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日本看病很難?北海道大學留學醫生現身說法,歡迎閱讀。
近日,關于日本醫療體系的讨論頻頻衝上熱搜。
一些旅日或久居日本的人感慨,日本就醫難點重重,社交媒體上也充斥着 " 日本首診必須在基層 "" 沒有介紹信,進不去大醫院的門 "" 外籍人士就醫會被拒 " 等說法。
對此,日本北海道大學神經科學碩士、醫學科普博主莊時利和告訴 " 醫學界 ",不少言論是對日本醫療體系的誤讀。
辟謠!沒有介紹信,也能看大專家
" 不能用中國的醫療架構、公私屬性去套日本。兩者差異特别大。" 莊時利和告訴 " 醫學界 ",日本醫療機構沒有一二三、甲乙丙之分。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方法,日本醫療機構分三類,病床超過 20 張的稱為 " 病院 ",包括綜合或專科類醫院、含療養功能的醫院等。
20 張病床以下的屬于 " 一般診療所 ",即通常所說 " 診所 "。第三類是齒科相關機構。極少數的診所和齒科機構會設定病床。
2023 年,日本各類醫療機構總數達 179834 間,較上一年度減少 1259 間。其中,診所、100 張病床以下的病院占總數的 " 大頭 "。
厚生勞動省數據顯示,時年該國共有診所 104894 間,94.6% 沒有病床;有各種規模病院 8122 家,100 張床位以下的占 36%。
不論規模如何,日本醫療機構的籌建資金主要有 6 種來源,包括各級财政、大學等公立性質機構、社會保險關系團體、個人等。
" 即使是國立醫院等傳統的公立醫院,也要自負盈虧。98% 的收入來自日常診療費用,少量政府補貼用于臨床研究等方面。" 莊時利和說。
理論上,日本不限制患者就醫。民眾憑健康保險證,能在上述十餘萬機構中自由選擇(free access)。但莊時利和發現,大部分日本民眾奉行 " 就近診療原則 ",首選離家近而非規模大的醫療機構,各類診所往往是其就診的第一環。
這與政府有效推行 " 醫療機構功能分擔 " 等有關。
日本施行預約就診,有 " 擇院費 " 一說。" 如果首診醫生發現患者病情較重,會開具轉診單、介紹信,把患者轉到實力更強、更大規模的醫院就診。這個過程可能是醫患雙方協商的結果,更多是醫生推薦。" 莊時利和說。
沒有介紹信,患者首診也能去大學醫院等大型綜合性醫院,條件就是在治療費基礎上,再支付一筆 " 選定療養費 ",約合人民币數百元。
在日本,醫生每天接診的患者有限,這樣能确保每個人的問診時長。而一些去大醫院首診的患者,往往等候時間會更長,莊時利和補充稱," 通常不會有延誤診療等情況。"
若是急診,比如一個人高燒、喘不上氣、起床困難,可以直接撥打急救電話 119。随車醫生分析後,可能直接送其前往大學醫院。此時不需要支付 " 擇院費 ",急救車轉運服務也是免費的。
日本松山市丸尾齒科為患者準備、适用于不同接診醫院的 " 介紹信 "。圖源 / 日本松山市丸尾齒科
讓患者留在當地
莊時利和表示,日本人 " 就近首診 " 的習慣是經年累月形成的。就醫成本、政策引導、執業選擇等,都發揮了重要影響。
1961 年以來,日本逐步推進、完善 " 國民皆(強制)保險制度 "。迄今,除個别沒有戶籍的流浪漢,該國超 99% 的人口都有醫保。
患者年齡、背景不同,醫保自付比例不一,從 0%~30% 不等。
比如,70 歲以上老者不論去哪兒看病,自付部分約 10%。嬰幼兒就診有費用上限、約合幾十元人民币。莊時利和在旅日求學期間也有日本國民健康保險,自付約 30%,大學還能報銷一部分。
他指出,日本早就實現醫藥分家,醫院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實施 DPC(Diagnosis Procedure Combination,日本版 DRG)。不論供職部門如何,醫生收入按 " 點數 "、收取同等診療費。首診、復診、包扎、查體等每一項診療行為,有明确的計算标準。
農村、偏遠地區的人口密度小,但面積大,醫生收治的患者數量只多不少。莊時利和曾就讀于日本北海道大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是日本比較窮的地方,但當地醫生的收入不一定低于東京、大阪等大都市,工作也并不輕松。
2021 年,日本衛生、環境健康和預防醫學學會官方期刊刊文,稱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學醫院,醫生收入更低。部分原因是當地醫生數量多,單個人的臨床接診病例少。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會通過經濟補償等措施,鼓勵醫學生到偏遠地區求學,激勵醫生們留在當地。日本長崎縣會向離島、偏僻地方醫療中心派遣醫生,并規定若能離島工作 1.5 年,緊接着可以享受半年的帶薪進修。
在經濟因素等驅動下,有實力的醫生們走出大型機構,在農村或偏遠地區工作,或是自己開診所,各項成本低,收入與城市差距不大。
日本《醫師法》嚴格規定開設診所的醫生資質及相關手續。一旦開業,相關醫生即可申請保險醫師之名義參與各種醫療保險業務。
日本診所的專科化程度高,頭疼腦熱去内科、專為女性設立的婦人科、能治皮炎也做微整的皮膚科。在預約情況下,就診流程便捷、順暢,且病歷會被完整保存,便于長期随訪。
為吸引患者,一些診所投資購置設備,硬體不輸大學醫院。" 診所往往承擔最主要的日常診療業務,有的診療水平達到大學醫院的高度。" 莊時利和說。
同時,診所、小規模 " 病院 " 會在地鐵、街頭,豎海報、打廣告,招攬患者。它們可以宣傳自己治療哪些疾病,但廣告會受到日本醫療廣告指南等約束。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體、期刊發行機構定期制作 " 就醫指導 " 類印刷物。" 這是中國可以參考的細節。對患者來說,科研成果等排名的意義有限,大家更關注醫院、醫生的治療經驗,包括做了多少台胃癌切除術、5 年生存期多長。" 莊時利和說。
他認為,臨床絕大多數問診都是常見病、多發病。考慮到預約等成本,遍布街頭巷尾的診所,是更便利的就醫選擇。
朝日新聞出版社會結合手術量、醫生調查等數據,定期出版《優質病院》等雜志,供民眾就醫參考。/ 週刊朝日ムック
日本醫療對中國的借鑑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日本醫療體系贊譽有加,稱其 " 在各個年齡段的健康和福祉方面,都是冠軍 "。在 WHO 歷年發布的 " 全球醫療評估報告 " 中,日本多次摘下世界第一。
但上世紀九十年代到 21 世紀初,日本經歷過一段黑暗的 " 醫療崩壞 " 時期。
當時,日本社會快速老齡化。臨床診療從以較快出院的感染性疾病為主,快速轉向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等,大量醫療資源被消耗、占用。政府對醫療儲備出現重大誤判。
在此期間,14% 的日本老齡人口長期占據 60% 的病床資源,甚至有不少老年患者住院超過 1 年。醫生數量不足的問題逐漸凸顯,醫護們普遍超負荷工作,青年患者卻仍難以得到及時救治。
在嚴峻的醫療财政壓力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日本立法全面控制醫療成本,包括用降低住院支出、藥品費用等考核醫生;将患者支出與醫生收入、晉升直接挂鉤;全面推進集采。
那時,日本醫患矛盾非常激烈,出現了一些傷醫事件,多地爆出醫生離職潮。
2000 年,日本醫患糾紛超過 3000 起。5 年前,這一數字不足 300 起。有媒體形容,日本用 5 年時間,摧毀了 50 年才建立起來的醫患信任關系。
2006 年後,日本多次調整老年人醫療費的自付比例,意在控制相關醫療費用急速增長,又不會讓老年人保費負擔過重。
同期,該國加強對仿制藥的生產、使用、品質監管等。2017 年 5 月,日本有消息人士提出,政府要将仿制藥的使用率從 56%提升到 80%以上,每年能節省數百億日元。
政府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 自由就醫 "。比如鼓勵首診由診所承擔,二次診療由中小型醫院承擔,仍然無法确診時再轉向大型綜合性醫院。
這期間,日本醫療機構數量、醫護人員數量都增長明顯。尤其是診所等個人或社會辦醫,增長趨勢顯著。這對患者分流、規範化診療大有裨益。
莊時利和表示,對比日本,我國在某些方面亦早有動作,我們的分級診療思路類似于日本的 " 診所首診 "。
" 這一方面應該不斷加強。各地都在探索醫聯體模式,就是要找到一種便于雙向轉診、又确保醫療質量的模式,讓更多人看上病看好病。當然,這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難題。" 莊時利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