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打工人又一次集體破防,調休方案不改不行了,歡迎閱讀。
假日經濟的官方叙事,跟打工人的切身感受之間,溫差變得越來越大了。
撰文丨熊志
調休又又又上熱搜了,打工人又又又破防了。
清明節剛調休完,接下來的五一假期,又要調休了。為了湊成一個五天小長假,只能向前後一周的周末各借一天,有網友吐槽 " 調休快把四月調成單休了 "。
6 月 10 日的端午節,終于不用調休了,但在 " 端午節放三天不調休 " 的熱搜下,依然是打工人的一片哀怨—— " 端午本來只放一天,為什麼說是三天 "" 有沒有可能端午連着周末,根本沒啥可調的餘地 "……
打工人苦調休久矣,這種東拼西湊、湊出個小長假的制度安排,是否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時刻?
01
調休安排被吐槽上熱搜,近年來幾乎已經成為一種常态。
假不夠長,那就找周末來借。在假期安排的官方叙事中:調休湊出一個長假,為人們遠距離出門旅遊、探親創造了條件,假日經濟的繁榮能有力促進消費、拉動内需。
小長假期間,景區、車站人山人海的熱鬧景象,似乎也坐實了調休拼假的 " 正确 "。尤其是文旅行業爆火的當下,一些網紅城市平時投入大量資源營銷宣傳,就指着小長假客流爆發、暴富一把。
▲重慶夜景(圖 / 視頻截圖)
在不少地方的宣傳報道中,諸如清明節勞動節假期的旅遊數據、旅遊人次、旅遊總收入等,都會作為一項重要政績被公開展示。這些似乎也在強化着調休的合理性。
事實上,假日經濟的官方叙事,跟打工人的切身感受之間,溫差變得越來越大了。
對很多沒有出門安排的打工人來說,假日經濟的繁榮,更像是與己無關的熱鬧。加上強制調休又沒有拒絕的餘地,面對工作節奏被打亂的狀态,大家的感受往往只剩下兩個字:心累。
像即将到來的五一長假,看上去足足有五天,實際只有一天。為了湊足這五天,五一長假的前後一周,周末都被借走了一天,進入單休模式。調來調去,不過是朝三暮四的數字遊戲。
五天的班已經夠難熬,兩周的 " 六連暴擊 ",把一個放松的小長假夾在中間,打工人不得不在單休、長假、單休之間切換,一會要收心投入工作,一會要松弛地嗨起來,精神狀态來回跳躍,個中的煎熬誰人不懂?
02
打工人對調休的吐槽和不滿,最近幾年越來越強烈。其實,通過調休來湊長假,這樣的制度性安排已經存在二十多年了。
1999 年,官方修改假期制度,增加了三天法定假日,五一勞動節從一天假延長為三天,國慶從兩天延長為三天。在實施過程中,通過前後借周末的方式,在春節之外,湊出了兩個長假,這才慢慢有了黃金周的概念。
調休形成黃金周,本意是讓勞動者有一個更長的休息視窗,并通過形成長假,鼓勵出遊,推動旅遊等行業的發展,促進假期消費。
就數據來看,調休形成的黃金周,确實起到了重要的拉動效果。公開數據顯示,1999 年的第一個國慶黃金周,全國的出遊人數就達到了 2800 萬,旅遊綜合收入 141 億元。
這樣的安排一直延續到 2008 年,五一的三天假被拆分,清明和端午成為新的法定節假日,同時增加了中秋節的一天假期。
法定節假日打散了後,調休變得更加頻繁了。像清明、端午等假期,只要沒有挨着周末,幾乎都會調,湊出一個三天小長假來。于是,春節、國慶兩個黃金周,加上幾個三天小長假,就成了我們的常規假期組合。
同樣是鼓勵出門旅遊,提振消費、拉動内需,同樣是以連上六、七天班的煎熬為代價,二十年前的調休,和今天的調休,為什麼造成的感受不一樣了?
如果将調休的安排,放在近二三十年的經濟進程之下來看,其實可以理解這種心态的變化。
在黃金周确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處在一個高速增長的經濟環境下,GDP 平均增速一度逼近兩位數。與之對應的是,人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兜裡更有錢了。
物質富足之後,消費意願增強,長假出行成了重要的減壓、釋放視窗。那時候很多人都是盼着長假到來,對收入增長的良好預期,讓勞動者有休長假的動力,有敢放心花錢旅遊的底氣。
圖 / 圖蟲創意
但最近幾年來,全球經濟增長不确定性增強,為了應付未來的各種不确定風險,很多人從花錢變成存錢,消費觀念趨于保守化。
某種程度上,經濟增長是一切問題的解藥。當經濟和收入增長時,調休湊長假拉動消費,就是順勢而為;當經濟減速和收入增長趨緩甚至不升反降時,人們花錢的意願減弱。硬湊而來的假期就會顯得 " 面目可疑 " ——我的錢包已經很幹癟了,為什麼你們還要想着掏空它?
調休的安排,原本是讓勞動者更好地休息,現在變成了一種撬動假日經濟的杠杆。
在長假的激情和新鮮感衰退之後,越來越多的打工人,逐漸認清了事實真相:我們的假期安排,被功利化地編排進促進消費的宏大叙事中時,我們也被工具化了。
逢調休必吐槽,拒絕自己的假期被工具化,自然成了當代打工人意料之中的輿情反應。
03
假期到底如何安排,該不該調休,是一個眾口難調的問題。
吐槽調休的聲浪再大,也擋不住有不少打工人,就等着湊一個小長假,出遠門旅遊或者探親,好好放松一下。
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假期天數有限,所有的調休都是存量的騰挪,本質上是數字遊戲。
更糟糕的是,打工人對強制性的假期安排,沒有反抗的餘地。盡管出門就是擁堵和漲價,長假扎堆出遊的體驗感在變差,這有限的假期,還是要被剝離休息的原始意義:
小長假出遊促進消費,釋放内需潛力,這樣的官方叙事,仿佛在我們耳邊說,放假你不能在家休息,你得出門旅遊,你得消費,為經濟增長添柴加火 ……
在大、小長假期間,旅遊景點的火爆,高速公路的擁堵,很容易造成一種調休備受歡迎的錯覺,似乎大家是 "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其實,調休新聞跟帖下的吐槽,藏着的才是打工人的真實感受。
反正,作為一個自由職業者,我的感受是,這幾年越來越不敢休假了,休假就意味着收入受到影響。所以别說出遠門旅遊,就算是在家歇着、個人支出最小化,都有點底氣不足。
别說調休打亂既定的工作生活節奏了,随着社會心态發生變化,大家放假只想躺着休息,這種情況下,動不動就硬湊一個小長假,只為讓你出門花錢,到底又有多大拉動效果呢?
别看現在的文旅行業火爆異常,一到節假日,景區就人山人海,其實它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果比較有限。在絕大多數城市,旅遊業都不是核心的支柱產業。
圖 / 視頻截圖
站在全國來看,假日經濟的正向效應,也未必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大。
清華大學假日制度改革課題組前些年有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自 1999 年實行黃金周以後的七年中,旅遊收入的增長率與實行黃金周前的 11 年相比并沒有明顯變化,前後 20 年間(1986 至 2006 年)的復合增長率均為 22.59%。
個中的緣由不難理解。對不少人來說,長假出門大手大腳地玩一趟,平時就得省一點,可以支配的收入是固定的,要麼花在平時,要麼節假日集中花出去罷了。
假日經濟的繁榮,到底是創造了消費增量,還是把平日裡的消費存量搶過來了?是視窗期集中花錢,還是細水長流更有利于提振消費,拉動内需?
如果這些問題本身存在争議,那麼在普遍不敢花錢的當下,靠調休拼假來鼓勵出門,創造消費,實際效果就更加要打上問号了。
所以,當打工人對調休的不滿變成一種日益強烈的集體情緒,而功利化調休安排的經濟效應又存在疑問時,對調休方案作出調整也許該正式提上議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