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别不愛聽,只學教材提高不了英語,歡迎閱讀。
大家好,我是英文編輯多樂西。
" 你家學啥教材?"" 在什麼機構?"
" 我家 x 歲 x 年級,學 xx 教材可以嗎?"
"x 教材和 y 教材,哪個更好?"
無論是群裡媽媽的讨論,還是我的私下答疑,問最多的總是教材、教材、教材……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我的觀點也明确寫在标題裡了:只學教材,不漲英語能力。
來,做個小調查
1、
教材是來讓普娃破防的
最大的原因是,量不夠。一個單元才多少知識點?一周能學一個單元嗎?
内容的量級根本不夠支持孩子進步。
想想你帶娃讀 RAZ,得讀多少本,還得額外補多少本,才能從這個級别到下個級别?
教材給孩子的輸入太有限了,一節課上一小段文章,個把詞匯、句式,再加上普遍的情況是送娃去一周一次、一次兩節,這點知識量是 " 學 " 不會英語的。
再者,語言也不是 " 學 " 會的。咱們母語是通過上語文課學會的嗎?是用耳朵聽來、眼睛看來、腦子深度思考來的。
課外咱給娃報的和中文母語相關的 xx 班,基本是用來給語言能力已經過關的娃更上一層樓,去提高語言素養的。比如深度思考 & 思辨、精讀、表達。
說回英語。讓家長欲罷不能的教材,要麼是新概念這種,能反哺中高考的;要麼是劍橋、牛津的原版教材,提能力也對标考級,聽說讀寫一體化的。
這種教材當然好啦!有英語基礎的娃,就很适合去學一套綜合教材,把日常習得的零碎的語言知識點,系統地整合起來。
娃自己聽的讀的,整塊囫囵輸入的,經過老師的點撥,讓語言知識點精細化起來。
那麼家長看到這應該懂了,
1)英語好娃、牛娃➕學教材 = 強強聯合,更上一層樓
2)英語 0 基礎、弱基礎娃➕學教材 = 原本不多的學教材效果,得再打個折扣
雖然很扎心,但下面還有更扎心的——
2、
順理成章的懶
再回想下咱娃上的教材、課程,是怎麼操作的呢?
只負責把娃托管給機構和老師的家長,這題可能答不上來。我代表認真跟過課的家長回答下哦:
現在的教材,原版的也好,校内即将大改的新版教材也好,都是主題單元式的。
一個單元,一篇主題課文,然後再圍繞這篇課文去做聽說讀寫和詞句分析。
正兒八經把聽、說、讀、寫做完,關注娃這四項關鍵能力的基礎和提升的,少。(咳咳,包括很多校内老師哈)
但把課文講透的,很多。因為" 講課文 " 這種語言上的精細化學習,對老師來說是最沒操作難度的。
帶着孩子把整篇課文的重難點詞匯過一遍、語法知識點分析一遍。俗稱,摳字眼。
給我一套教材 + 一點備課時間,對了現在還有 AI 這個大殺器,我可以批量生產這樣的課。
我不是說摳字眼不對哈!相反,這個流程很必要!因為孩子需要有一層語言知識的打底,腦袋空空是沒辦法跟上節奏、理解文章的。
壞菜就壞在,我們家長把提高英語能力的希望,都押在了這一環節,花了 80% 甚至更多的精力去 " 學 " 課文、" 分析 " 文章。
而老師,或因為家長的期待,或因為沉迷教學的舒适區,也把大量精力花在了摳字眼環節,帶着娃兒鑽詞匯鑽語法。
結果當然就是,孩子覺得英語學習太無趣了,逮着詞啊句啊這些細節,整啊整,年齡越小的越覺得無趣,越想放棄。
反過來有心的家長,發現娃的英語能力半天沒進步,詞匯上漲有限,單獨做題不靈,學了 1、2 年效果覺很不明顯,也不敢輕易說去考級試試手。
于是開始對教材不滿,對課程不滿,對老師不滿,對娃不滿。接着考慮是不是要換一套教材學學?是不是得換成外教?
但這個學習邏輯就沒對頭!
學教材獲得的知識量有限→學課文主打摳字眼→娃不喜歡、進步不明顯→換套教材再來?
正确的英語學習邏輯到底是啥?英語到底怎麼高效進步?
我打算開個直播專門講講,好久沒開直播了,攢的幹貨準備一把放出來,感興趣的朋友,點個 " 預約 ",來!(純英語小白家長勿入哈,有挺多黑話的)
專業敬業的英語教師,肯定有的。這些老師就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摳字眼,他們的課重點會落在:講拓展。
我上面說了,一節課的知識量太少,負責的老師也想給孩子輸入更豐富的知識,盡快出成績呀。
那麼這樣的課程,其實對孩子和家長的要求更高:
1)孩子需要課前做大量查資料和預習的工作,有不錯的學習能力,前期 - 中期也需要家長輔助。
2)短期内不會有特别明顯的進步,特别是成績上,需要砸錢砸時間長期積累,需要家長的心态擺正、認知足夠、錢包支持。
還有一點就是,家長們不要迷信外教……
用外教的西方視角幫中國的孩子打開知識面,大家的出發點都是非常好的!
前提是,孩子的聽說能力、認知水平、學習習慣、思考能力,都得過關。
否則就是燒錢的浮雲。别說外教講的拓展部分聽不懂,互動部分純無效,思辨部分是擺設,也許連最基礎的摳字眼環節,跟起來都夠嗆。
哎,外教的坑更大更深。我再說一遍啊:外教課,沒點基礎的孩兒,别碰!詳見我的高贊文章:
學教材不 OK,各種課有坑,說來說去,提英語最靠譜的手段,其實是很沒有技術含量的——
3、
日 常 積 累
學教材的效能,遠遠低于堅持每天聽、讀的效能!哪怕每天只聽、讀一點點。
娃們 " 聽 " 的進度參差蠻大,中國孩子在閱讀上的積累,更有經驗,也更加擅長。
那閱讀的日常積累怎麼做?閱讀,這個對中國孩子影響最大的能力,我們應該怎麼日常培養起來?
這個問題有點龐大,我放在明晚的直播裡細說,感興趣的家長記得來聽。
可以主要歸納為三個階段:
1)用分級,來打底。
早期閱讀,永遠可以無腦相信分級讀物。依靠它圖、文一致的設計,科學的進階路徑,讓孩子高效地拉一遍詞匯、句式,給語言打個好底子。
2)用内容,拉認知。
有一定詞匯基礎後,我們要引導孩子去看有知識感、有信息量的内容。
這些内容,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英語語言能力,還可以一篇一篇地拉高娃的認知,差距逐漸拉開。
什麼樣的内容符合這個标準,我直播會細講。
3)讀 + 練,提能力。
狹義的閱讀能力,是中考、高考、劍橋 KPF 考級、托福雅思這些國内、外标準化英語考試的閱讀理解題,是拿分大頭。
這部分搞不搞?當然要搞。
但閱讀能力更是一個人擁有高階語言能力的完美體現。
比如我們熟悉的 "Fact or Opinion/ 事實還是觀點" 這個閱讀策略,你理智吃瓜的時候,就是靠它去分辨網絡上的情緒發言,以及扒開各方觀點,看準問題的實質。
比如閱讀裡的 "Compare & Contrast/ 對比和比較" 策略,你在做方案匯報的時候,就是靠它去凸顯你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實現碾壓性的優勝。
它們都是通過英文閱讀,訓練出來的策略,也是超越語言本身,能受益終身的能力。
就像教練教了你遊泳的姿勢,你得在水裡自己去蹦跶,才能真正學會,會用。孩子也要通過大量閱讀、有針對性的精讀和練習,到閱讀的大江大海裡去實操,才能把紙面上做題的策略,變成人生中即拿即用的能力,應對之後的風浪。
EASTWEST
" 雞娃 " 一詞如今被炒得已經自帶貶義,我更喜歡用 " 培養 "。
養活孩子是一回事,培養是另一回事,我們大多數普通家庭,想把娃提高一點點,投入也不小。哪怕過程中走了一小段彎路,成本要翻倍,孩子的時間難再挽回。
所以有了我們的 "教育真心話不冒險" 直播間,和大家一起狙掉教育亂相、怪相、智商稅觀點和產品。
孩子的成長不可逆,一旦決定花時間去做培養,無論是英語還是其它,那咱就效率最大化!
今天就寫到這。明天直播間見!
● 近期在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