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黑石完成一筆罕見退出,歡迎閱讀。
新路徑。
近日,諾華宣布以 31 億美元交易總價收購 Anthos Therapeutics,背後大股東黑石實現退出。據悉,該交易預計将于 2025 年上半年完成。
不同于傳統并購案例,Anthos Therapeutics 在 2019 年由交易的兩位主角——諾華、黑石共同創立。如今 6 年過去,雙方合作将心血管重磅藥物推向全球,而股東之一黑石成功退出,通過早期 2.5 億美元的投入撬動數倍回報,功成身退。
一個出錢、一個出力,藥企和投資機構共同分擔風險,也共同迎接收益——眼下,這一被稱作 NewCo 的模式,悄然在醫藥創投圈流行,為投資人和 Biotech 指出一條特殊的生存之路。
黑石大賺一筆
先從一場合作說起。
2019 年 2 月,MNC 諾華牽手 Blackstone Life Sciences,宣布将共同成立一家新生物制藥公司 Anthos Therapeutics,以開發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創新藥物——其中,Blackstone Life Sciences 是黑石旗下生命科學投資平台,專注于投資新藥和醫療技術,目前管理着 120 億美元的資產。
彼時雙方約定,公司成立後,黑石作為資本方将提供 2.5 億美金的 A 輪啟動資金,并主導產品的開發;而諾華則将旗下 FXI 抗體 MAA868(abelacimab)的全球權益裝入 Anthos,并保留少數股權——這一模式被稱作 "NewCo",即 "Newly Created Company",一般由資本、團隊、管線三部分組成:圍繞特定創新藥管線成立新公司,通過資本注入加速研發,最終以并購或上市實現退出。
據悉,這款被稱作 abelacimab 的單抗藥物,是一種新型凝血因子 XI 抑制劑,旨在預防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和全身性栓塞,以及防止癌症患者血栓復發,是 Anthos Therapeutics 管線中的唯一一款產品。
此後六年,Anthos Therapeutics 進行了緊鑼密鼓的研發,直到今年 1 月公布的臨床試驗中,abelacimab 亮眼的表現引發圍觀:與全球暢銷抗凝藥物利伐沙班相比,其大出血風險降低 67%,胃腸道出血風險減少 89%。此外,abelacimab 還曾獲得 FDA 兩項 " 快速通道 " 資格,并進入多項三期臨床試驗,市場潛力巨大。
回想當年,諾華為了将資源集中于快速發展的另一款心血管藥物,選擇剝離優先級較低的 abelacimab。如今随着其專利到期壓力臨近,諾華選擇高價将 abelacimab 收回以補充後期資產,當屬情理之中。
另一邊,通過這次 NewCo 退出,黑石也如願賺了一筆:根據公告,Anthos Therapeutics 股東将獲得 9.25 億美元的預付款。此外,如果實現某些監管和商業裡程碑,Anthos Therapeutics 股東還有權獲得超 20 億美元的長期兌付。對比當年僅 2.5 億美元的初始投入,這樣的回報實屬豐厚。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 Blackstone Life Sciences 對旗下控股公司的最大一筆退出。Anthos Therapeutics 主席兼 Blackstone Life Sciences 全球負責人表示,該交易是對資產管理公司所有權戰略的 " 肯定 " —— " 我們在尋求尋找創新產品并圍繞它們建立公司,以滿足未滿足的患者需求。"
而 NewCo 的模式也被黑石延續了下來:2021 年,Blackstone Life Sciences 再度聯合兩家生物醫藥公司,成立 CAR-T 新勢力公司 AvenCell Therapeutics,針對難治性血液腫瘤疾病進行技術研發。如若公司未來數據積極,或許也将成為黑石退出案例中難忘的一筆。
Biotech 艱難,NewCo 火了
回望 2024 年,Biotech 的生存之困有目共睹。
IPO 市場持續低迷,壓力傳導至一級市場。寒冬中的投資人出手愈發謹慎," 缺錢 " 成為行業主旋律。去年一位從業者表示,由于現金流斷裂的情況愈演愈烈,行業不少公司已暫停研發或解散,名存實亡。
另一邊,并購承載了 Biotech 更多退出期待,卻并不如想象般簡單:據統計,2024 年 A 股整體并購數量較上一年增長 2%,但醫藥生物行業的并購數量卻呈下降趨勢,全球生命科學并購交易數量更是相比下降了 8%。阿斯利康收購亘喜生物、諾華收購信瑞諾等明星案例背後,初創 Biotech 依然困在估值低、定價難、成交難等困境中。
退出困難,融資受阻,Biotech 急需一味良藥——已在國際市場上成熟運作的 NewCo 模式映入眼簾。此前招銀國際資本總經理周可祥就曾解釋稱,NewCo 其實是在醫保支付、投資退出的雙重困境下選擇的一種變現方式,因為它同時兼顧了 BD 和融資。
去年以來,恒瑞醫藥授權管線給貝恩資本獲最高 60 億美元收益,點燃國内 NewCo 熱潮。從康諾亞、嘉和生物等上市公司,到岸邁生物、維立志博等臨床階段 Biotech,紛紛拿出管線與海外基金合作,拿到一筆筆資金。君實生物更是聯手幂方健康基金,成立國產 NewCo 安領科生物,實現這一模式的本土化創新。
既能打開融資路徑,又能在大藥企背書下推進商業化,還能在退出上獲得先機,不少手握創新藥資產的 Biotech 躍躍欲試。2025 開年,創新藥就開啟 " 一天一個 NewCo" 的盛況,映恩生物、康諾亞、和鉑醫藥等紛紛完成交易,打開局面。
水面之下,投資人們也紛紛開始盤算,被投企業有哪些可以通過 NewCo 出售的項目,尤其是那些 IPO 受阻、融資困難的高估值 Biotech 們,它們曾經在寬松時期大規模鋪張管線、囤積人才、建廠研發,手握豐富管線而不願賤賣項目或資產,急需新的資金血液和退出路徑。
不過,這條道路仍然遍布荊棘。一方面,NewCo 的一大本質仍是融資,能促成交易者終究是少數,交易難度不比 BD 或并購要小,需要平衡創新各投資方獲益的方式;另一方面,對于管線較少的 Biotech 而言,每各資產都牽扯着估值和投資人的利益,難以抉擇。
這是一條嶄新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