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股民圈炸了!AI大牛鴻博股份竟在華創證券公眾号“被退市”?,歡迎閱讀。
AI 概念大牛鴻博股份無疑是今年市場的一只明星股,截至 6 月 13 日收盤,該股年内已大漲 466%。不過最近幾天,鴻博股份在消息面上頗不平靜。
6 月 12 日公司控股股東被強制平倉的消息還在發酵,6 月 13 日傍晚時分,一則标題為 " 關于鴻博股份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的風險提示公告 " 微信公眾号截圖,在網絡上迅速傳播。相關截圖顯示,此 " 公告 " 的來源為 " 華創證券投教基地 " 公眾号。
事實上,截至目前,鴻博股份從未發布過與退市有關的任何公告。有不少投資者已經關注到了上述錯誤信息,一些投資者擔憂,上述虛假消息短期是否會對公司股價造成影響。
鴻博股份 " 被退市 "
圖片來源:網絡
6 月 13 日傍晚時分,一則标題為 " 風險提示 | 關于鴻博股份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的風險提示公告 " 微信公眾号截圖在網絡平台迅速傳播。相關截圖顯示,此 " 公告 " 的來源為 " 華創證券投教基地 " 公眾号。
不過,每經記者查詢該公眾号時,已經找不到這條消息的發布記錄。近期,該公眾号經常會發布标題帶有 " 風險提示 " 标記的文章,這不禁引人生疑。
值得一提的是,6 月 13 日收盤後,開源證券、廣發證券、銀河證券、安信證券等多家券商的公眾号都發布了另一條與鴻博股份的相關消息。例如,開源證券投教基地公眾号曾發布關于 " 鴻博股份 " 交易風險提示的公告,相關正文的核心内容與上述截圖所顯示的正文内容基本接近, 均指出深交所對該股重點監控,将對存在異常交易行為的投資者從嚴監管。
可以看到,上述 " 華創證券投教基地 " 公眾号截圖的内容顯得文不對題——雖然正文主要内容與其他券商發布的基本無異,但标題卻明顯失實。
6 月 13 日晚間 9:00~10:00 記者曾多次致電鴻博股份,均顯示對方正在通話中。與此同時,記者還曾致電華創證券,但系統提示人工客服已經下班。
截至 6 月 13 日晚間 11 點,鴻博股份當天共發布了 8 則公告,主要與公司 2023 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草案有關,但未涉及對上述不實消息的澄清。
投資者擔憂市場表現
就在一個多月前,相似的一幕曾發生在天邦食品上。
在今年 " 五一 " 假期前夕,某券商 APP 上曾出現天邦食品 " 公司股票停牌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司股票将 2023 年 5 月 4 日開市起停牌 " 的錯誤頁面信息。雖然該券商在 4 月 29 日(非交易日)知悉 APP 中相關信息存在錯誤後,在短短兩個小時内就删除該錯誤信息,而此時距離 5 月 4 日開盤有将近 4 天時間。
但由于一些投資者已經保留了相關錯誤信息的截圖,并在網絡上進行傳播,以至于在 5 月 4 日盤後,天邦食品正式發布澄清公告之前,仍然有不少投資者對此消息将信将疑。5 月 4 日天邦食品大跌近 7%,被認為可能受到了該消息的擾動。
圖片來源:同花順
圖片來源:股吧
盡管截至目前鴻博股份從未發布過與退市有關的任何公告,但仍有不少投資者在 6 月 13 日晚間關注到了上述錯誤信息。在同花順、雪球、股吧等主流投資者社區,都能找到上述截圖的傳播,引發不少投資者跟貼評論。一些投資者擔憂,上述消息的出現是否可能會在短期對公司股價造成影響。
截至 6 月 13 日收盤,鴻博股份年内大漲 466%,在 5000 多只 A 股中排名第 5 位,而這主要受益于公司站上 AI 風口。
在眾多 AI 概念股中,鴻博股份的标籤是英偉達概念股。公開信息顯示,2022 年 8 月,公司以全資子公司英博數科作為運營主體與英偉達在北京市共同合作成立北京 AI 創新賦能中心。
随着公司股價的節節走高,也引發了機構的紛至沓來。據 6 月上旬公司公布的 2 份調研紀要,在今年 5 月底到 6 月上旬期間,有基金公司、券商在内的幾十家機構對公司進行了調研,其中就包括了華創證券。
從這兩份調研紀要來看,英偉達被屢屢提及,公司與英偉達的合作情況也是各路機構普遍關心的話題。
圖片來源:鴻博股份 6 月 6 日龍虎榜
值得注意的是,從最近幾天鴻博股份的龍虎榜來看,機構席位表現的較為活躍。例如 6 月 6 日龍虎榜顯示,買入金額最大的前 4 個席位都是機構專用席位。
不過,在近期公司股價高歌猛進的同時,消息面上卻并不平靜。6 月 12 日公司公告控股股東因兩融交易違約被強制平倉導致被動減持股份的消息,同樣引發了廣泛關注,而此次被動減持違反了此前控股股東所作的不減持其持有的鴻博股份股票的承諾。6 月 13 日鴻博股份下跌 4.76%。
從近年來鴻博股份業績表現來看,AI 的加持暫未體現,2018 年到 2022 年公司扣非淨利潤均為負值。今年一季度,公司淨利潤為 -1825 萬元,同比下降 42.7%。
對于上述 " 烏龍公告 " 是否會對鴻博股份短期的市場表現產生擾動,每經記者将繼續保持關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