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理财經驗:醫療企業A股IPO遇挫背後:并購、赴港IPO迎小高潮 需盡快鍛造自身造血能力,歡迎閱讀。
IPO 階段性收緊、醫療反腐等因素共振,2023 年以來醫療企業 " 闖關 "A 股 IPO 的過程并不順利。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自 2023 年以來至今(截至今年 2 月 17 日,下同),A 股市場總共有 43 家公司主動撤回了 IPO,3 家首發上會時被否。具體來看,未實現盈利的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公司已難以過關,中藥、原料藥企業則容易 " 踩雷 " 銷售費用率過高等問題。
在 A 股 IPO 收緊之下,醫療行業企業則正奮力在其他方向進行突圍。記者注意到,近期 A 股醫療行業上市公司的股權收購案例頻頻上演,其中來自藥品流通領網域和中藥領網域的案例最多,創新藥企則一方面在 " 出海 " 方向上迎來了新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在近期上演了一出赴港 IPO 小高潮。
不過,當下的醫療行業一級市場也并非沒有亮點,在這一段難熬的旅程中,政府引導基金和產業資本就正在大顯身手。在行業人士看來,在當前的融資形勢下,醫療行業企業目前都必須盡快鍛造自我造血能力。
現狀:盈利、銷售費用率等要求收緊 醫療企業 A 股 IPO 遇挫
2023 年以來,A 股市場總共有 43 家來自醫療行業的 IPO 公司主動撤回了 IPO,1 家終止審查,3 家首發上會時被否,11 家 IPO 公司首發過會。
主動撤回、終止審查、上會被否的總共 47 家公司中,主要從事 CRO 及(或)CDMO 業務的有 9 家,從事 IVD(體外診斷)的有 7 家,從事原料藥及(或)中間體的有 6 家,從事醫療器械、創新藥、仿制藥、中藥的各有 5 家。而首發過會的 11 家企業主要來自醫療器械和 CRO/CDMO 領網域。
可見,從事 IVD、原料藥及(或)中間體、創新藥的企業上市較難,但是也并非完全沒有希望。例如,來自 IVD 領網域的景傑生物在 2023 年 1 月份成功首發過會,2023 年 12 月過會的一品制藥則從事化學制劑和原料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值得一提的是,主動撤回、終止審查、上會被否的總共 47 家公司中,有 8 家公司在報告期内最近一年的淨利潤為虧損狀态。而這 8 家公司中,從事醫療 SaaS 服務的太美醫療在 2023 年 3 月首發上會被否外,剩餘 7 家公司均是主動撤回,且 7 家公司中有 5 家是創新藥公司,2 家是創新醫療器械公司。
科創板第五套标準為尚未盈利的創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企業打開上市 " 大門 ",但自 2023 年以來,适用該标準的醫藥企業已有多家撤回材料。
科創板第五套标準為:預計市值不低于 40 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并滿足相應條件。
此外,上交所在 2023 年第 4 期的《發行上市審核動态》中表示,醫療企業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往往較高,銷售推廣活動的真實性、合規性頗受市場關注,銷售推廣費往往存在名目復雜、類别多樣、可能用于隐性支出等問題,一直是審核關注的重點。
銷售費用率高企也是多家主動撤回的醫療行業 IPO 公司的共同特征。例如,威門藥業在報告期内的銷售費用率就超 50%,百神藥業在報告期内的銷售費用率同樣高達 50% 以上,漢王藥業在報告期内的銷售費用率将近 40%,欣捷高新的銷售費用率在 2022 年快速增長至了 40% 以上。從細分領網域來看,銷售費用率高企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中藥、原料藥領網域的企業。
尋路:行業并購、赴港 IPO 等迎來小高潮
A 股醫療行業 IPO 收緊的背景下,一級市場投資者也在尋找更多退出的途徑,而在近期,醫療行業的并購和赴港 IPO 迎來了回暖态勢。
在并購方面,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自去年 12 月份以來,醫療行業上市公司披露的對外收購案例就已有 16 起,涉及邁瑞醫療(300760.SZ,股價 298.48 元,市值 3618.9 億元)、遠大醫藥(0512.HK,股價 3.52 港元,市值 124.94 億港元)等上市公司。其中,國内醫療器械行業巨頭的邁瑞醫療拟以 66.5 億元收購惠泰醫療的控制權,更是備受市場矚目。
" 上市公司的收購是近幾年疫情和一級市場寒冬的綜合作用,充沛現金流和相對便宜的資產(價格),是收購 / 產投的催化劑。從賽道發展來看,2023 年上市公司的一級資本行為才略起眉目,離行業成熟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 躍為資本助理副總裁陳笑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不過,盡管醫療行業并購升溫,但從所屬細分領網域來看,上述 16 起對外股權收購案例中,來自藥品流通領網域和中藥領網域的收購案例最多,分别有 6 起和 3 起,其次是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領網域的對外收購案例各有 2 起,而來自創新藥和 IVD 領網域的收購案例則各僅有 1 起。
創新藥企并非不被資本看好,其投資者也并非沒有退出之路。
一方面,同樣是自去年 12 月以來,多家國内創新藥企被國外資本所看中。去年 12 月,阿斯利康宣布以 12 億美元的高溢價,收購國内 CAR-T 療法公司亘喜生物,後者也成為首家被跨國藥企全資收購的中國創新藥公司。
今年 1 月,諾華集團在其官微宣布,就收購信瑞諾醫藥達成協定,後者是一家專注于腎髒疾病及相關治療領網域的臨床階段中國生物技術公司。
與此同時,去年 12 月以來也已有多宗中國創新藥出海 BD 交易,其中百利天恒在去年 12 月宣布将 EGFR/HER3 ADC 新藥 BL-B01D1 的中國以外全球權益授權給百時美施貴寶(BMS),更是以 8 億美元首付款、84 億美元的潛在交易總額打破了國產創新藥單個項目出海的紀錄。
另一方面,港股 IPO 市場在近兩年也有所降溫,但在 2018 年港交所推行 18A 規則以來,醫療行業在港股 IPO 市場始終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而在近期,醫療行業企業赴港 IPO 也掀起了一陣小高潮。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自 2023 年 12 月以來,華昊中天、健康之路、陸道培、同源康醫藥、訊飛醫療、九源基因等 11 家公司向港交所提交 IPO 申請,主要來自創新藥、互聯網醫療、醫療服務領網域,分别有 5 家、3 家和 2 家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 11 家公司中,太美醫療、同源康醫藥、健康 160、訊飛醫療、盛禾生物、康樂衛士、華昊中天等 7 家公司尚未實現盈利,其中盛禾生物甚至尚未有產品實現商業化。
此外,太美醫療、華昊中天均衝刺 A 股 IPO 失敗,其中,拟上市科創板的太美醫療在去年 3 月上會被否,華昊中天則是在去年 5 月撤回了科創板 IPO。
核心:醫療企業需鍛造自我造血能力
醫療行業一級市場的寒氣猶存。
根據躍為資本的報告,2023 年中國醫療賽道共發起 1737 起融資事件,較 2022 年同比下降 26.2%,2023 年全年融資數據也同比下降超 1/4,股權融資低頻高門檻化。
在重慶一家醫療行業投資機構的人士看來,資本在過去一段時間也變得更為急功近利。" 一級市場融資追求回報,更追求盈利和時間成本的極致化,這導致了一些資本不願意陪企業成長了,很多都去搞突擊入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來各行各業一級市場融資都趨冷的背景下,政府引導基金則是大顯身手,成為市場矚目的焦點。根據母基金研究中心發布的《2023 年上半年中國母基金全景報告》,新發起成立的母基金中,政府引導基金的數量從 2021 年的 63 家大幅增長至 2022 年的 103 家,又從 2022 年上半年的 54 家增長至 2023 年上半年的 90 家,而市場化母基金則維持在低位波動階段。而且,從新成立母基金的資金管理規模來看,政府引導基金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醫療行業則正是各地政府引導基金所瞄準的主要領網域之一,這也使得醫療行業的投資方背景迎來變局,以及更為多元化。
" 政府引導基金和產業資本會在近兩年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美元基金和綜合基金在當前環境下較難發揮自身優勢。" 陳笑梅向記者進一步表示。
盡管暫時的困難不少,但從長期來看,醫療行業無疑仍是整個資本市場最受矚目和追捧的賽道之一。
在陳笑梅看來,消費醫療會是受青睐的主題,但該賽道也依然逃脫不了内卷的 " 宿命 "。
上述重慶一家醫療行業投資機構的人士則表示,未來醫療行業的主要看點仍是高端醫療器械的國產替代化,以及受政策鼓勵的創新藥研發企業。" 對于中高端醫療器械企業,主要看其產品與當前行業的差距水平,以及在國内的市場占有率;對于創新藥企業,則主要看其儲備的創新藥數量、研發進度等。"
在醫療行業投資的下行周期裡,作為融資方的企業無疑也面臨着更高的要求。躍為資本在前述報告中表示,醫療行業創業者需要将造血回血能力、精細化成本運營能力,實質性提到公司第一戰略。
回到 A 股 IPO 的情況,陳笑梅也認為,IPO 的政策收緊依然會是 2024 年的主旋律,收入 / 利潤會是醫療行業各個細分板塊的入門要求,利潤要求會在公布基礎上有個更高的隐形門檻,而北交所還會是醫療企業衝擊上市的緩衝陣地。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文多 攝)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