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被戾氣困住的我們,歡迎閱讀。
最近,互聯網上挺熱鬧的。
先是鍾睒睒在采訪中,公開批評拼多多,喊話張一鳴,要求道歉。然後,是于東來不準胖東來員工要彩禮,付彩禮。以及,綜藝《再見愛人》出圈,麥琳成為了婚姻問題的典型案例。還有,前體操選手轉行擦邊女主播 ……
說起來,互聯網上,好像很少能有這麼一次,短時間集中出現這麼多可供 " 讨論 " 的對象。
或者說得直白點,很少能一下子,有這麼多能引起網友 " 對罵 " 的對象和觀點:首富。爹味。婚内巨嬰。擦邊女主播。……
于是,網友各持己見,吵得不可開交。熱搜一個接一個,熱度節節攀升,根據 11 月中旬百度指數顯示,胖東來,麥琳的搜索指數是董宇輝的近 10 倍。打開微博話題 " 麥琳 ",每一個讨論都過萬。
但是,你發現沒有?
在這些事的讨論中,都出現了同一個現象:憤怒,總是跑得比真相快。戾氣,也總是比善意傳播得更廣。
我們,好像被戾氣給困住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和你說說我的理解。
首先,我們從一個選擇題開始。
消極偏見:為什麼你的信息流總是充滿戾氣?
現在,假如你的面前是兩段視頻。你比較喜歡看哪個? 單選
《這大概就是婚姻幸福的秘訣!全家出遊 Vlog》
《婚姻漸行漸遠的真正原因,一次家庭出遊徹底暴露》
投票
我猜,相當一部分人,甚至是大多數人,可能不會選擇看合家歡樂,而是選擇看夫妻吵架。
啊?為什麼會這樣?是我人比較負能量嗎?
也不是。這個傾向,其實埋在了你的基因深處。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 " 總容易關注壞事、壞情緒 " 的自我保護機制。因為,你越早發現周圍有壞事發生,你就能越快逃離危險。
MIT 媒體實驗室分析了 2006-2017 年間,被 300 萬用戶轉發了 450 萬次的 12.6 萬篇報道後,發現:發表不實消息的推文,被轉發的概率高 70%。
這個傾向,還有個學術一點兒的名字:消極偏見。
于是,人們在觀看負面内容時,動不動就貢獻超高的完播率和點贊轉發。而這,又會讓推薦算法 " 學習 " 這種偏好,不斷給你推薦類似的内容。
搞到最後,每天最聰明的算法們,都在研究一個問題:如何讓用戶更生氣?
或許,算法和人工智能,真的會導致我們變得愚蠢。因為,它越聰明,我們越情緒化;它越理性,我們越失控。
不過,只是你自己看這種内容,還沒什麼問題。問題在于:壞情緒,會傳染。
情緒感染:負面情緒為何像病毒一樣傳播?
我想,你大概有這種經歷。
上司一發脾氣,整個會議室的氣壓瞬間降低。收到心儀姑娘一句元氣滿滿的 " 早安!",你能高興一整天。更不要提演唱會,足球比賽現場了。巨大的情緒共振,讓每個人都無法自拔。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天生就容易被别人的情緒影響。也即:情緒感染。
只是,相比于正面情緒,負面情緒的感染速度,要快得多。打個比方,如果說負面情緒像雪崩,正面情緒就像細雨,得等上那麼一會,你才能看到地面上有了積水。
先進網絡分析研究小組(GANA)曾對約 7000 萬條微博數據進行情緒分析,結果表明,憤怒是網絡上相關性最強、最易傳播的情緒,遠超過喜悅和低落。
2023 年 1 月,一位女孩因為抑郁症去世。這一切的起因,起源于那張她拿着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和爺爺的合影。只是因為她留着粉色頭發,就被無數人诟病謾罵。最終,在洶湧如潮的網暴中,她走向了最讓人痛惜和遺憾的結局。
這就是負面情緒傳染的可怕之處:它不需要理由,不講道理,只需要一句 " 考上研究生了,頭發染得像酒吧陪酒一樣!" 的謾罵,就能在人群中瘋狂蔓延。
而當負面情緒蔓延開來之後,你的體感,就好像是:自己被關進了一間,密閉的房間。
回音室:你,可能一直在聽自己的回音
當你在刷短視頻,看新聞的時候,看到和你相似相同的觀點,你會認真琢磨,可能還會點個贊。但對于和自己看法不一樣的觀點,你卻可能會嗤之以鼻。再加上算法的推波助瀾,根據你的 " 喜好 ",推送更多類似觀點。
于是,我們自己的認知和平台算法,合力把我們自己,關在了一間密閉的房間裡。你大聲說出自己的觀點,能聽到的,卻只有和自己類似的觀點。
久而久之,你就會認為:我的看法,就是大家的看法。
這就是:回音室效應。你以為自己客觀理性,但其實,你只是在自己的回音裡越走越遠。
類似的說法,還有:信息繭房。只不過,信息繭房可能更着重于強調算法給人帶來的影響。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曾聯合問卷網,對 1501 名受訪者進行了調查。62.2% 的受訪者認為," 大數據 + 算法 " 的精準推送方式,讓自己陷入了 " 信息繭房 "。
而當人們被困在這樣的封閉空間裡時,某些極端的行為,就會因此出現。
網絡去抑制:線上線下,判若兩人
你知道嗎?造謠 " 女子出軌某快遞小哥 " 的始作俑者,其實是一名普通的便利店店主。對于 " 粉發研究生 ",發送網暴評論的評論者,可能是一個勤懇工作的白領。
在網上瘋狂謾罵,對噴,甚至揚言要 " 報復你全家 " 的網暴者,現實世界裡,可能是一位溫文爾雅的老師。白天西裝革履的上班族,晚上登錄社交帳号,就迫不及待地換上 " 暴怒套裝 ",指天罵地。
為什麼會這樣?
根據心理學研究,其實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在刻意地抑制自己。但到了網上,人們就容易放松 " 抑制 "。這,就是:網絡去抑制效應。
所以,才有這麼一句話:在網上,他看似是戴上了面具,其實是摘下了面具。
而更糟糕的,是有時候,他們還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 出于正義 "。
道德許可:誰給了他批判他人的勇氣?
某明星因為惡評和謾罵去世,震動全網。但這時,很多人紛紛去該明星好友的微博底下評論:你為什麼不為他發聲?你為什麼不悼念?你不配當他的朋友!
某地發生地震、水災等自然災害,企業家們、明星們的社交帳号下邊,又會充滿類似的言論:你這麼多錢,為什麼不捐出去一點?都這個時候了,你還好意思宣傳自己的產品?
像這種站在 " 道德制高點 " 上評論的行為,往往會讓評論者,覺得自己在道德的銀行裡,狠狠地存了一筆錢。看着這筆存款,他會特别滿足。而之後做些違背道德的過激行為,好像也只是把存款花出去,并不會承擔什麼損失。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 道德許可效應 "。當人們覺得自己在做 " 正确的事 " 之後,反而更容易做出過激行為。
" 我說句公道話,怎麼了?"這句話,大概是網暴者自我辯護的時候,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
但諷刺的是,越是以道德制高點評判他人的人,之後往往越容易突破道德底線。于是,當這種 " 正義感 " 在群體中不斷放大,一個更可怕的現象就出現了。
群體極化:為什麼網暴越演越烈?
一群人讨論一件事,出來的觀點,反而更容易走極端。
比如," 胖貓 " 事件。前期,因為大量的細節和聊天放出,無數觀點聲音,開始讨伐事件女主角譚某,并且越傳播越難聽。但後期,事情開始出現轉折後,又有大量的人,立刻倒戈,開始攻擊胖貓的姐姐。但無論哪次,聲量最大的評論,都無一例外,特别極端。
為什麼會這樣?
一些本來還算理性溫和的觀點,在群體中,受 " 法不責眾 " 等等想法驅使,就會被一次次加強,越傳播,越極端。或者,受 " 多數服從少數 " 的想法,漸漸被說服,全面倒向了另一方。
這就叫做:群體極化效應。
而在社交媒體上,溫和的觀點被極端化,可能只需要幾次轉發。就像多米諾骨牌。第一張倒下的可能只是輕輕一推,但最後一張卻是猛烈的撞擊。
這,就是群體極化最可怕的地方:它不需要每個人都是壞人,只需要每個人都 " 稍微過分一點點 "。
戾氣的出現,擴散,本就已經如此簡單。可恨的是,還有人在背後推波助瀾。
憤怒經濟學:戾氣背後的利益鏈條
互聯網上的商業模式,幾乎都源自于一件事:流量。
流量,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錢。誰能吸引到更多注意力,誰就能賺到更多錢。
比如,你在某平台的文章上插入一條廣告。這種展示廣告,是按照每千次展示,進行收費計價的。假如每帶來一千次展示,就收費 100 元,那麼,當這篇文章的廣告被 1 萬人看到,就是 1000 元。100 萬人,就是 10 萬元。
于是,今天的輿論環境,悄悄出現了一群:流量食人魚。
他們選擇:引爆憤怒。
從造謠女業主和快遞員有私情,到造謠老藝術家晚年生活悲涼,再到故意發布一些國家民族話題,慷慨激昂,義正言辭 …… 所有這一切,都只為了:引發憤怒。
還不夠憤怒?那就:編造謠言。
你知道這幫無良廠商,在做什麼嗎?你看看他們的加工車間,毫無衛生可言。你知道為什麼男女矛盾越來越激烈了嗎?這都是因為某境外勢力作梗。
食人魚,成群結隊。撲到當事人身上,撕咬出血淋淋的傷口,然後用 " 血腥味 ",吸引潮水一樣的憤怒。
這,就是編造謠言、引爆憤怒、流量變現的 " 憤怒經濟學 "。
戾氣,已經很多了。但總有人,還不滿足。他們獵殺普通人,消費善良人的憤怒,他們信仰:流量比信譽貴。
今年年初,溫州警方偵破一起網絡造謠案。該團夥,為博取眼球、提高流量,拍攝緬北電信網絡詐騙幕後是 " 溫州資本 "" 溫州幫在支持、運作 " 等謠言視頻,并指使員工在公司注冊的平台賬号上發布傳播。
你看。在很多時候,戾氣,早已不是情緒的自然宣洩,而是被精心設計的商業產品。
我們,都被困在戾氣之中了
好了。現在,再回到文章最開頭。
現在,你還确定,你讨論的這件事,是這件事本身嗎?還是某些人想讓你看到的?
而且,在你讨論的時候,你關心的到底是事實,還是某些人的立場?
對于你來說,這次讨論,到底是交換觀點,還是僅僅是在發洩情緒?你真的想清楚,你為什麼要參與這次讨論了嗎?你想清楚之後,你真的還想參加嗎?
好吧。不論如何,也不論主動或被動。現在,我們似乎都被困在戾氣之中了。
這股戾氣,由數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網友的情緒交纏,發酵,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陷阱,粘膩、繁雜,很難掙脫。
那麼,誰掉進了這個陷阱?不光是鍾睒睒、于東來。被戾氣困住的我們,也是一樣。
好吧。或許,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最該做的,不是快速表态,而是耐心等待;不是随意評判,而是理性思考;不是跟風站隊,而是獨立判斷。
因為,真相需要時間。因為,正義需要理性。因為,善意需要守護。
那麼,問題來了。
當下一個熱搜出現時,你準備好了嗎?
*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為什麼 " 負面新聞 " 流量大?研究:人對負面信息的關注,竟然是天生的
2、粉色頭發女孩遭遇網暴,媒體如何報道|事件復盤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614224
3、網絡輿論場中的情緒傳播和社會治理
https://www.jsthinktank.com/jiangsuzhiku/jszjcmzk/yjdt/202103/t20210304_6998928.shtml
4、熱搜放大鏡下的争議:戾氣是如何被放大的?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40310/herald/f90bcdf5eec18d950f252943f5eeaece.html
5、大數據 + 算法精準推送 62.2% 受訪者感到陷入 " 信息繭房 "
https://news.cctv.com/2023/07/14/ARTI9wH0xM2u1i7Cs9zrgsd5230714.shtml
6、算法導致 " 繭房 " 和 " 回音室 "?學術研究的結果可能和你想象的不一樣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06692.html
7、PNAS:社交媒體中的回音室效應 | 論文快遞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708670
8、探尋網暴之源:施暴者是誰?為何會不明真相攻擊陌生人?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679598
9、造謠抹黑溫州、涉嫌尋釁滋事!2024 網絡打謠 " 第一案 " 告破
https://wzga.wenzhou.gov.cn/art/2024/1/8/art_1397487_58875679.html
10、AI 助手無微不至 主人的大腦會變懶變蠢嗎?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64826174
主筆 / 景九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