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胡歌,不想幹就退圈吧!”,歡迎閱讀。
誰能想到,即便出道多年,數部代表作在身,咖位和實力無一不缺的演員如胡歌,也會因為發言攤上争議。
常年作為 " 内娛失蹤人口 " 的胡歌,近幾日罕見地連續發了 N 條微博。
8 月 21 日那會莫名發了一條 " 如果未來五年自己不再演戲 ",疑似職業生涯重大變更預告文,炸出一批老粉。
圖源:微博
尊重他一切決定,無條件支持的有之;覺得他擺爛而恨鐵不成鋼,勸他再加把勁的有之。
但次日他又照常營業,發布了某品牌的宣傳微博,看似一切如常。
這條微博激起的水花才剛剛落下,8 月 29 日凌晨一點多,胡歌再次配上一張胡子拉碴的自拍發博,言辭頗為哀傷:" 我盡量保持冷靜,我對不起很多人,希望能對得起這短暫的一生 " ……
一度讓人懷疑他的心理健康和婚姻狀态。
在這種争議之下,胡歌默默删掉了這條略帶負能量的微博,次日一早發了一個陽光普照的表情和配圖。
不過,正是他最近這麼頻繁的自怨自艾,引發了不同網友的争執。
發聲即站隊?
先稍安勿躁。
有網友從發博日期了解到,這是他 17 年前在車禍中死裡逃學生,但重傷毀容,歷經多年才勉強振作的事故紀念日,對此表示理解同情;
但與此同時,嘲諷的聲音也迅速掀起。
一方面是網友對 " 正能量 " 的渴求:
" 我們打工人也很累啊,憑什麼要接受你的負能量?"
" 如果實在覺得這種日子不想過,大可退圈去種樹!"
一方面是對胡歌過往不當發言的 " 黑歷史 " 的介懷:
" 對他沒好印象,他說男人三妻四妾才有動力。"
" 人品好點還可以包容,但他開黃腔又支持家暴男。"
還有人懷疑他此舉是為了趁機炒作新電影:
"17 年事故紀念日,那前幾年 8.29 怎麼不見他緬懷?"
" 緬懷的電影要上映了,開始預熱找存在感了?"
還有人自顧不暇,發表高收入群體沒資格賣慘的銳評:
" 幾千月薪的 996 打工人,大可不必共情 208w。"
" 日收入比普通人年收入都高,明星享受高關注的紅利,當然要承受大眾批判。"
但鑑于胡歌過往發言和高分作品及圈内好評,在他龐大的觀眾緣加持下,對他正常消極情緒表示支持理解的人不少。
時間再稍稍推移," 早上喊着 fighting,晚上睡前默默 emo" 的兩幅面孔,已經化作打工人的調侃和自嘲。大家玩梗 " 正是确診為胡歌 ",輿論往戲谑的方向去了,争議也逐漸消弭。
很顯然,分析網友截然不同的态度,比盯着當事人的細節用放大鏡去琢磨更有意思。
歸根結底,在沸沸揚揚的争議背後,本質上是網友得知明星天價片酬後濾鏡的破碎,在自己苦苦讨生活的過程中積累了太多疲憊怨怼,而對高收入階級投射的情緒。
對,我說的是情緒,而非敵意。
敵意是對評論區網友的一種惡意揣測和蓋章認證,但說白了,任何情緒的滋生都有其土壤,站在評論者的立場,他們的理解好像從邏輯上挑不出毛病:
勸那些為了生計早出晚歸,對甲方做小伏低,在上司面前裝孫子的辛苦打工人,在回到家終于可以喘一口氣上網找個樂子的時候,還要對美貌與财富都碾壓自己的明星 / 二代們的不如意表示同情理解——
這要求确實太過苛責。
打工人的命也是命,網友的憤怒不滿是真實合理的。
但對于當事人而言,含着金湯匙出生在羅馬,順風順水的天橫貴胄們尚且也有痛苦,何況是對于胡歌這麼一個的确遭受過命運重創的人呢?
哪怕站在再高的位置拿再高的薪酬受萬人喜愛,外界的榮耀和掌聲并不能 100% 彌合内心的孤獨。
所以他本人的虛無和迷惘也是真實合理的。
圖源 @人日采訪
現實就是如此,眾生皆苦啊。
人與人的悲歡并不共通,個别立場的片面理解或許沒有錯,但單維度不能構成對一個人事的全面綜合判斷。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模型,按照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有人苦于溫飽仍成問題,有人苦于個人價值得不到實現。
承認這一撥人的苦,并不意味着否認另一撥人的苦。
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和公序良俗以外的真實生活,大多是晦暗不明,好壞摻雜的。
不谙世事的小孩才做非此即彼的 " 二元論 " 對錯判斷;承受過生活重擊,對人性的幽深有過勘察和敬畏的大人們大概只剩下沉默。
保留 " 人味 "
和" 暴雷 " 風險的悖論
其實胡歌深夜情緒上頭的那番話,也實在算不上 " 賣慘 ",只不過和大眾期待的理智、勵志、體面、矜貴有點出入。
若要真的逐字逐句考究胡歌的過往發言和言行,可以發現他的确是一個復雜且立體的人。
他是憑借《仙劍奇俠傳》的李逍遙一角,出道即爆紅,紅遍兩岸三地,年少有為意氣風發的當紅小生;
他是在車禍中嚴重受傷,助理當場去世,接受 6 小時搶救才僥幸活下來,面部毀容做了多次手術,職業生涯差點涼透,花費數年才勉強從陰影中走出的幸存者;
圖源:節目《我在你身邊》
他也是死裡逃學生後少了浮躁,多了沉穩,沉澱下來思考拍戲,做公益慈善捐學校救助失學兒童的施與者;
當然,包括網上備受争議的那些:懦弱媽寶男、替家暴朋友挽尊、不喜歡女孩美甲、三妻四妾、大男子主義傳聞……
人是復雜的,有沒有一種可能:
那些溢美之詞說的是他,那些看起來并不偉岸的性格瑕疵也是他?
一個人怎麼就不能:既媽寶又敬業;既傳統又負責;驕傲自矜之餘嚴格自律,内耗怯懦的同時又心懷慈悲?
大家越對偶像無腦吹捧,就越無法直面真實本尊。
圖源:網絡
首先這個世界沒有完人,胡歌自然有他的缺點,不必神化一個人,再通過找漏洞鑽空子的方式,再推倒神壇;
有些性格特質本身就是雙刃劍,很難只保留好的,而剜掉與之共存的另一面——
性格敏感大概率更容易入戲和共情,對于演員這個職業有助力;性格大咧咧過于開朗的人,有一定概率存在得罪人而不自知的缺心眼;
無條件聽話孝順的人可能沒那麼有主見和擔當;而那些早已自我意識覺醒,萌生了獨立意志的人大多顯得桀骜和叛逆。
圖源:《傲骨之戰》
其次,人是動态變化的,既有浪蕩子回頭,也有老實人黑化。
用多年前的發言來打今日的臉,多少顯得有點刻舟求劍。這種因言翻車也像殺雞儆猴,令其他人噤聲不談。
勇敢表達做自己 vs 獨善其身不涉險,是獨屬于網絡和自媒體時代的兩難悖論。
從 " 安全角度 " 講,多給出硬核作品,少發表個人觀感似乎是公眾人物減少暴雷的最佳方式。
内娛如今絕大多數的明星們也是這麼做的,他們只說安全話題,在重大的時事新聞面前噤若寒蟬,淪為營銷廣告和活動宣傳發布機。
當我們越懷念古早的明星敢說人話,有人情味兒,甚至贊嘆那種用爆粗來表達喜愛和不滿,有血有肉的大活人的時候——
正是大家越不敢表達真實想法,不敢流露哀傷和痛苦情緒的時候。
生怕說過的話往後哪一天會成為被挖墳和扒皮的 " 黑料 ";害怕自己的真實情緒不合時宜,在痛失摯友的時候沒有如網友期待那般發博悼念,在痛苦虛無的時候沒有迎合時代釋放 " 正能量 "。
世界如此復雜,人性如此玄妙。
這世上從來沒有萬試萬靈的解藥,也不存在用一種方式應對所有難題的鑰匙。
生活的緊箍咒已經時時高懸頭頂,實在不必再給這高壓的燃燒着的火堆再投擲一把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