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新能源車的續航大戰,打到了手機圈,歡迎閱讀。
今年年初小米發布 14 Ultra,介紹了一個多小時影像功能後,另一位主角 " 金沙江電池 " 姗姗來遲。
小米 14 Ultra" 超大杯 " 的相機模組比上一代整整大了 20%,但整機重量輕了 3g,并且續航提升了 17%,幕後功臣就是 " 金沙江電池 " [ 1 ] 。
從 vivo 的 " 藍海電池 "、一加的 " 冰川電池 ",到榮耀的 " 青海湖電池 "、小米的 " 金沙江電池 ",幾大國產手機品牌,突然就和水杠上了。
這些名山大川背後,其實是從隔壁新能源車舶來的底層技術——矽碳電池。
手機廠商對着中國地形圖取名字之前,特斯拉自產的 2170/4680 電池、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都應用了矽碳電池方案。
在 " 洞庭湖電池 "" 千島湖電池 " 出現前,也許有必要搞清楚,矽碳電池到底是個什麼技術,能讓新能源車和消費電子兩大產業,都對其趨之若鹜。
" 越獄 " 的電子
在了解矽碳電池之前,首先要理解電池續航的原理。
無論手機還是汽車,電池充電的本質是電子的 " 越獄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雙方數量相當,原子正負電量平衡。但在一定條件下(例如施加電壓、電解),電子會脫離原子,產生電流。
電池的工作,可以簡單理解為創造條件讓電子脫離原子,流入設計好的電路中形成電流,為電子設備輸送電力。決定一塊電池續航多寡的,是兩大部件——正極和負極。
正極是 " 關押 " 電子的 " 牢房 ",一般是金屬化合物。锂元素由于常年玩忽職守,讓電子更容易逃脫,成為了大部分電池的選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 锂電池 "。
負極是電子的 " 安全屋 ":電子越獄後沿着電路前往負極,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電流給電子設備供電;此時,發現電子越獄的锂離子會火速通過電解液殺向負極,将電子擒拿歸案,保持正負平衡。
電池的充電和放電,就是電子不斷越獄,锂離子不斷抓電子的無限循環。
電池續航的核心,一是扮演牢房的正極能夠提供多少編制,容納負責擒拿電子的锂;二是扮演安全屋的負極能夠提供多少床位,收容在逃的電子。
過去幾年,電池廠的技術投資多在正級材料上。可以理解為,在确定锂元素的主體地位後,選什麼材料當輔警,配合锂離子抓電子。
" 三元锂電池 " 就是正極采用三種锂元素化合物的電池。例如 NCM811,就是鎳(N)酸锂、钴(C)酸锂、錳(M)酸锂混合,811 代表三個元素的摩爾配比。NCM522 是另一種配比。
" 磷酸鐵锂電池 " 即正極材料為磷酸鐵锂,雖然抓捕電子的能力不如三元锂電池,但勝在不需要稀有金屬,便宜大碗。
過去十年,電池廠圍繞正極,從 " 三元锂 VS 磷酸鐵锂 " 打到 " 有钴 VS 無钴 "、" 低鎳 VS 高鎳 ",能量密度不斷提高,電動車的續航裡程也從 300km 加碼到 700km 以上。
但經過多年投資,正極材料的進步逐漸觸碰了瓶頸,無法釋放更多在編崗位。于是,電池廠紛紛把目光投向負極,研究安全屋的改造施工方案。
一直以來,碳元素是負極材料的主流選擇,常用的石墨就是碳的旁支兄弟(同素異形體),另一個旁支兄弟我們更熟悉,就是鑽石。
鑽石(左)和石墨(右)差别在于碳原子的排布方式不同
面對續航提升的壓力,工程師們翻開元素周期表,發現矽元素恰好位于碳的正下方,屬于 " 同族兄弟 ",意味着兩者化學性質相似,都很适合做锂電子的 " 收容所 "。
元素周期表上碳和矽同族
因此,所謂 " 矽碳電池 ",就是負極材料使用矽和碳兩種元素的電池,但往碳裡面摻多少矽,就是一門在成本與技術的鐐铐裡反復橫跳的藝術了。
給負極加點料
2020 年 8 月,特斯拉在官網官宣電池日時間,不甚清晰的背景圖卻吸引了更多注意。
媒體很快扒出,圖中的那些 " 細線 " 本體是矽納米線,是一種新型負極技術,本質是以矽取代碳作為負極材料,幾年來在業内積累了不少聲量。
馬斯克很早就意識到,以碳為主要材料的負極,會成為阻礙能量密度更新的一道天塹。因此,特斯拉早早就打起了負極的主意。
2015 年推出 Model S 時,特斯拉就給其中一款配備了 " 狂暴模式 ",聲稱加速到 100 公裡時速只需要 2.8 秒。而這款動力更強的車型,續航裡程反而比其他車型提高了 6%。馬斯克在推特上暗戳戳炫耀,自己給電池負極加了點 " 佐料 " ——這個 " 佐料 " 就是矽。
相比碳元素,矽元素的優勢在于空間更大,方便锂離子把電子一網打盡:
6 個碳原子能容納 1 個锂離子,而 1 個矽原子就能容納 4 個锂離子。理論上,矽材料 " 收容 " 锂離子的能力,是碳材料的 10 倍以上 [ 3 ] ,是替代石墨材料的不二之選。
單純從材料看,直接用矽代替碳作為電池負極,就能帶來續航的爆炸式提升。
但矽有一個致命弱點——充放電過程中體積膨脹非常嚴重,锂離子進入時膨脹,膨脹率最高達 300%(碳的膨脹率只有 16%) [ 4 ] ,锂離子離開後又收縮,一膨一縮之間,材料就會破碎和粉化。在實際使用中,會導致電池衰減速度極快,充電循環次數極低。
經過多次充放電循環後的矽負極
按照國際标準,動力電池必須要能夠循環 1000 次以上,這就把純矽負極的路暫時封死了。
特斯拉的解決辦法是博采眾長,在石墨負極中摻入少量矽,既能提高續航,又能保證循環次數。Model S 采用的松下 2170 電池負極,就摻了 5% 的矽。
材料學家們則沿着另一條路徑突破——改變矽原子的呈現形态:
因為粒子越小,越不容易破碎,那麼把矽材料做到幾十納米的尺寸(碳材料一般是幾百納米甚至微米),就能完美規避矽的化學弱點。這就是特斯拉 2020 年電池日介紹的極其激進的技術路線—— " 矽納米線 "。
按照特斯拉的思路,可以将矽材料的尺寸做到 10nm 的程度,外部以二氧化矽包覆,100% 的矽材料 [ 3 ] ,不含一滴碳,童叟無欺。
但四年過去," 矽納米線 " 依然靜靜地躺在馬斯克的大餅軍團裡。可能是因為馬斯克的大餅畫得實在太多,以至于大家都忘了還有這一張餅。
特斯拉的技術研發思路一直是 " 物理課本上沒說不行啊 "。相比砸下幾十億美元挑戰物理學的法則,大部分電池廠還是會選擇更加 " 務實 " 的路線——在碳負極裡摻點矽,這才有了矽碳電池套着五花八門的山川湖海集體出道。
只不過在新能源車的應用中,會碰到一個成本問題:一方面,現有電池技術配合快充樁,續航基本夠用;另一方面,即便要提高續航,相比矽碳負極這種提高 " 部門能量密度 " 的方法,裝個更大的電池包可能是更劃算的方案。
但對寸土寸金的手機來說,負極摻矽已經迫在眉睫了。
高端手機不做選擇
2015 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首次跌破 10% [ 5 ] ,高速增長期結束,存量博弈時代開始。
此後," 堆料 " 成為了智能手機迭代的主線,各大手機品牌在攝像頭、處理器等硬體更新上不惜血本,高端產品線作為 " 堆料 " 的集大成者,硝煙彌漫。但對手機體驗影響最大的,其實是電池。
PhoneArena 在 2015 年做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4% 的消費者最關心的手機功能改進是續航能力 [ 6 ] 。
相比新能源車,手機廠商對矽碳電池的追捧有一個重要原因:手機内部的空間實在太寶貴了。
過去幾年,伴随三攝、面部識别等功能的普及,手機内部鏡頭模組和人臉識别模塊的面積迅速增加,侵蝕了本就不富裕的内部空間。iPhone15 Pro 的電池容量反而比 iPhone 15 低,就是因為多出一個攝像頭,讓電池不得不為鏡頭模組的擴大而妥協。
手機無法像電動車一樣,塞進更大的電池包,因此能夠提高 " 部門能量密度 " 的矽碳電池,就進入了手機廠商的視野。
2019 年,小米在概念機 MIX Alpha 上首次采用了納米矽電池。由于 MIX Alpha 的環繞屏設計過于吸引人,導致大家都沒太注意納米矽電池這個相當激進的技術方案。
兩年後的小米 11 Ultra,小米用矽氧化合物代替納米矽摻入負極,把矽碳電池第一次帶入量產機型。雖然矽氧化合物能量密度提升效果不如納米矽,但勝在循環次數多,成本相對可控。
因為矽碳負極的貢獻,小米 11 Ultra 進入 "5000mAh 俱樂部 "。同時,電池模組的體積幾乎不變,機身厚度也保持在 8.38mm 的舒适區。
從此之後,矽碳負極成為了各家高端產品線的标配。而折疊屏手機的出現,又給矽碳電池添了一把火。
螢幕是手機裡最耗電的零部件,大部分 " 大折疊 " 手機,本質上把螢幕面積擴大了三倍,成為實打實的 " 吞電獸 "。三星 Z Fold 3 就被吐槽 " 睡前滿格、起床 3%";另一方面,由于 " 折疊 " 的形态,整機對于輕薄的要求更高,對電池的部門能量密度要求更高。
" 極限堆料 " 的高端手機,加上 " 既要又要 " 的折疊屏,把手機續航帶到了 6000mAh 的新高度。相比之下,容量只有 3349mAh 的 iPhone 15,多少就有些尴尬了。
幾年前接受采訪時,蘋果高管 Greg Joswiak 曾發表過 "iOS+3000mAh>5000mAh" 的迷惑言論。現在去找隔壁的特斯拉取取經,興許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