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2024,人力資源領網域的五個關鍵詞,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有話碩
每當新舊年份交替的時候,人們常常對社會變遷、經濟發展、職場生活等等方面,做出 " 預測性 " 的分析,期望可以對自己所關注的領網域有更多前瞻性的理解。
去年,我們提出了七個關鍵詞,解讀了人力資源領網域的态勢。今年,我們再次提出五個不同的關鍵詞,來描述我們對 2024 年人力資源領網域态勢的看法。
第一個關鍵詞:科技商數
2023 年初,OpenAI 推出的 ChatGPT, 掀起了一陣 " 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的科技旋風。為此,我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當 HR 遇上了 "ChatGPT" 們,将會變得怎樣?》。
在那個時候,我們還一度感慨,ChatGPT 本質上,仍然是一種 " 文本生成式的人工智能 ",不具備影像、音頻、視頻的生成能力。然而,僅僅一年後,OpenAI 便發布了另一項開創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 Sora。在 OpenAI 官網首頁的介紹中,對 Sora 的描述是:從文本創建視頻,它可以根據文本指令,創建逼真和富有想象力的場景。
在今天的科技領網域,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領網域,給我們的感覺是 " 一年一個樣 ",我們相信,在未來,包括 OpenAI 在内的科技公司,一定還會不斷放出 " 科技大招 "。
然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面對科技的快速迭代和井噴,每個人,包括人力資源的從業者們,應該持有什麼樣的 " 認知和心态 ",才能在變化中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呢?有這樣兩種狀态:
第一種狀态:每當出現新的 " 技術物種 " 時,有人總是會狂熱的追逐技術潮流和熱點。如果我們簡單分析一下,導致類似狀态的原因會是什麼呢?我們不否認,有的人确實屬于 " 技術發燒友 ",但更多的人或許是在 FOMO 式的心态驅使下,而出現的 " 心理焦慮 "。所謂 FOMO,全稱是 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是指我們因為害怕 " 錯過 " 而產生的持續性焦慮。
我們所處的世界,變化越來越多,越來越快,這種變化似乎能夠形成一種強大的離心力,如果我們跟不上變化,就會被狠狠地甩出去。因此,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确保自己能夠始終處在變化的前沿,但這種認知和心态,會導致的負面後果是,我們會對外界變化做出不必要的過度反應。
而另一個加劇我們這種 " 科技焦慮 " 的原因,是少部分人為了商業利益,人為制造的某種 " 噪聲 "。
對于人力資源從業者,我們需要保持對技術變化和發展的敏感,但不能僅僅熱衷于追随熱點,從而陷入一種科技 " 盲動 " 中。
第二種狀态:叫做科技 " 鈍感 ",我們看不到科技迭代和井噴所產生的強大動能,總認為變化離我們很遠,或者我們比别人更幸運,這種變化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然而,事實是怎樣的呢?
先說一個小故事,今年回老家過年,年前去一家大賣場采購年貨。印象中,早幾年前來這家大賣場的時候,出口的地方還是一排人工收銀通道,大概有七八個。而這次再去的時候,卻發現人工收銀只剩一個點位,另外新開辟了一塊區網域,設定了五六台自助收銀機,只有一位工作人員在協助顧客自助結賬。
這樣的場景,在大城市或許早就已經實現,對于三線小城,科技變革的影響似乎來得晚了點,慢了點。但我們想說的是,當我們總奢望自己成為對科技變革免疫的 " 幸運兒 " 時,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無法在科技變革中獨善其身。
因此,比科技 " 盲動 " 更加危險的是,對科技 " 鈍感 "。作為人力資源從業者,我們需要做的是,把那些 " 概念化 " 的技術,結合企業的具體應用場景,将它們逐步落地去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做到 " 接地氣 "。
對科技變革,是盲動?是鈍感?還是能夠恰到好處地為己所用?我們不妨借用智力商數、情緒商數的說法,那就是提高我們的 " 科技商數 "。
第二個關鍵詞:" 非線性 " 職業發展
從 VUCA 到 BANI,無論如何描述我們身處的環境,也無論形成 VUCA 時代,或者是 BANI 時代背後的成因是什麼,我們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以往世界中的線性發展規律,似乎不再起作用,至少不再是事物發展唯一遵循的規律;與其并存的、甚至取而代之的是非線性發展規律。這種規律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職業發展領網域。
Insight Software 首席人力資源官 Laura Hanson 在談到 2024 年人力資源的發展趨勢時,提到了一個詞—人才轉型,它包含了三層含義:
第一層、過去兩年的科技革命,推動了前所未有的人才流動;由此帶來的影響是,催生了人才轉型的另外兩層含義,這包括;
第二層、企業對人才的關注重點,從大規模招聘轉向如何培養和保留;
第三層、員工對拓寬自身技能,以及拓展職業生涯的需求。
我們在 Laura Hanson 觀點的基礎上再稍稍總結和延展一下,所謂的人才轉型,最直接的理解是科技革命以及由此產生的行業變革,激發了新的人才需求動能,或者是對人才提出了新的技能和能力要求。例如,我們看到不久前,一家直播電商發布了招聘啟示,要聘用幾千人搞數字人直播,他們的工作内容,簡單地說就是為數字人配音,用于後期在相關平台為不同品牌做產品推介。從傳統電商到真人出鏡的直播電商,再到數字人直播電商,顯然對崗位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不盡相同。
而人才轉型的更深一層的意義在于,員工職業發展的軌迹變了,從線性轉變為非線性,導致這一轉變的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員工的職業價值觀發生了變化,過去的傳統觀點可能認為,遵循組織内部的等級結構,循序漸進地從普通員工走向領導崗位,是主要的職業發展道路;但調研顯示,以 Z 世代為代表的新一代員工,注意力持續時間只有 8 秒,這意味着對他們而言,通過 " 消磨時間 " 來實現職業的進階,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考慮自己的職業發展時,遵循的是個人和組織在 " 價值觀 " 方面的契合度,看重的是一份可以讓自己快速成長的工作,并且能夠為後續的職業發展創造成功的條件。
這種 " 非線性 " 的職業發展趨勢,也催生了組織内部人力資源角色的轉型,例如,在高知特(Cognizant)和 Future Workplace 聯合發布的《21 個未來的 HR 職位》(21 HR Jobs of the Future)這份報告中,提到了一個新的角色,Second-Act Coach,第二幕教練,就是幫助組織内部的個體,靈活塑造職業發展階梯,使得這些個體在任何職業發展階段,都可以開啟一段新的職業征程。
不僅如此,HR 自身的職業發展也在遵循 " 非線性 " 原則。我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經談到 HR 兩條主要的職業發展路徑,一條是沿着職級路徑,從低到高;一條是沿着專業路徑,從淺到深。但這兩條路徑都屬于 " 線性發展 "。所謂 " 非線性 " 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
在迪特爾 · 維爾茲曼博士的一篇名為《HR Career Path: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的文章中,他把 HR 的職業角色劃分為四大類别:
第一類是:Service Providers —服務提供者,包括薪酬福利、敏捷管理等等;
第二類是:Solution Providers —解決方案提供者,包括學習發展、員工關系、數據管理等等;
第三類是:Advisory —咨詢角色,包括 HRBP,内部顧問等等;
第四類是:Strategic —戰略角色,包括人力資源負責人,組織發展負責人等等。
不同類别的職業角色所需要具備的能力也各不相同。
我們理解下來,HR 的 " 非線性 " 職業發展,恰恰體現在既可以在特定類别的職業角色内規劃職業發展,也可以橫跨職業角色類别,設計自己的職業路徑。例如,HR 可以從服務提供者首先成長為咨詢角色,再發展為戰略角色。
但不論哪種職業發展方式,都有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 Don ’ t specialize too early,不要過早的選擇某一個專業領網域作為自己的職業發展主攻方向。HR 應當盡可能多研究、多學習、多掌握不同的人力資源領網域,成為真正的多學科人才,而不是只掌握一般的、單一的技能。
第三個關鍵詞:超越 DEI
不久前,一位外企 HR 負責人發給我一條消息,分享了他的喜悅:公司獲得了 2023 年中國地區 DEI 50 強雇主大獎。DEI 指的是 Diversity —多元、 Equity —公平、以及 Inclusion —包容。
1、多元,探讨的是勞動力構成的豐富程度;
2、公平,倡導的是組織内部的每一位個體,都有同等的權力獲得積極的工作體驗和發展機會;
3、而包容,思考的是 " 如何創建一個有效的工作場網域 ",它包括三個部分:對勞動力多樣性和個體多樣性的态度;一系列組織行為和領導力行為;同時,也是一種飽含歸屬感的文化。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從态度、到行為、再到文化,領導者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但事實上,如何踐行 DEI,往往是知易行難。我們再來說一個故事:
在一檔公益紀實片的首期節目中,主角曾經是外企高管,但在人生下半場,卻選擇了裸辭,開了一家切面店。談到當初為什麼毅然決然的離職,他聊起了一件往事:在一次吃午飯時,自己的上級打電話給他,質問他怎麼還沒有收到報告。主角說報告還有些數字需要修正,等自己吃好飯,回辦公室再提交。結果,這位上級說:這份報告比你吃飯重要。而正是這句話,讓主角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他人的野蠻侵犯,最終選擇了離職。也許,主角的離職不完全是因為上級一句過頭的話,但至少在我們看來,作為領導者,并沒有真正理解 DEI 的核心内涵。原因是什麼?很可能是領導者陷入了自己所謂 " 領導者身份 " 的錯誤認知中。
什麼是領導者的 " 身份 "?
它一方面是:領導者本人對 " 自己作為領導者 " 的自我認同程度;
另一方面是:他人所認為的 "Who are you"?也就是在别人看來,你是什麼樣的領導者,以及期望你扮演什麼樣的領導者角色。如果領導者一直禁锢在自己的 " 身份 " 設定中,就很容說出 " 這份報告比你吃飯重要 " 等等類似的話來。
而比塑造自己的 " 個人身份 " 更重要的是,領導者還需要塑造自己的 " 組織身份 ",幫助組織回答 " 我們是誰和我們不是誰 " 的問題,并實現組織當下和未來的目的、使命、願景、以及聲譽。
Skillable 的首席執行官 Chris McCarthy,談到他眼中 2024 年的人力資源趨勢時,給出了一個關鍵詞,叫做 Beyond Diversity —超越多樣性。他認為組織需要超越 DEI 的淺層水平,深入研究每一位個體的職業需求和抱負,并為他們創造個性化的職業體驗和旅程。
如何超越 DEI?我想我們從領導力的角度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那就是:領導者需要跳出 " 個人身份 " 的束縛,真正搞清楚自己的組織使命是什麼?才能讓團隊内部的所有成員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并施展自己的才華。而人力資源必定是這個過程中重要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引導者。
第四個關鍵詞:讓業務懂 HR
Choosing Therapy 人力資源顧問 Laura Handrick 說過這樣一句話:A good HR professional has to speak in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 in order to do the right thing for their people. 一位優秀的 HR,必須學會用商業語言說話,才能為他們的員工做正确的事。
讓 HR 懂業務,已經是一個被反復讨論的話題,但為什麼 HR 仍然被抱怨不懂業務?我們曾經分析過其中的原因,一個是系統因素:極少有組織會在 HR 和一線業務這兩個角色之間 " 實現輪崗 ";另一個是個體因素:以 " 知識自豪感 " 為目标的學習活動,成為 HR 懂業務的 " 行動障礙 "。Handrick 的這句話,讓我們找到了第三個原因:HR 習慣于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 " 自說自話 ",而沒有掌握能夠讓業務方聽得懂的商業語言。如何理解這個觀點呢?
我們先來舉個例子:
熟悉人才發展項目的 HR 都應該知道,IDP,也就是個人發展計劃,是整個項目中通常會涉及到的一個環節。但 IDP 很多時候會淪為 "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 的 " 雞肋 ",為什麼會這樣呢?
記得早年前,我曾參與過一家企業的人才發展項目,其中也涉及到 IDP 環節。當時我們和企業 HR 的設想是:通過 HR、發展對象、相關上級的三方定期會晤和反饋,推動個體的行為轉變以及 IDP 的落地。但幾次實施之後,發現後續很難再推動下去,原因有很多,我們在復盤項目時,發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卻容易被忽視的因素,那就是:不論是項目服務方,還是企業 HR,都在用人力資源語境下的話語方式和發展對象、以及相關上級進行溝通,這讓習慣于業務思維和語境的他們,很難理解所謂的行為改變、個人發展與團隊和組織業務目标之間的關聯邏輯。
商業語言,和人力資源語言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别呢?
我們來做個對比:
人力資源語言體系下,HR 更多是從職能視角出發,關心的是如何系統性提供政策、流程、方法等等實操解決方案,通過改善微觀個體的工作產出,提升組織能力。
而業務方為什麼會把更多精力用于讨論金融資本、企業并購、產品開發等等内容,在有意和無意中幾乎将所有與 " 人 " 相關的問題歸屬為 HR 的職責範疇呢?這是因為,HR 沒有用商業語言,讓業務方确信—人才戰略就是商業戰略。
如果用商業語言描述組織的人才戰略,它更多需要從人才視角出發,說清楚如何通過吸引、培養、任用、保留等等一系列 "Talent Supply —人才供應鏈 " 的頂層設計,來實現最終的業務目标。在這個過程中,業務領導者和 HR 都是 " 主要責任人 "。
因此,HR 只有掌握了商業語言以及相關的視角、立場和溝通方式,才能夠讓業務懂 HR,從而更好地理解人力資源的設想、并将它們與組織的人才戰略、以及商業戰略,完美地契合起來。
第五個關鍵詞:财務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需求。過去幾年," 心理安全 " 得到越來越多組織的重視,希望員工能夠在工作中感受到地位平等、對未來确信、擁有合理自主權、彼此連接緊密、體現公平公正等等心理體驗。
但今天,我們還必須為 " 心理安全 " 賦予一個不同的内容,那就是 " 财務安全感 "。
先問大家一個小問題,2023 年,在企業層面,你聽到最多的詞有哪些?是不是有 " 裁員 "?是不是有 " 削減成本 "?
PWC 的一項全球調查顯示,52% 的 CEO 表示,公司已經實施了削減成本的舉措;更有 81% 的首席人力資源官表示,至少推行了一項包括 " 裁員 " 在内的削減勞動力的行動。當企業在為自己的生存發展而采取各種措施,确保獲得 " 業務安全感 " 的時候,這種壓力無疑會傳遞至組織内部的每一位員工,并帶來 " 财務安全感 " 的壓力。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感受。
我們來說幾個現象:
第一個現象,2023 年,消費領網域出現了很多熱詞,例如:摳摳族、"B1B2" 經濟、廉價品牌(Budget Brand)、社區食堂、 " 剩菜盲盒 " 等等,這一方面說明大家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面對未來的不确定性,大家都盡可能尋求實體層面和心理層面的 " 财務安全感 ";
第二個現象,是我們的一種感覺。早幾年前,朋友圈還時常能夠看到一些 " 圈友 " 分享動态,準備迎接新一份工作的挑戰。但現在似乎很少看到類似的信息,也許和人們使用朋友圈頻次減少有關;另一種可能就是,面對未來的不确定性,大家更多在考慮如何做好現有的工作,守住自己的這份 " 财務安全感 ",而不是冒險開啟一段新的職業旅程。
很顯然," 财務安全感 " 會影響我們很多決策,包括日常消費、職場工作、個人發展等等。這也必然會影響到組織以及人力資源的相關政策設計。
作為 HR,我們除了考慮自身的 " 财務安全感 " 之外,如何幫助組織管理好員工因為 " 财務安全感 " 所帶來的壓力,确保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或許是新的一年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
結語
科技商數、" 非線性 " 職業發展、超越 DEI、讓業務懂 HR、财務安全感,這是我們的發現。
作為職場人,新的一年,你看到了哪些關鍵詞呢?
作為 HR,新的一年,你又看到了哪些關鍵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