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健身教練,收入跳水,歡迎閱讀。
" 月課量從 170 節下滑至不到 120 節,3 個月内沒有進新會員,這種斷層讓我每天莫名的焦慮,迷茫未來,能做的也只有把現有的課上好。" 這一入行五年教練的職業焦慮,也是不少教練的通病。
熬過了暑假出行季,健身房教練并不能安心,一場從黃金周開始的訓練淡季考驗即将開啟。
回顧健身行業的發展,自 2023 開年來就不平靜,用戶時刻在擔心家門口的健身房是否倒閉,而以健身為生的健身教練就顯得更加焦慮。
面對劇增的危機感,越來越多教練選擇離開,謀求新出路。有用戶積累的教練,跳出健身房選擇自由教練,趕上直播潮的成為了帶貨主播,也有成為保險、租房的銷售,同時也有小部分教練另辟蹊徑當起擦邊博主,從事 " 賣色 " 的生意。
在健身行業快速崛起的紅利期,健身俱樂部的教練可以觸及月入超 5 萬的薪資天花板,與場館共同發展;但當下的健身俱樂部動蕩季,健身教練在愁業績壓力大的同時,也在焦慮場館經營情況,時刻準備尋找下家。
即使是有大平台背書的健身教練,依然處于溫飽危機。在全行業薪資改革進行時的背景下,健身教練已經對溫水煮青蛙的薪資下調麻木,但面對更多教練湧入引發的用戶稀釋,朝不保夕的危機感常存。
健身俱樂部的紅利時代正在過去,在步入下一階段的銜接中,越來越多健身教練開始迷茫,是保持熱愛健身的初心,還是遺憾退出訓練場。
事實上,這一次健身房的動蕩季,也是健身教練的洗牌季,洗去了一時腦熱加入健身的投機者,沉澱下來腳踏實地對健身投以熱愛的訓練者。
健身教練,不會是淘金的暴利行業,越老越香依靠的是專業的沉澱和付出的汗水。
健身俱樂部跌倒,健身教練愁溫飽
2023 年,頭部健身俱樂部深陷現金流壓力,中健和梵音倒下,曾是連鎖健身房龍頭的一兆韋德,9 月 13 日關閉了南京西路店,成為了 4 個月裡幾十家閉店門店之一,還有 40 家左右門店處于運營。
健身俱樂部的動蕩季,牽動人們的心弦。健身消費者人心惶惶,擔心預付費打水漂,比用戶更擔心、更焦慮的是以健身滿足溫飽的健身教練們。
近半年來,數千計的健身教練被迫流浪,在一邊尋找新工作的同時,身背讨薪訴訟、貸款生活。
入行三年的梁悅,滬漂首站選擇一家連鎖私教工作室,工作室直營店之一關閉的消息讓他逐漸焦慮起來," 如果還有門店一兩個月沒超過盈虧平衡線的話,就繼續關閉 "。面對失業壓力,他正在積極地尋找下一家,給自己帶來一些安全感。
健身俱樂部的動蕩,但是在大平台,教練的日子也并沒有很好過。近一年來,在職教練都在經歷着薪資改革或是經歷不同程度的薪資跳水。
每一次薪資改革看似不痛不癢,但其實是溫水煮青蛙。教學年資 5 年的北京私教範思入職樂刻後跟其他教練了解到,先前的最高課提可以到 80%,而現在只有 68%,還包含着 3%+ 的手續費,雖然每一次改革都只是百分點的變動,但是加在一起還是很可觀的損失。
而超級猩猩今年秋季的薪資改革,對教練的收入是不小的衝擊和挑戰,最大的薪資降幅超 30%,同時還需要背負客戶流失的壓力。
面對下降的客源和薪資,為了生活,更多健身教練不得不身兼數職。
34 歲教學年資 10 年的尹教練已經組建起家庭,曾合夥創立一間健身工作室,因為經驗不足 2019 年負債關了店,現在是樂刻的全職教練,同時也是一名自由教練輾轉于周邊的場館,一邊還欠款一邊養家。
連鎖私教工作室就職的教練梁悅,月課量基本在 80 到 100 節之間,到手收入 1 萬不到,對他來說,在上海勉強夠活。在白天時間較為充裕的時候,會幫助對象做日用品的抖音賣貨賺些零用錢。
還有一部分教練,選擇離開健身行業,尋找新的出路。在小紅書" 健身教練的盡頭是什麼 ",有着各式各樣轉行的案例。
考編上岸成為體育老師,趕上自媒體風頭的加入直播帶貨,也有帶着整個團隊轉行做醫美的經理,有成為騎手的外賣、快遞小哥,有的同事離職成了 KTV 的少爺,也有成為了賣色擦邊的博主。
這一部分教練選擇離開了健身行業,他們依舊愛健身,只是不愛做健身了。
健身房與教練:共富裕易,同患難難
在健身行業仍處于紅利的時期,健身教練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
對于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年輕氣盛的健身行業也給足機會,收入遠超同齡人。入職有高額底薪,還配五險一金,教練雖然需要外出地推,又要教課,但健身俱樂部裡總會有實力夠硬且努力的拼命三郎,達成 5 萬以上的月收入。
在健身行業高速擴張時期,健身房和健身教練共同富裕。經過疫情的洗禮,健身俱樂部開啟 " 渡劫 ",資金鏈緊張、欠薪倒閉頻發,見證同行讨薪無門,一起共富裕的教練們,對患難愈加焦慮、愈加敏感。
健身俱樂部渡劫,健身教練工作難保,危機時刻更焦慮。
教練梁悅經歷工作的連鎖工作室直營店之一關店後,心态也發生了變化。" 其他人覺得這家店也走不遠了 ",自己也焦慮起來,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欠薪的情況,還是會先好好工作着,同時看看市場上的其他機會。在深圳工作 8 年的教練青晨,在 5 月底經歷了工作場館突然停業,工資的發放也遙遙無期,生活被突然的失業整個措手不及。
倒下的健身俱樂部傷了消費者的信心,也削弱着教練的職業安全感,從降薪、欠薪到教練跳槽、轉行一觸即發。
面對市場的低迷,健身教練愛莫能助,對于他們而言,近年來工資難漲,保障難求。不定期的薪資改革已經不是行業的秘密,教練過高的薪資一直在調整。
私教小張跟精練 GymSquare 分享,在超級猩猩 10 月薪資改革後,收入的風險增加了不少。私教收入從固定課時費,變成将用戶按照累計課時劃分為三檔後分層收費,其中想要保持收入,就必須提高老用戶的續課和上課頻率,但對于新用戶上私教,教練的課時費會比先前降低 20%;對于新教練而言,上滿 100 節課的課時費直降三分之一,而所有教練都将背負着客戶流失率的壓力,保證用戶留存率,才能保持薪資基本不變。
除了收入的下降,教練朝不保夕的危機感,同時也來自于教練的集體湧入和用戶的稀釋。
" 以往每個月都能有 1~2 個新學員,自 7 月份以來沒有接到一個新學員,課時量從每月 160 節降到 110 節左右 "。
在北京樂刻工作的教練範思,一向是店裡 Top3 的教練,在 7~9 月經歷了收入斷崖。自己所在的門店挂名了隔壁門店的教練,200 平挂 20 個教練,稀釋用戶資源,而作為門店資歷較長的女教練,女客戶資源往往都被分給新人。
職級的下降給她帶來了更大的心理打擊,早起晚歸,努力換來的還是降級。在經歷課量下降後,她的危機感更強了,在樂刻只有上課才有課時費,而會員的動态是自己沒辦法掌握的,新客資源也無法自己掌握,範思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
像範思這樣的遭遇課量斷崖的教練還有很多,月課時從 160 節到 120 節,再到 100 節,從不甘到習慣,唯一沒有習慣的就是朝不保夕的危機感。
收入跳水的教練,來到職業選擇的十字路口
熱練的盛夏即将結束,健身行業即将面臨黃金周以及健身淡季的挑戰。
當問及面對收入斷崖、課量下降以及行業信心危機的現狀有什麼想要改變時,年輕氣盛的教練們都處在 " 迷茫 "" 焦慮 "" 想要改變,無力改變 " 的境地。
但對于入行更早的教練來說,并沒有那麼消極。
入行 10 年,經歷過創業失敗、健身房倒閉的尹教練對降薪改革并沒有額外的抵觸," 所謂的降薪改革就是希望工作時更專注、賣力一些,也不用去抱怨反感,把課上好,讓自己保持一個舒服的狀态就好 "。
對他來說,生存的壓力并沒有消失,依然做着兩份工作養家糊口,還清舊債," 相比于之前,34 歲的生活質量已經高了很多,門店倒閉還有其他選擇,焦慮不如努力提升自己 "。
即将到來的健身俱樂部冬季,是健身行業的洗牌期,也是對健身教練的洗牌。健身紅利時期因為高薪、賺快錢湧入不少半桶水的投機者,而這個冬季的浪潮中将會洗去一時的腦熱,浪潮退去,留下的是經歷磨練的訓練者。
健身教練也應該逐漸适應健身新常态——越來越少超大額的充值、月卡不去的用戶,過去的淘金時代不再復返。健身教練,也不會是淘金的暴利職業,而是越來越依靠業務能力和身材管理為自己鍍金。
健身教練,不應該是淘金時代的投機人,而是專業能力的鍍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