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當保險人走進電視熒幕……,歡迎閱讀。
" 只要三次偶遇,我就能讓她閉着眼睛跟我買保險。" 這是都市劇《蠻好的人生》女主角胡曼黎(孫俪 飾)對自己工作的 " 豪言壯語 "。劇中胡曼黎愛情事業 " 兩失誤 ",劇外的保險代理人也集體破防,直言行業被抹黑。
從《故鄉,别來無恙》到《蠻好的人生》,通過電視劇、電影、微短劇等對保險行業進行品牌宣傳頗為流行。正所謂 " 藝術來源于生活 ",保險題材的電視劇是不是保險打工人的真實寫照?保險公司 " 觸電 " 影視劇,将擦出事故還是火花?
孫俪 " 賣保險 " 被讨伐
目前電視熒屏上,央八的熱播劇《蠻好的人生》無疑是讨論度最高的劇集之一。
《蠻好的人生》将鏡頭聚焦保險從業者,故事從一個 39 歲女性的中年困頓講起,由她在保險業的浮沉與成長,揭開職場女性的酸甜苦辣;也通過她與 28 歲保險人薛曉舟(董子健 飾)的理念對照、衝突與和解,折射一個行業在 20 多年間的發展脈絡。
保險從業者很少出現在熒屏上,正因如此,一些保險代理人在劇集尚未播出之時非常期待:" 孫俪這部新劇,從去年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就很高興,因為每年都能有一部保險行業視角的電視劇,真是我們做保險科普的一大幸事。"
但随着劇情的展開,争議也随之而來。劇中孫俪飾演的胡曼黎被設定為 " 金牌保險銷售 ",但多個情節引發保險從業者強烈不适。例如,在意向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胡曼黎向非親非故的意向客戶的父親連續五年贈送意外險;為了加快理賠速度,她要求理賠部門 " 開後門 "……
實際上,不僅是胡曼黎,在很多影視劇中,保險代理人都被 " 藝術化處理 ",如《天真遇到現實》中,楊天真(陳數 飾)的賣保險情節,也被觀眾吐槽十分 " 二 "。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分析,雖然藝術化的處理能夠增強劇情的吸引力和觀賞性,但保險公司和創作者必須明确區分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的界限。誇張的情節和人物設定不應誤導觀眾對保險行業的真實認知。
不過,目前劇情進展尚未過半,結合官方劇透來看,胡曼黎有望在經歷谷底後完成蛻變,反思自我後重新起航。
從 LOGO 硬露出到理念軟植入
保險公司通過在電視劇、電影等植入廣告,更多是打品牌,樹立正面形象。
劇中有藍洋保險,劇外的太保壽險,正是該劇的保險合作夥伴。《蠻好的人生》播出之際,太保壽險同名產品 " 蠻好的人生 " 年金險也悄然上架。
太保壽險并非個例,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兩年,包括電視劇《故鄉,别來無恙》、紀錄片《祝你平安》等,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選擇通過電視劇、電影、微短劇等進行品牌宣傳、企業形象宣傳。并且,相較于早年間簡單的品牌植入與露出,近些年保險行業的影視宣傳更多聚焦于故事本身,将保險人的工作生活融入劇情主線,讓觀眾在劇情中共鳴。
影視文化作品具有感染力強、通俗易懂、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的特點,有潛移默化的傳播效果,與保險理念的傳播無疑是 " 天作之合 "。正如北京劭和明地律師事務所保險律師李超分析,保險公司通過在電視劇、電影等植入廣告,可以提升品牌曝光與滲透力,精準觸達目标客群,讓保險以 " 潤物細無聲 " 的方式觸達觀眾。
李超表示,影視劇能通過角色塑造和價值觀傳遞改善行業形象,通過影視劇的情感化叙事,可弱化公眾對保險銷售 " 功利化 " 的偏見,轉而傳遞 " 風險守護者 " 的行業定位。這種 " 内容即廣告 " 的方式,既能降低觀眾對硬廣的抵觸,又能通過情節記憶點促進消費者實際需求轉化。
影視劇植入是保險行業品牌更新的重要機遇,這背後依賴内容真實性與行業價值的深度結合。李超表示,涉保險題材影視劇未來創作時需在合規框架内挖掘行業真實矛盾,如代理人精英化轉型、" 報行合一 " 政策影響等,以專業性與共情力重塑公眾認知,而非依賴 " 違規操作 " 的獵奇叙事。只有實現 " 娛樂價值 " 與 " 社會價值 " 的雙重平衡,才能真正推動行業形象的長期建設。
從 " 撈快錢 " 到長期主義 "
通過影視劇中的保險人,不僅品讀保險從業者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能夠看出保險發展演進的時代脈絡。
戲裡的胡曼黎正在攀爬家庭、事業的谷底;戲外的保險業也正在經歷一場颠覆性改革。當行業劇照進現實,劇中胡曼黎用 20 年練就的 " 人情保單 " 生存法則,正遭遇現實政策的精準解構。近日金融監管總局發布了《關于推動深化人身保險行業個人營銷體制改革的通知》,政策重拳直指行業沉疴:代理人專業化不足、職業歸屬感缺失、傭金分配不合理。
當前," 人海戰術 "" 撈快錢 " 時代已經徹底結束,行業正邁向高質量、專業化、智能化發展階段。據觀察,近年來諸多頭部壽險公司均推出保險代理人隊伍提質舉措,紛紛在精英代理人隊伍打造上下功夫。一方面,不少險企積極發布優增計劃,提升代理人質量;另一方面,多家險企積極探索大财富管理新機遇,打造兼具财富管理師、健康規劃師、風險管理師功能的頂尖代理人隊伍。
正如業内人士分析,随着保險市場日趨成熟和消費者對保險產品認知不斷提升,險企對保險代理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才能真正在保險行業扎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