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上海國資開始了,歡迎閱讀。
>風向标。
國資容錯迎來标志性一幕。
投資界獲悉,日前上海市國資委聯合市委金融辦共同印發《市國資委監管企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考核評價及盡職免責試行辦法》(簡稱:《試行辦法》),旨在解決國資基金 " 不敢投 "" 不願投 " 的問題。
這是全國首個省級層面的國資基金考核評價及盡職免責制度檔案。《試行辦法》明确國資基金整體評價原則——不以單一項目虧損或未達标作為基金或基金管理人負面評價的依據;同時建立分層分類長周期考核評價體系,明确了五種适用盡職免責的情形,鼓勵國資基金積極作為。
如此一幕,極具風向标意味。而以往上海做法,不少城市也會效仿開來。
上海帶頭:明确國資 5 種盡職免責情形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一次《試行辦法》明确了國資基金整體評價原則——監管企業應結合基金全生命周期及關鍵節點目标,圍繞功能作用、目标實現以及效益回報等方面,對基金進行整體評價,不以單一項目虧損或未達标作為基金或基金管理人負面評價的依據。
同時,《試行辦法》規定了盡職免責條件,應同時符合:
(一)投向符合基金功能定位、投資策略和章程約定。
(二)已建立包括考核評價等激勵約束機制。
(三)開展基金業務過程中勤勉盡職;盡職調查、投資決策、投後管理等符合相關規定;出現損失或風險,按相關制度規定采取必要的風險應對措施,主動止損減損。
(四)未違反法律法規以及國家和本市相關制度,且在開展基金業務過程中未謀私利,不存在弄虛作假、徇私舞弊、濫用職權、利益輸送。
基于此,出現以下五種情形的,原則上可适用盡職免責:
(一)基金效益良好或完成整體目标,沒有造成重大損失和嚴重不良影響,但少數項目出現風險或損失。
(二)落實國家或本市重大戰略項目,按照相關要求推進,完成功能作用和戰略任務,出現風險或損失。
(三)尚處于技術研發階段或承擔備選技術路線的項目,出現風險或損失。
(四)因國内外政策環境、技術規則重大變化,出現風險或損失。
(五)因不可抗力因素導致風險或損失。
如此一來,上海國資将更加強調對國資基金的整體評價,合理容忍正常投資風險。《試行辦法》從制度上減輕基金決策人員因項目虧損而被追責問責的壓力,有利于解決基金 " 不敢投 "" 不願投 " 的問題。
這一次,《試行辦法》還建立分層分類長周期考核評價體系,将管理人的年度考核與基金的全生命周期評價有機結合;将基金績效評價指标分為國資功能、基金運營、财務回報三個維度。
針對不同類型的基金進行差異化評價,《試行辦法》指出:
戰略投資基金重點評價落實重大戰略、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情況,相關指标合計權重原則上不低于 50%。
產業投資基金重點評價服務主責主業、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情況,相關指标合計權重原則上不低于 40%。
财務投資基金重點評價基金投資收益水平、資金使用效率情況。
同時,針對基金投資期、退出期、延長期的特點,《試行辦法》明确應結合基金所處運營階段合理确定評價指标及權重,引導監管企業建立長周期的評價機制。如成立一年以内以及處于清算期的基金,可不做評價,以及作為基金投資通道的專項基金原則上也不單獨進行評價。
縱覽全文,《試行辦法》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盡職免責機制,充分考慮早期項目的高風險特征,鼓勵積極作為,敢投、能投,支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一級市場容錯,國資行動起來了
當國資成為一級市場主力,容錯正在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今年以來,國資容錯探索歷歷在目。
今年 6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優化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錯免責機制,健全績效評價制度;健全符合創業投資行業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國資創業投資管理體制和盡職合規責任豁免機制,探索對國資創業投資機構按照整個基金生命周期進行考核。
随後,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度強調," 要推動國資出資成為更有擔當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完善國有資金出資、考核、容錯、退出相關政策措施。"
直到 12 月初,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中央企業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基金,當中再次強調針對國資基金 " 不敢投 "" 不願投 " 等問題,健全符合國資央企特點的考核和盡職合規免責機制。建立以功能作用為重點的創業投資基金全生命周期考核機制,既要 " 算總賬 ",對整體投資組合開展長周期考核評價;還要 " 算大賬 ",考核評價以功能作用發揮為核心,兼顧效益回報等要素,不以單純追求财務回報為目标。
與此同時,各地國資也不約而同開啟容錯探索。猶記得今年 7 月,成都高新區提出——對各類投資基金明确虧損容忍的尺度,種子、天使、創投、產投、并購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容虧率從 80% 到 30% 進行設定,市場化基金的容虧率設定為 20%,轟動一時。
今年 8 月《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正式審核通過,當中明确提出關鍵一點——國有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的考核中," 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為主要考核指标 ",成為風向标。
此後湖北也出台了《湖北省國有企業容錯免責事項清單(2024 年版)》,規定包括政策調整和市場波動、初創企業風險控制、科研成果轉化損失等 10 種情形可以予以免責。
還有深圳發布《深圳市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公開征求意見稿)》,首次提出 " 大膽資本 ",呼籲支持國資基金大膽試錯。
如此種種,信号不言而喻。
等待落實
時至今日,國資已然成為一級市場最核心力量,VC/PE 超 8 成的資金來自國資,這一幕無疑正在深刻地影響着中國創投生态。
然而受限于資金屬性,國資往往對于超額收益的渴望沒有那麼強烈,但對于風險和 DPI 有一定要求," 既要、又要、還要 " 的壓力層層傳導至 GP,投資人陷入 " 不敢投、怕投虧 " 的窘境。GP 又進一步将 " 不能虧 " 的壓力傳導至企業。回望今年一級市場,有關于回購、對賭、訴訟的聲音不絕于耳。
因此,國資容錯機制迫在眉睫——如果國資 LP 容錯能夠落地,那麼傳導至一級市場的壓力将有所緩解。
然而現實擺在眼前。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在清科第二十四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大會上談到,前幾年扎堆設立的政府引導基金面臨各種到期審計的壓力。他觀察到,這幾年各地政府在新設引導基金時,普遍關心審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大家既想把事情做好,又擔心未來面臨審計 " 回頭看 " 的壓力。
而風險投資的魅力就在于尋找那些不确定性卻可能極具颠覆性的創新,具有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如若 " 不願投 "" 不敢投 ",過于追求短期财務回報,很難投出偉大的企業。
梳理此前的容錯探索,信号無疑是令人振奮,但這距離實操層面仍有一段距離。須知道,容錯背後常常容易引發國有資產流失、腐敗等争議。因此,能夠符合審計要求的容錯實操機制,需要更高層面出台細則。
正如廣州產業投資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大華在第十八屆中國基金合夥人大會上表示," 我們呼籲盡快出台一些更細的配套實施細則,特别是像國資平台最需要國資委出台相關實施細則。" 國資容錯,困難之一在于怎麼落實。
如今,上海率先邁出了重要一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投資界 "(ID:pedaily2012),作者:周佳麗,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