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對自戀,我們可能有很普遍的誤解,歡迎閱讀。
© Insight for Living Canada
利維坦按: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高度自戀的人往往給人十分傲慢自負的感覺,人們通常不會認為其内心脆弱不堪——但這似乎不是真相。根據 DSM-5,自戀型人格障礙屬于 B 群人格障礙症(Cluster B personality Disorders),這類患者往往專注于權力與成功,缺乏同理心,善妒,自私,過分誇大自我的重要性,且十分渴望别人的表揚稱贊,認為他人應該無條件地順從他。
之所以其脆弱性的一面不太彰顯,本文中的研究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現象,可謂 " 自戀型人格障礙偏差 " ——那些極其自負的患者或許壓根兒沒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所以他們是不太可能出現在心理治療師的辦公室的。
在網易雲音樂搜索【利維坦歌單】,跟上不迷路
我們有一個新号【利維坦行星】,可以關注
你能想出一個自戀者的形象嗎?有些人可能會想到唐納德 · 川普,或是埃隆 · 馬斯克,這兩位經常在社交媒體上被貼上這樣的标籤。又或者可能是印度總理納倫德拉 · 莫迪(Narendra Modi),他曾穿着一套細條紋西裝,每條細條紋上都編織着他自己的名字。
但很有可能你已經遇到過一個自戀者,而他們一點兒也不像川普、馬斯克或莫迪。
據估計,多達 6% 的美國人口(主要是男性)在其生活的某個階段可能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這種病症的表現方式實在令人困惑。根據一篇關于診斷該障礙的綜述論文,自戀者可能 " 自大或自我厭惡,外向或社交孤立,工業領袖或無法保持穩定的就業,模範市民或傾向于反社會活動 "。
臨床醫生注意到,自戀者在幾個方面存在差異。他們可能在職業上表現得非常出色,擁有成功的事業和充實的社交生活,也可能表現得很糟糕。他們可能(也可能沒有)患有其他障礙,從抑郁症到反社會人格都有。雖然大多數人熟悉自戀的 " 誇張 " 版本——表現為傲慢和自負的人渴望引起他人的注意——但這種障礙也存在 " 脆弱 " 或 " 隐秘 " 的形式,其中個體内心感到痛苦,自尊心上下波動。這些貌似對立特征的共同點是對自己的極度關注。
© PsyPost
大多數治療患者的心理醫生表示,自負和脆弱常常存在于同一個人身上,在不同情境下表現出來。然而,在學術心理學家中,許多人認為這兩個特征并不總是重疊的。這場争論已經持續了幾十年卻沒有得到解決,最有可能是因為一個難題:脆弱的人幾乎總是存在于治療師的辦公室裡,但自負的個體不太可能接受治療。
心理學家瑪麗 · 川普(Mary Trump)從家族史和近距離觀察中推斷出,她的叔叔唐納德 · 川普符合自戀型人格障礙以及可能的反社會人格障礙的診斷标準,極端情況下可能是反社會人格。但她在關于這位前總統的書中指出:" 要得出準确而全面的診斷,需要進行一系列心理和神經心理學的測試,而他永遠不會接受這些測試。"
© The Jolly Swagman Podcast
現在,腦科學正在促進對自戀的更好理解。雖然不太可能解決争論,但初步研究似乎支持了臨床醫生的觀點:脆弱,似乎确實是自負的隐藏面。
幻想還是現實?
泰莎(Tessa)25 歲,現居加利福尼亞州,有時她感覺自己站在了世界之巅。" 我每天醒來去上大學時都相信自己會成為一名著名歌手,我的生活會很美好," 她回憶道," 我以為我只要不斷完善自己,總有一天我會成為被這種奇妙生活包圍的人。"
但她也陷入了嚴重的情緒谷底。其中的一次谷底,是當她意識到她想象中的美好生活可能永遠不會實現時," 這是我經歷過的最長的抑郁時期之一," 泰莎告訴我," 我變得很痛苦,現在我仍在努力克服它。"
© MantraCare
幻想與現實之間的脫節已經波及到她的人際關系。在與其他人交往時,她常常覺得很無聊,尤其是在戀愛關系中,她感到自己與自己和伴侶的情感都疏遠了。一位前男友在分手後告訴她,當他未能滿足她的期望時,她大發雷霆,她對她給他造成的傷害渾然不覺。
" 我告訴他,‘你的痛苦就像在風中哭泣——我不知道你有這種感覺’……我所能想到的只是我感覺受到了背叛," 她說。看到他與其他人交往,她感到很不安。她的反應是侮辱他的朋友并試圖阻止他與他們見面。她讨厭他欣賞别人,因為這讓她懷疑他是否會繼續把她視為可敬的人。
© The Mighty
無法活出理想化的自己——包括被那些因她的美貌與才華而喜愛和崇拜的朋友和粉絲包圍的願景——讓泰莎深感困惑。" 有時我感覺自己凌駕于一切之上,凌駕于生活本身之上,同時也感覺自己就像路邊的一坨垃圾," 她說," 我覺得我一直在試圖隐藏和掩蓋某些事。我經常感到壓力和疲憊。我也一直在努力建立一個内在的自我,這樣我就不必再有這種感覺了。"
在父母建議治療後,泰莎于 2023 年被診斷出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之所以特别復雜,是因為它可能并不總是病理性的。密歇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心理學家艾丹 · 賴特(Aidan Wright)指出:" 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追求成功、專注于靠自己改善生活并不是什麼問題,而且往往受到西方文化的重視。"
馬薩諸塞州麥克萊恩醫院(McLean Hospital)的臨床心理學家艾爾莎 · 羅寧斯坦(Elsa Ronningstam)表示,相對正常的自戀類型包括,在事情進展順利時對自己持積極看法,并努力維護自己的幸福感,同時仍能與他人保持親近的關系,容忍與理想化自我的不同之處。
然後是 " 病态 " 自戀,其特征是無法保持穩定的自尊心。有這種障礙的人會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來保護自己的自負觀念,當這種觀念受到威脅時,就會感到憤怒、羞恥、嫉妒和其他負面情緒。他們可以過着相對正常的生活,只在某些情況下才會表現出來。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病理性自戀的一種亞型,其中個體存在持續的、長期的問題。它經常伴随着其他病症的出現,例如抑郁症、雙相情感障礙、邊緣性人格或反社會人格障礙。
21 世紀的水仙
在古希臘那耳喀索斯(Narcissus,意為 " 水仙 ")故事中,這位年輕的獵人因其無與倫比的美貌而受到人們的欽佩,卻拒絕了許多愛慕并追求他的人。其中包括厄科(Echo,意為 " 回聲 "),一位不幸的仙女,她因愚弄了天後赫拉(Hera),而喪失了說話的能力,并且她永遠也不能表達自己的本意,直到她遇到心愛的人的出現才能應聲。雖然那耳喀索斯最初因聽到與自己類似的聲音而被吸引,但最終還是拒絕了厄科。
卡拉瓦喬,《那耳喀索斯》。© 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
涅墨西斯神(Nemesis)随後詛咒納西索斯,使他愛上了自己在池水中的倒影。納西索斯無可救藥地迷戀着自己的形象,他認為那是另一個美麗的存在,當他發現水中的自己無法回應他的感情時,他變得心煩意亂。在故事的某些版本中,他在自己的倒影面前日漸消瘦,死于幹渴和飢餓。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精神分析學家海因茨 · 科胡特(Heinz Kohut)和奧托 · 科恩伯格(Otto Kernberg)提出了現在被稱為" 面具模型 "(mask model)的自戀理論。該理論認為,傲慢和自信等自負特征掩蓋了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美國臨床醫生主要參考的是《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的 1980 年版也印證了這一理論,在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定義中,盡管它強調了自負的特征,但也包含了脆弱的特征。
不過,一些精神科醫生認為,脆弱這一标準與其他人格障礙有太多重疊。特别是邊緣型人格障礙(BPD)與自戀型人格障礙一樣具有脆弱性的特征,如情緒管理困難、對批評敏感和關系不穩定。因此,随後的 DSM 版本更加強調了自負特征,比如對自身重要性的誇大、沉迷于無限成功和權力的幻想、極度需要贊美和缺乏同情心。
© McNulty Counseling and Wellness
2000 年代初期,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臨床心理學家亞倫 · 平卡斯(Aaron Pincus)注意到,這種對自大的關注并不能準确地反映出他在自戀患者身上看到的情況。" 它完全忽視了通常驅使患者來就診的原因,即脆弱和困擾,"平卡斯說," 這讓我意識到在科學上應該更加精确。"
在 2008 年的一份綜述中 [ 1 ] ,平卡斯和他的同事發現,心理健康從業者對自戀的概念存在巨大的差異,有數十種标籤用于描述自戀的表現方式。但也有一個共同點:該障礙以自大和脆弱的方式表現出來。
自那以後,研究人員發現,自戀的兩個維度都與心理學家所謂的 " 對抗性 "(antagonism)有關,包括自私、欺騙和冷酷 [ 2 ] 。不過,自負和尋求關注有關,脆弱性往往涉及神經質、焦慮、抑郁和自我意識的困擾。脆弱的自戀也更容易伴随着自殘(包括拔頭發、割傷、燒傷等與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中也有的行為),以及自殺風險。自戀的這兩種表現也與人際關系中的不同問題相關。在自大的狀态下,自戀者可能對他人更加充滿報復和專橫,而在脆弱的階段,他們可能更加孤僻和容易被利用。
自尊果汁
雅各布 · 斯基德莫爾(Jacob Skidmore)是一位 23 歲的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他在多個社交媒體平台上以 " 無名自戀者 "(The Nameless Narcissist)的身份開設了賬戶,他說自己經常會從自大跌落至脆弱,有時一天會發生好幾次。如果他得到了别人的積極關注或實現了自己的目标,當他感到自信和安全時,他就會體驗到強烈的 " 高潮 "。
" 這幾乎是一種欣快的感覺," 他說。但當這些自我提升的源泉——他稱之為 " 自尊果汁 " ——枯竭時,他發現自己就陷入了谷底,壓倒性的羞恥感可能會阻止他離開家。" 我害怕出門,因為我覺得世界會評判我什麼的,這很痛苦," 斯基德莫爾說," 感覺就像我的胸口被刺了一下。"
© Planet Ayurveda
對自尊的渴望驅使斯基德莫爾做出許多更自負的行為——無論是讓自己成為多個社群事實上的領導者,他稱自己為 " 皇帝 " 并懲罰那些激怒他的人,還是建立某種關系純粹就是為了提升他的自尊心。斯基德莫爾并不總是以自負的方式展現自己:年輕時,他表現得更加敏感和缺乏安全感。" 我記得照鏡子的時候,想着我是多麼惡心,我多麼讨厭自己," 他告訴我。
臨床醫生的評估以及對更廣泛人群的研究都支持自戀者在這兩種狀态之間搖擺的觀點。在最近的調查中,賴特和他的研究生伊麗莎白 · 埃德希爾(Elizabeth Edershile)要求數百名大學生和社區成員完成評估,在幾天内每天多次測量他們的自負和脆弱程度。
他們發現,雖然脆弱和自負通常不會同時存在,但總體上比較自大的人也會經歷脆弱時期,而那些通常比較脆弱的人則不會有太多自大的經歷。一些研究表明,重疊程度可能取決于自戀的嚴重程度:
© "The Narcissism Spectrum Model: A Synthetic View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by Zlatan Krizan and Anne D. Herlache, i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Vol. 22; February 2018
對于紐約市立大學(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臨床心理學家戴安娜 · 戴蒙德(Diana Diamond)來說,這些發現表明," 面具模型 " 過于簡單:" 情況要復雜得多——脆弱和自大彼此存在着動态關系,它們跟随個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況和自身發展的階段而波動。"
不過,佐治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心理學家喬什 · 米勒(Josh Miller)和其他人完全否認自大的人隐藏着脆弱一面的觀點 [ 3 ] 。米勒認為,雖然自大的人有時可能會感到脆弱,但這種脆弱并不一定與不安全感有關。" 我認為他們感到非常憤怒,是因為他們最珍惜的是優越感和權威感——當這種感覺受到質疑時,他們會予以反擊,"
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心理學家唐納德 · 萊納姆(Donald Lynam)對此表示同意:" 我認為人們可以因為很多原因而變得混蛋——他們可能只是認為自己比别人更好,或者是為了維護統治地位——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動機,而且我認為這種動機已經被忽視了。"
這些觀點上的差異,可能是因為不同類型的心理學家研究了不同的人群。在 2017 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 23 名臨床心理學家和 22 名社會 / 人格心理學家,發現雖然兩組人都認為自大是自戀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臨床心理學家更有可能認為脆弱是其核心 [ 4 ] 。
米勒指出,大多數尋求幫助的自戀者通常更容易受到傷害:" 這些人是來尋求治療的受傷者。"對他來說,這意味着診所可能不是研究自戀的最佳場所——至少不是研究自戀的自負方面。他說,這 " 有點像在動物園裡研究獅子的行為 "。
© Simply Psychology
不願意尋求治療的 " 惡性自戀者 "(malignant narcissist)尤其如此。除了通常的特征外,他們還表現出反社會和精神病态的特征,例如長期撒謊或樂于享受給他人造成痛苦或折磨。
瑪麗安(出于隐私原因,化名)回憶起她的父親,一位才華橫溢的科學家。她自己的心理治療師在閱讀了她父親多年來寫的大量信件後,認為他是一個惡性自戀者(他從未尋求過治療)。瑪麗安說," 生活的一切都圍繞着持續的懲罰 "。
他制定了嚴格的規定,例如對他們一家有五個孩子在長途旅行中可以使用衛生間的時間嚴格限制。如果當他給車加滿油時,有人還沒有回到車上,他就會毫不猶豫地開車離開。有一次,瑪麗安因無法按時返回車上而被遺棄在加油站。" 幾乎沒有一天不是這樣——一個人被孤立、懲罰、羞辱、點名批評," 她回憶道," 如果你哭了,他會說你裝腔作勢。他沒有将哭泣與他的行為聯系起來;他認為你這是表演性的。"
她的父親還挑撥她的兄弟姐妹和他們母親的關系,以防止他們建立密切的聯系——他不斷地尋找身邊人的缺點。瑪麗安回憶起在家裡舉行的晚宴上,她的父親花了幾個小時試圖找出别人丈夫的毛病,并破壞夫妻之間對彼此的看法。當瑪麗安帶男朋友回家時,她的父親對他們充滿挑釁,并試圖證明自己更優秀。盡管他是一位耀眼的學者,一見面就很容易讓人着迷,但他卻一次又一次因為其與所在大學的衝突而被解雇。"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比人更勝一籌,"她說," 他有要摧毀任何閃亮的、流行的、受人喜愛東西的衝動——這種衝動壓倒了一切。"
戴蒙德指出,惡性自戀者常常給治療師帶來很大的挑戰,而且他們在領導職位上可能尤其危險。他們的道德感可能存在缺陷,同時對其追随者產生巨大的影響。" 我認為這正是當前全球威權主義崛起的情況," 她補充道。
不幸的童年?
對同卵和異卵雙胞胎的研究表明,自戀可能至少部分是可遺傳的 [ 5 ] ,但其他研究表明,不當的育兒方式也可能發揮重要作用。自負可能源于撫養者高估了其孩子的卓越性,而脆弱可能源于撫養者的冷漠、疏忽和虐待。讓情況變得更復雜化的是,一些研究發現,過分高估也在脆弱自戀中發揮着作用,而其他研究則未能找到育兒方式與自負之間的聯系。
© Tara Anand
羅寧斯坦在她的自戀障礙指南中總結道:" 發展出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孩子,當他們達到或以某種方式滿足照顧者的期望時,可能會感到受到關注和贊賞,但當他們未能做到這一點時,就會被責罵、拒絕或忽視。"
斯基德莫爾将自己的自戀型人格障礙歸因于基因和痛苦的童年經歷。" 我從來沒有遇到過沒有受過創傷的自戀者," 他說," 人們只是把愛當作挂在棍子上的胡蘿卜,懸在你的頭頂上,他們告訴你要守規矩,否則他們會把它拿走。所以我的心态就是,‘算了,管它呢!我不需要愛。我可以獲得欽佩、成就和智慧——你不能把這些東西從我身邊奪走。’ "
然而,許多研究人員仍然表示,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确定父母對孩子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形成是否產生了影響。米勒指出,迄今為止,特别是關于自戀型人格障礙自負特征的研究發現其影響很小。此外,這些研究都是回顧性的(即要求人們回憶過去的經歷),而不是前瞻性的(看看早年的生活經歷如何影響結果)。
© Nervous System School
不過,還有另一種方法可以研究自戀者的情況:觀察其内在。
在 2015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 [ 6 ] ,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招募了 43 名年齡為 16 或 17 歲的男孩,并要求他們填寫自戀人格問卷,這是一種主要衡量自負特征的問卷。然後,這些青少年玩了 Cyberball ——一款虛拟投球遊戲,研究人員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測量了他們的腦部活動,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神經影像學方法,可以讓研究人員觀察大腦的運作情況。
Cyberball 測試人們處理社交排斥的能力。參與者被告知他們正在與另外兩個人玩遊戲,但實際上他們是在與一台計算機玩。在一些回合中,虛拟玩家包括人類參與者;在其他情況下,虛拟玩家開始把球傳給所有人,但後來只在他們之間傳遞——将參與者排除在了遊戲之外。
© Semantic Scholar
事實證明,自戀程度較高的青少年在所謂社交痛苦網絡(social pain network)中表現出了更活躍的水平,而自戀程度較低的青少年則沒有這種情況。該網絡是大腦一些區網域的集合,包括部分島葉(insula)和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之前的研究發現這些區網域與面對社交排斥時的痛苦有關。有趣的是,研究人員并未發現這些男孩在自我報告的痛苦方面存在差異。
在另一項性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中 [ 7 ] ,奧地利格拉茨大學(the University of Graz)伊曼紐爾 · 喬克(Emanuel Jauk)和他的同事發現,相比于觀看朋友或陌生人圖片,自戀程度較高的男性(但不包括女性)在觀看自己的影像時,與負面情緒和社會痛苦相關的前扣帶皮層部分表現得更活躍。
自戀者的身體上有壓力升高的證據。研究表明,自戀程度較高的男性比自戀程度較低的男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水平更高。在 2020 年的一項研究中 [ 8 ] ,芝加哥大學的精神病理學家羅伊斯 · 李(Royce Lee)及其同事報告說,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以及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血液中具有與氧化應激(oxidative stress)相關的分子濃度更高。
這些發現表明," 脆弱性總是存在的,只是可能不經常表現出來," 喬克說道," 在特定情況下,例如在實驗室中,你可以在生理水平上觀察到脆弱性的迹象,即使人們說:‘我并不脆弱。’ " 但他補充說,這些研究遠不能有決定性的結論:其中許多研究對象數量有限,有些報道出現了相互矛盾的發現。需要進行後續研究,最好有更多的參與者來驗證它們的結果。德國明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 ü nster)的心理學家米賈 · 巴克(Mitja Back)表示,自戀的神經科學 " 非常有趣,但與此同時,我對是否要解釋這些結果感到猶豫 "。
面向治療
迄今為止,還沒有針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特定治療的随機臨床試驗。不過,臨床醫生已經開始采用心理療法,這些療法已被證明對其他相關疾病(例如邊緣型人格障礙)有效。目前使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 心智化 "(mentalization)和 " 移情 "(transference),前者旨在幫助個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态,後者側重于增強一個人自我反思、站在他人角度并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但仍然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療方法。
" 患有病理性自戀和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以不想改變或拒絕治療而著稱," 羅寧斯坦說," 與其将責任歸咎于他們,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不如真正進一步制定可适應個體差異的策略,并專注于促進變革。"
自從發現自己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後,泰莎開設了一個名為 SpiritNarc 的 YouTube 頻道,在那裡她發布了有關她的經歷和對自戀看法的視頻。" 我真的希望世界能夠理解(自戀)," 她說," 我對周圍流行的說法十分厭惡——人們只看外表行為,然後就會說,‘這些人太可怕了。’ " 這些人看不到的是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痛苦。
參考文獻:
[ 1 ] pubmed.ncbi.nlm.nih.gov/18029072/
[ 2 ] guilfordjournals.com/doi/10.1521/pedi_2015_29_177
[ 3 ] www.annualreviews.org/doi/full/10.1146/annurev-clinpsy-032816-045244
[ 4 ] guilfordjournals.com/doi/10.1521/pedi_2016_30_254
[ 5 ] pubmed.ncbi.nlm.nih.gov/23281671/
[ 6 ] 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27002
[ 7 ] 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17.01600/full
[ 8 ] pubmed.ncbi.nlm.nih.gov/32186978/
文 /Diana Kwon
譯 /tim
校對 / 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at-is-narcissism-science-confronts-a-widely-misunderstood-phenomenon1/
本文基于創作共享協定(BY-NC),由 tim 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加星标,不迷路
往期文章: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點擊閱讀原文進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