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新聞女王》原型,邵逸夫愛了63年,何以成為最大赢家,歡迎閱讀。
" 有的包高貴,有她在就放心。
有的包譁眾取寵,但只要使用得當,也會搶眼。
除了這些之外,衣帽間也要有男款包,平衡不同的觀點和角度。"
《新聞女王》熱播後,這段 " 方太論包 " 在互聯網上被人津津樂道。
像洋蔥剝了一層又一層,說的是包,喻的是人。
其實講的也是方太原型,方逸華自己。
在她身上有很多标籤,分别是天涯歌女、邵逸夫的太太、李翰祥、王祖賢的伯樂、TVB 掌門人。
這些标籤的順序,恰好随着時光逐一向前推進,構成了方逸華的傳奇人生。
從歌女到掌門,方逸華用了 45 年。
講起身份的轉變,通常要從那個晚上開始:
1952 年,方逸華在新加坡表演,一曲《花月佳期》唱完,台下的邵逸夫聽得如醉如痴。
自此,兩人相識。" 逸華 " 便是為邵逸夫改的名字。
在此之前,她原名叫方夢華,也叫李夢蘭。
兩個名字背後是身世之謎,她的母親是上海夜總會的紅歌星方文露,出生之後沒見過父親。
童年的經歷亦是空白,傳言裡,她曾跟随從上海流落到香港的知名報人曹聚仁學習,十多歲便登台賣唱。
與邵逸夫相識之後,在對方的幫助下新出了唱片,每次只要登台,只要邵逸夫在港,必會送花捧場。
一個是情窦初開的 18 歲,一個是事業有成的 45 歲,一個從小缺愛,一個如夫如父。
很快兩人產生了不一樣的感覺,只是那時邵逸夫早已有了家室。
他的發妻叫黃美珍,兩人 1937 年結婚,是經歷過生死考驗的眷侶。
有一次邵逸夫出海遭難失聯,黃美珍像望夫石一般在碼頭等了好幾天。
邵逸夫曾說," 她是一等一的好妻子,樣樣都好,回到家裡我沒有麻煩。"
這樣的地位,無人可以取代。
方逸華更清楚這一點,發乎情止于禮,兩人相處多年未有逾距,也只在周日共進午餐,而後各回各家。
更未提出過任何要求,有過子嗣。
1957 年初秋,50 歲的邵逸夫轉戰電影業。
不久方逸華宣布退出歌壇,随邵逸夫而去。
1965 年香港政府招标無線電視廣播經營權,方逸華提議邵逸夫抓住時機,TVB 由此成立。
但最初電視業務還不被重視,邵氏主攻的電影,方逸華也更像編外成員。
直到兩年後,邵氏開拍《新不了情》,采購部一位邵家親戚離職,方逸華才正式被安排進邵氏。
那段時期,香港有了兩個 " 六嬸 "。
一位是原配,一位是紅顏,一位在美國打理生活瑣碎,一位在香港開疆拓土。
港媒曾抓拍過一張三人同席的照片,稱兩人相處 " 客客氣氣,十分難得 "。
初進邵氏,方逸華從小職員做起,各個崗位輪遍一年才入主采購部。
威信當然不言自喻,下至邵氏,上至全港,都要恭恭敬敬的喊 " 方小姐 "。
能力也有,上任之初方逸華便起用年僅 30 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開啟了風月片時代。
林黛、李麗華、樂蒂等人都是她一手招攬。
更有手段,以節儉與鐵腕聞名。
方逸華麾下的花旦與小生月薪極低,搏命的龍虎武師薪水更是低到令人發指。
且一籤就是十餘年合約,不容任何打折。
曾經有一部電影《賣身契》就被指映射方逸華。
除此之外,所有拍戲開支賬單也須由她親自審批,連廁紙、油漆都要逐一過問。
在邵氏她被稱作 "Cutting Manager",即經費申請單到她手裡永遠 "cut 一半 "。
這種極端的摳門倒和邵逸夫每次只花 10 塊錢下注賭馬十分相似。
邵音音曾說:" 方小姐是好夥記,她會幫公司省錢,試過做監制,有四個故事,如果幾日戲,她會要求别人收四分之一片酬。方小姐其實不是那麼刻薄,是節儉。"
長合約、低成本,方逸華為邵氏構築了扎實的護城河。
但至于節儉還是刻薄就自在人心,恩恩怨怨結下不少。
有一次李翰祥拍電影需要 10 個吹泡泡道具,一個一塊錢,方逸華只批了 5 塊。
李翰祥怒而罷拍,最終出走自立門戶。
在方逸華未加入時,任宣發經理的鄒文懷是邵氏唯二的人物。
正是他策劃了張徹擔任導演、新人王羽飾演男主、作家倪匡擔任編劇的《獨臂刀》,一舉開創了 " 邵氏武俠 "。
那幾年鄒文懷還提出建立大片場制度、引進演員合同制等等方法。
邵氏也越做越大。全盛時期擁有 15 個廠棚,員工多至 1700 餘人,還不計合約導演、演員在内。
但這一切在方逸華管錢之後就行不通了。
鄒文懷做事不計成本,有浪費也不在意,方逸華預算控制則十分嚴格。
過去鄒還能先斬後奏,後來随着方逸華地位的提升處處受到牽掣。
畢竟在邵氏," 職位是什麼完全不重要,只要六老板看得起你,你便有着與職位完全不相符的權力,鄒文懷如此,方小姐也是如此。"
" 因為這個問題發生矛盾,所以鄒先生就離開了。"
1970 年,鄒文懷拉攏了前邵氏同事何冠昌、梁風等人,自組嘉禾影業成為邵氏最大敵手。
也是這一年,李小龍回香港發展有意效力邵氏,開出片酬 1 萬美金的條件。
方逸華放話每部只給 2000 美元,籤長期合同,從配角做起。
李小龍憤而轉投嘉禾,此後許冠文、洪金寶、成龍也都歸于自由度更高的嘉禾。
但如今回看,雖然錯過了李小龍,彼時傳統武打電影也已到了瓶頸期。
李小龍的英年早逝更成為一個變數,反而早早布局電視的 TVB 收獲頗豐。
黃霑曾誇過方逸華的遠見:" 方小姐眼光看得遠,早着先鞭,這宗大生意,她是做定的了!"
1988 年,TVB 與邵氏合并,新派電影和電視劇雙線齊開,方逸華成為掌門人。
後來的故事便眾所周知,那是港片的黃金年代,無線藝員訓練班、香港小姐選美、新秀歌唱大賽和勁歌金曲頒獎禮接連不斷。
王晶、章國明、張婉婷、甄珍、惠英紅、汪明荃、王祖賢、周星馳都經 TVB 走到台前。
但也是山頭文化最嚴重的時代,為了制衡曾勵珍,方逸華引入了樂易玲,為了制衡樂易玲,又引入餘詠珊。
勾心鬥角之下,底層員工在原本就崇尚節儉的 TVB 度日更加艱難。
曾經因為薪資太低,有 200 名員工集體罷工抗議,震動香港文化界。
而就像劇裡演的那樣,方逸華只會毫不留情的開除。
光是在 2003 年,就一口氣開了 40 多位經理。
但盡管如此,所有 TVB 出來的人,沒有說過方逸華一句不是。
或是感激提攜之恩,或是手段太過高明。
總之如今《新聞女王》裡雞毛蒜皮的辦公室政治,完全不能與方逸華當年掀起的血雨腥風又每每能平安着陸相比。
事業走向巅峰的同時,方逸華和邵逸夫也來到了人生新路口。
1987 年 85 歲的黃美珍在洛杉矶病逝。
人們都以為方逸華會就此轉正,可邵逸夫公開宣稱,沒有續弦打算。
一直到 10 年後,90 歲的邵逸夫宣布和 63 歲的方逸華登記結婚。
著名主持人查小欣感慨," 他(邵逸夫)終于給了這個木棉一般,以樹的姿态守在自己旁邊的女子以名分。"
有記者提問,結婚是否是對方意味着的 " 好事 ",方逸華說:
" 我嫁給邵老師,不是貪圖錢财。因為他的财產,大部分都捐給慈善事業了。"
邵逸夫則說:" 當然是好事啦!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又一起工作了 45 年,結婚不單帶來了正式的名分,也确定了方小姐日後的幸福。"
45 年,邵逸夫是從方逸華當歌女的 18 歲開始算的。
2010 年,邵逸夫辭任 TVB 執行主席,方逸華全面接管 TVB。
不過此時,TVB 已經走向衰落。
2012 年 2 月 11 日方逸華正式向董事局請辭,并于 3 月 25 日離職。
兩年之後,107 歲的邵逸夫在家中離世,又是三年,2017 年 11 月 22 日,方逸華因敗血症離世,享年 83 歲。
人生的最後時刻,方逸華效仿丈夫成立了個人慈善基金,也仍向 TVB 投注着心血。
在她去世前三天,TVB 迎來五十周年台慶,方逸華還過問了流程。
生前,作家梁鳳儀曾經想要寫一本以方逸華人生經歷為藍本的小說,連改編後的女主角都定給了張曼玉。
方逸華聽後拒絕了,她說:我的故事,已沒有什麼好說。
但在外界看來,用 45 年換一個名分,一生沒有自己的孩子,亦沒留下财產,到底值不值得?
我想起一件有意思的小事。
2007 年 12 月,方逸華陪邵逸夫在澳門威尼斯人酒店商場逛街,走着走着她把夾腳的鞋子脫了,然後像無事發生一樣赤腳走路。
一個女人能坦然做出這樣的事,再說值與不值都太單薄。
從歌女到掌門,她一生馳騁,從手段到野心,她昭然若揭,從愛情到親情,她有禮有節。
如果人生如戲,那方逸華無疑演好了每一出。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