至 2022 年年報,公司全資控股的子公司已經達到 35 家。
擴張得這麼猛,自然不是一家一家新注冊的,而是李曉明用上市募資并購來的。
滿眼望去,全是 "XX 新材料 ",其中不乏 2010 年到 2016 年之間成立的公司:
就這樣,恩捷股份從一家煙草配套廠家,華麗轉身為锂電池薄膜產品廠家,而且從地位來看,還算行業龍頭。
而新能源車行業最高歌猛進的一年,就是 2021 年,恩捷股份也達到了估值的巅峰。
恩捷股份 2021 年的三季報可以說是史上最佳:财報數據顯示,和上年同期相比,公司營收翻了一番,從 25.8 億增加到了 53.68 億;淨利潤幾乎翻了兩番,從 6.76 億增加到 18.78 億。而扣非淨利潤增加了三倍還多。
這樣的業績拿出來,市值一口氣衝上 2800 億。
不過,這個過程中,恩捷股份的負債也水漲船高,從 2018 年的 36 億一路漲到 197.7 億。
這麼多錢,拿去幹什麼了呢?
翻開公司的現金流量表,答案一目了然," 投資活動中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 " 都是負的五十幾億。在還是煙草配套廠家的時候,因為煙草公司财大氣粗,回款及時,公司不必擔心失血的問題。但為了轉型成锂電池薄膜龍頭,恩捷股份不惜血本建造廠房和并購業内公司,所以光靠銷售薄膜產生的那幾億現金流,根本供不上投資砸的錢。
所以有分析指出,恩捷股份的并購,實際上是靠負債維持的。
很快,機構和散戶都開始用腳投票了。
2021 年的時候,胡潤富豪榜上,兄弟倆的身家還能進中國的前 100:
到了去年年底,已經落到三百多和四百多名,倆人的财富合計也從一千二百多億跌到三百多億。
這一縮水,就只剩下四分之一了。
/ 全家留一人在國内,
靠上市公司身價百億 /
目前,李家全家基本都在美國,股東名單裡,一水的英文名:
▲圖片來源《恩捷股份 2022 年年報》
其中,Yan Ma 是李曉明的夫人馬燕,Sherry Lee 則是李曉明的女兒。
Yanyang Hui 是李曉華的夫人惠雁陽,Jerry Yang Li(曾用名:李陽)是李曉華之子。
▲恩捷股份 2019 年 3 月 8 日《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
另外,在恩捷股份的股東名單中,有一位 Alex Cheng,中文名叫程躍,也是李曉明家族的得力幹将。
資料顯示,程躍是李曉明、李曉華兄弟的校友兼前同事。而且他在 1993 年 9 月到 2011 年 9 月之間,在李曉明、李曉華工作過的美國公司—— Inteplast Corporation 擔任技術經理。在恩捷創辦的第二年,程躍便毅然辭掉美國的工作加盟恩捷,并成為公司最主要的技術人才。
所以,李曉明的 " 親友團 " 裡,也就剩下了李曉華國籍沒變,還能用中文名字發公告。
這三年恩捷股份股價一路下跌的背後,除了來自市場的擔心,也有李曉明兄弟倆的原因。
在恩捷股份市值最好的那幾年,李曉明兄弟倆不斷減持套現,把之前一路 " 抬轎 " 的機構也埋進了土裡。
從 2019 年開始,面對不斷上漲的公司股價,李曉明家族前前後後減持套現了 28 筆,合計超過 30 億元。
▲數據來源:wind
在這段時間,锂電池薄膜行業也沒有以前那麼藍海。
根據電池網之前的統計,以恩捷股份、星源材質、璞泰來為代表的國内 TOP10 隔膜公司現有及規劃產能已超 438 億㎡,如果對應到锂電池的產能,可以配套生產 6000 萬輛電動汽車。
不過,現在全球每年汽車總銷量還不到 9000 萬輛,國内的需求,很顯然沒有 6000 萬輛這麼多。
更重要的是,之前恩捷股份能靠寧德時代獲得較高的估值,本質上是因為在 2016 年之後,由于政策變化導致了寧德時代的三元锂電池技術路線壓倒了其他技術路線。
但到目前為止,生產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在技術路線上還沒有進入未定成熟期,換句話說,技術更新還遠沒有到達盡頭。一代版本一代神,這個版本或許是寧德時代的主流,在下個版本就未必了。
一條一億平米的锂電池隔膜生產線,僅僅是設備成本造價就在兩億元左右,所以恩捷股份那些投資性現金流,不難想到是砸在了這些生產線和廠房上面。
現在紅紅火火,萬一什麼時候技術路線迭代,這些動辄好幾億的生產線和廠房,可能就成了下一個 " 等離子顯示屏 ",被液晶屏擠得片甲不留,只能在《狂飙》中和小靈通一起出現。
另外,李曉明李曉華兄弟和家族共同的玉溪合益投資都質押了很多股份,最近半年還在不斷增加:
▲資料來源:天眼查
在這個前提下,恩捷股份每年還有兩個億上下的穩定分紅,幾番操作下來,又有不少錢流入了兄弟倆的腰包。
現在兩個人是脫身了, 但恩捷股份的未來,還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