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年度影後,目前她遙遙領先,歡迎閱讀。
很多年前,常聽到一句流行的話語,"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言下之意,大抵是說人自出生開始,便在扮演着某種角色。
父母、妻兒、老板、員工 ……
演得好了,可以得到某些社會評價體系的嘉獎。
或者,騙過自己。
起初,Sir 對這樣的話沒有多大的體會,畢竟,誰不是從扮演英雄、扮演好學生、扮演好公民這樣的途徑長大的?無非是夢想與現實之間隔着巨大的鴻溝罷了。
但最近看了部片,卻讓我對 " 演技 " 這個詞產生了意外的認知——
五月十二月
今年戛納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作品,導演托德 · 海因斯,主演娜塔麗 · 波特曼和朱利安 · 摩爾,剛剛入圍了金球獎的最佳音樂 / 喜劇片,以及女主、男配、女配。
片名看上去很 " 文藝 "。
但就像這個名字隐含的意思(老少戀)一樣,電影講的,是一個很奇情的故事:
二十年前,美國發生了一起震驚所有人的 " 畸戀 ",36 歲的格蕾絲(朱利安 · 摩爾 飾)出軌一個 13 歲初中生被抓,可讓人意外的是,出獄之後,兩人卻生活在了一起," 美滿 " 地生活至今。
二十年後,女演員伊麗莎白(娜塔麗 · 波特曼 飾)把這個故事搬上銀幕,于是去格蕾絲家觀察和 " 體驗生活 ",可她不但想觀察當事人格蕾絲,還想 " 體驗 " 當事人的丈夫,試一把偷情的感覺。
很狗血?
但意外的是,托德 · 海因斯卻在這個故事裡,埋下了意想不到的,關于人生與演技的思考。
話不多說。
今天 Sir 請來了老朋友 @梅雪風 來詳細聊聊,這部被許多人選為年度十佳的作品。
看看假面之下。
一個人,究竟可以有着怎樣復雜的内心。
(建議沒看片的毒飯先收藏,觀影後再讀文,效果更佳)
文 | 梅雪風
Sir 電影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01
這部影片的全部秘密,都藏在娜塔利 · 波曼所飾演的伊麗莎白在劇場裡面接受那些學生訪問時所說的話裡。
面對學生挑釁似的問她有沒有拍過性愛戲,她沒有理會老師的解圍之舉,而是直面了這個問題。
△本片圖片字幕來源 @遠鑑字幕組
她說(大意):當兩個人赤身裸體,在無數的工作人員的注目之下,她已經分不清楚她到底是在假裝興奮還是假裝不興奮。
你能感受到那些工作人員的緊張,他們試圖隐藏自己吞咽口水的聲響。
這時她面對的是自己的理性與自己欲望之間的張力,是自我的目光與他人目光之間的張力。
每一次她會都臣服在這種張力之下。
她說的是什麼呢?
是忌禁的發起者,在興奮和恐懼交織的情緒中所產生的迷醉感。
是旁觀者被這種禁忌攪起内心隐秘的欲望,以及想要壓制這種欲望的隐秘努力。
是禁忌的發起者感受到旁觀者的目光時,那種更深刻的興奮和戰栗。
這三者相疊加,讓他們都願意讓這場戲劇繼續下去。
這段話說出了這部電影的本質,也是這部電影有意思的地方。
我們不只受到欲望的吸引,欲望受到阻礙也會產生新的欲望。後一種欲望是一種底層的對于戲劇性的渴望。
伊麗莎白就是如此。
她熱愛在舞台上表演那些禁忌的東西,所以說她以出演裸體和情愛鏡頭而聞名。
從影片開頭那個男鄰居的話就可以聽出,她在普通大眾中的聲名。
她顯然享受那種進入某種禁忌的狀态。
比如她不自覺地去勾引男主角,當然,她明面上的理由可以說是去體驗她将要扮演的角色的内心世界,但顯然,她也樂在其中。
她為什麼要直面男學生無理且粗暴的問題?
她就是要用她的直露去挑逗那不懷好意的問題提出者内心那些隐秘的地方。
當她回答問題後,那些看似居高臨下的提問者和旁觀者隐隐的局促和不安,實際上也給了她很大的快感。
她沉迷于這種精神内部及外部的戲劇感,她對這種戲劇性上瘾,也就是對表演上瘾。
當影片最後,她真正處在片場時,當導演已經很滿意時,她仍然提出來要再演一遍,就是明證。
這個時候,導演的鏡頭特意是從片場的監視器裡看出去的。
這個監視器其實就是外人的目光。
她在自我表演與他人的觀看中不能自拔。
02
實際上朱莉安 · 摩爾所飾演的格蕾絲,與伊麗莎白這個角色具有着某種同質性。
這也是影片将兩者相提并論的原因,一個是顯性的表演者,一個是隐性的表演者。
她對内的表演是:她是一個弱者。
她堅持是她的小情人也就是後來的小丈夫先勾引了她。
她必須堅持這一說辭的原因在于,如果是男方主動的,她作為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少年發生這種不倫戀情所帶來的罪惡感就會減輕。
另一點,它也是一種情不自禁而且低調的道德綁架。
她讓她的丈夫處在了一種道德的下位,他就必須為這個女性所受到的道德上的折磨負責,這樣道德負罪感就能将她的丈夫緊緊的和她捆縛在一起。
這是一種隐性的控制。
對外,則是另外一種表演性,她在表演她的堅強。
如果她但凡透露出一點軟弱,也就是證明了她實際上内心有着愧疚,那她的這段感情是錯誤的。
她的不屑一顧和置若罔聞,就是對大眾的庸俗道德判斷的一種堅決的否定。
與大眾的對抗,本身就有着一種難以名狀的吸引力。
她必須堅持她天真的這種表象,因為只有堅持這種天真,她的不倫戀情,才是兩個至情至性的人的瘋狂,才是這個世界配不上他們,而非相反。
但她的小丈夫所保留的情書,洩露了她的秘密,她顯然在一開始就知道這種不倫關系的意義,知道這一切将會在社會激起軒然大波。
她顯然并不像自己像外界和自己所暗示的那麼無知和單純。
這封信的作用當然不止于此。
它還顯示了一個人天然地對那種悲劇性的熱愛。
從那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出,她被他們情感關系的不容于世所產生的悲劇性弄得神魂颠倒。
她顯然不願意這種悲劇性的後果真正到來。
但這裡面所散發的危險氣息,卻又如黑洞一樣吸引着她。
這個小丈夫同樣具有表演性。
他留住那封情書,你可以理解給自己驚世駭俗的浪漫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但他給伊麗莎白看,這表明了他潛意識的自私。
他和格雷絲一樣,希望證明這段不倫的戀情的主要責任在于對方,他也希望推脫自己身上的道德責任。
他與某個不明身份的女子的網聊,以及他與伊麗莎白的一夜情,都在證明他對于那段感情已經失去了興趣。
他只是不敢公開的逃離或者抵抗。
這個男人和這個女人,把自己的一時的情欲糾纏戲劇化為海枯石爛的愛情。
當東窗事發而產生巨大壓力時,這種巨大的外力,讓他們将這種戲劇性推到了極致,他們兩人結成了一個精神上的共同體。
他們必須要将這種關于愛情的想象落到實處,他們必須将這種騎虎難下轉變為一種主動的飛蛾撲火。
他們以一種玉石俱焚的悲怆感,來讓他們其實并沒有那麼美好的愛情得以升華。
03
這種表演性還來自于那些閱聽人或者是圍觀的群眾。
當伊麗莎白去當時倆人偷情被發現的地點采訪時,那個老板拿出來一張報紙,那張報紙上的頭條就是這個老板接受訪問的照片。
他顯然享受那種站在照相機面前被所有人注視的時刻,這麼多年了,他終于有理由義正辭嚴地去展示自己登上報紙的榮耀。
當事件的主角而成為一個庸俗戲劇的核心時,這些觀眾也因此有了一種被裹挾進一個巨大的戲劇性事件的奇異榮耀感。
那些給這對夫妻寄排洩物的人是如此。
那些一直給這兩對夫妻下蛋糕訂單的人也是如此。
前者用憤怒參與到這個事件當中,後者用一種同情心參與到這個事件當中。
他們都以這種參與為榮。
整部電影, 以一個奇情的桃色故事作為起點,卻最終是對這樣一個故事的解構。
它表現的不是苦大仇深,而是一種讓你啼笑皆非地對于這種苦大仇深的主動迎合,是在他人的目光和自我的目光共同添油加醋的煽動之下,如何痛苦和自甘痛苦地一起完成一個宏大的戲劇。
所以片中格蕾絲的大兒子,他主動編造一個更聳動的亂倫故事,來滿足伊麗莎白的獵奇,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格蕾絲拒絕與小丈夫探讨他們的感情問題,因為明天就是孩子的畢業典禮,也就是他們真實戲劇的一個完美的節點,她不能有閃失。
基于這種解構,影片同時呈現出真實與誇張的兩種并行的質感。
如果說影片的劇情都還在基本在寫實路徑上的話,那麼本片的音樂,則有着一種明顯超出于實際情境的悲怆感。
這種悲壯的音樂,其實可以理解為這些人物的内心,他們都太擅于給自己加戲,就如同影片剛開始,格蕾絲只是擔心冰箱裡的食物不夠,而音樂的強度越讓人誤認為這是一個世界坍塌的哀鳴。
也正是這種解構,讓影片有了一種更深層次的悲哀。
也就是說悲劇不只是外界給予的,也是他們自找的。悲劇不只是痛苦,也可能是主角所不自知卻又享受的甜美。
污點不只是污點,也在某種程度成了人内心自我榮耀的證明。
我們為了自保,都不得不成為某種程度的演員。
但這種表演又并非完全被逼的,表演本身具有的魔力會讓你樂不思蜀。
在這半真半假當中,我們糊弄他人,也糊弄自己。
影片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鏡子的場景。
當格蕾絲的女兒試衣服時,三面鏡子,折射出一種復雜的景像。
這可以說是影片核心的某種揭示:我們既當自己的演員,也當自己的觀眾。
我們是欲望的奴隸,也是自我想像出來的完美自我的奴隸。
在真實的自我、假扮的自我,以及他者的目光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我們在受難中陶醉,在痛苦中高潮,我們獲得了某種存在感——
某種兼具着滑稽和莊重的存在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