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上汽大眾ID.3訂單過萬,以價換量?殺雞取卵!,歡迎閱讀。
8 月初,又到了成績不錯的車企報喜的時候。
只是沒想到其中還有位 " 稀客 ",上汽大眾竟然也來發銷量:ID.3 七月訂單破萬,環比增長 689%。
上汽大眾 ID.3 在 6 月僅有 1819 台銷量,突然想起小時候老師們常常 " 誇贊 " 班裡的差生:" 你們進步空間很大 "。
公司裡一個同事把這張海報發到了群裡,結果引出了 19.5W 的 " 老韭菜 "。
訂單過萬,上汽大眾笑了,老車主哭了。
今年 1-6 月份,上汽大眾 ID.3 銷量最高月份也不過 3523 台,整個上半年加起來的銷量,基本和 7 月的訂單量相當。
但 7 月,是所有老車主痛心的一個月。
7 月,指導價為 16.2888 萬元的上汽大眾 ID.3,實際裸車價在終端已經達到了 11.99 萬元,落地在 12.5 萬元左右。
之前上汽大眾 ID.3 已經在終端有了 3 萬元左右的優惠,筆者的一個朋友在 6 月份提車,純淨智享版 + 樂享極智包,14.6 萬元落地。
這才一個月,還沒那麼老的車主就虧損了近 1.5 萬元左右(已扣除 6600 元的樂享極智包),并且事後也沒有任何的補償。
俗話說:沒有賣不動的車,只有價格不合适的車。
如今,上汽大眾 ID.3 拿出了 11.99 萬元的價格,确實換來了短時期的銷量增長,但之後呢?
7 月的海報裡,上汽大眾宣稱 ID.3 是 " 純電新爆款 ",但筆者卻覺得它更像是 " 純電雪鐵龍 C6",降價引來關注,之後一地雞毛,該賣不動,依然賣不動。
上汽大眾 ID.3 銷量萎靡,和其產品力脫不開幹系。
首先,上汽大眾 ID.3 的續航達成率在同級别車型當中,幾乎墊底。
根據某汽車平台的實測,上汽大眾 ID.3 2022 款 極智版在 24-27 攝氏度的環境溫度、高速測試的條件下,續航達成率僅為 66.2%。
筆者也曾和同事一起測試過上汽大眾 ID.3。
在城市路況當中,B 擋駕駛情況下,電耗為 15.3kWh/100km;D 擋駕駛情況下,電耗為 18.3kWh/100km。
在高速路況中,上汽大眾 ID.3 的電耗更是達到了 20kWh/100km。
雖然是一台緊湊型車,但是它的能耗确實很高,而續航作為消費者購買純電車最主要的标準之一,這樣的表現也難怪銷量上不去了。
其次,上汽大眾 ID.3 的車機已成頑疾,之前駕駛過程中彈廣告,後來黑屏頻發。
在車質網上,不少車主反饋自己的 ID.3 頻繁出現黑屏,所有行車信息消失,倒車影像消失,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失效。
自主品牌研究車機怎麼更智能,而上汽大眾 ID.3 還無法保證車機正常使用,消費者下單的時候,自然要思慮再三。
另外,上汽大眾 ID.3 的 " 鼓刹 " 恐怕勸退了不少奔着買 " 電動小鋼炮 " 去的消費者。
雖然上汽大眾 ID.3 标榜 " 後驅運動 ",但是它的後輪制動卻用的是鼓刹。
其實結合上滿滿硬塑料的内飾和沒有出風口的後排,你就應該明白了,上汽大眾只不過是想省點成本,給後面的人留優惠呢。
降價就像是個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了,就很難再回去。
上汽大眾目前的 ID. 系列價格就很難再調回去,而且後續的新能源車型恐怕定價也很困難,消費者持币觀望事小,直接轉投别人家的懷抱才是事大。
除了守不住價格,上汽大眾近些年來不斷地在消耗自身的品牌力。
過去不少老一輩人心中還覺得德系車皮實耐用,尤其是和日系品牌相比,結果上汽大眾帕薩特在碰撞測試中,A 柱嚴重變形,主駕駛的安全氣囊還 " 完美 " 地避開了假人。
直到現在,依然還流傳着帕薩特爆頭、買車送頭盔等段子。
此外,上汽大眾旗下多款車型頻繁登上投訴榜,深陷質量泥潭。
此前有不少途觀 L 車主爆出,自己的車顆粒捕捉器頻繁堵塞,油耗能達到 20L/100km,甚至還有車主曬出 38.2L/100km 的圖。
另外,朗逸因減配和欺瞞消費者,被眾多消費者投訴,車輛宣傳配備天寶 869 車機,并支持 Carplay 功能,但實際提到的車就是一個安卓車機,并不支持 Carplay 功能。
1985 年的上海車展,也是中國的第一個車展,上海大眾(現上汽大眾)展出了桑塔納,成為矚目的焦點,在日後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 " 老三樣 " 之一。
那時,消費者的選擇并不多,而且大眾又是個 " 洋牌子 ",上汽大眾站在這個歷史機遇上,成了國内數一數二的大廠。
新能源化、自主品牌崛起,中國汽車市場正面臨着巨大變革,在這新的歷史機遇前,上汽大眾恐怕依然還沉浸在往昔的光輝歲月之中。
如此看來,上汽大眾距離被拍在沙灘上還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