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如果“環保”淪為遊戲,閣下又将如何應對呢?,歡迎閱讀。
文|嗷嗷胡
馬斯克同志不只一次對 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開炮。
去年,特斯拉因 ESG 評分偏低被從标普 500 ESG 指數中剔除,而油氣巨頭埃克森美孚卻進了前十大成分股。老馬發推痛斥 "ESG 就是個騙局(scam),已然成了偽社會正義戰士的武器。"
今年又有驚喜。标普 ESG 繼續給特斯拉打出 37 分(百分制),而萬寶路的東家菲利普莫裡斯高達 84 分。ESG 評分機構晨星(Sustainalytics)、倫敦證交所也只給了特斯拉中等評價,反而是油氣、煙草巨頭們得分優異。
老馬一整個靓男無語,在改革推特的百忙之中仍然抽出空來,重申 "ESG 就是魔鬼(devil)"。新能源車就是最典型的 ESG,老子搞這個搞到險些破產,你們擱這兒給挖油的賣煙的發獎狀。
ESG 堪稱近幾年的 " 長壽 " 風口:虛拟貨币火的時候它在、元宇宙 NFT 火的時候它在、大模型接棒的今天它依舊是熱點。大熱的風口換了一茬又一茬,ESG 始終雷打不動。
Environmental、Social 和 Governance 縮寫即 ESG,中文語境下可對應廣義上的 " 可持續 "。ESG 概念既包括了人們熟悉的綠色低碳環保,又囊括了少數群體權益、人道主義、社會公平等等。
或許普通人不是很熟悉這個字母組合,但實際上電動車、風能、光伏等可持續能源,都可以認為是 ESG 概念的子集。而 ESG 則是在此之上,涵蓋了其他可持續因素的更寬泛概念。
幾分環保抵一分 " 正确 "?
馬斯克在批判 ESG 時說它淪為了 " 虛假的社會正義鬥士 " 的武器,且不論是否如此," 正義 " 确實代表了 ESG 在很多人心中的印象:要低碳、要平權、要人道、要合規。
—— ESG 來了,青天就有了。
特斯拉 ESG 評分遠低于油氣、煙草公司令人大跌眼鏡:一家致力于可持續能源的電動車企,卻不及一家挖掘礦產破壞環境的公司、一家致人肺癌謀财害命的公司更 ESG?離大譜。
22 年引起争議的 ESG 指數調整後權重及剔除名單
其實馬斯克的指控也不完全站得住腳。
首先,大部分的 ESG 評級并不鼓勵跨行業對比,針對不同行業通常有着不同的評價标準。即便從評分機構的視角,一家煙草公司拿到 84 分也不意味着比 37 分的汽車公司更 " 可持續 ",盡管觀感上不易接受。
其次,環保尤其是直覺上是否環保,并不能主導 ESG 評價的高低。标普去年剔除特斯拉時專門解釋了原因,除了對其低碳策略有不同評價外,标普認為特斯拉在平權、勞工、合規等問題上也存在風險敞口。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與 Autopilot 相關傷亡事故引發政府部門調查的問題。" 雖然特斯拉可能在減少燃料汽車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從更廣泛的 ESG 角度來看,它已經落後于其同業。"
Sustainalytics 對汽車行業 ESG 評價中,主要生產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也與其 ESG 評價高低的關聯性不強。比如法拉利的晨星 ESG 風險評級與蔚來、比亞迪差不多,而三者都要低于特斯拉(越低越好)。
按照 ESG 評分制定者的标準,像煙草商菲利普莫裡斯近年來通過與非洲數學科學研究所合作、" 為女性煙農賦能(empowering)"、反 " 微歧視 " 培訓以及提高董事會中女性占比,而獲得了較高評分。
可持續能源企業因為忽視了多元、平等、合規而丢分,破壞環境 & 健康的企業因為大力投入這些方面而挽回失地,這聽起來似乎合理,但又透着些莫名的擰巴。
将董事會中女性占比提高到 40%,可以抵消多少因煙草導致的病痛和死亡?銷售多少輛零排放電動車,可以抵消過度宣傳駕駛輔助導致的事故死傷?
ESG 評價體系試圖将一家公司在社會道德與責任方面的作為,濃縮為一個分數、一個評級。但在這個過程中,各種變量的計算方式和權重分配,就存在着耐人尋味的操作空間。
ESG 常被宣傳為促進社會向善的正義衛士,卻仿佛成了一場可以按圖索骥有的放矢的遊戲。
特斯拉董事會成員 Hiromichi Mizuno 就說," 我們并不是反對 ESG 投資,但現有評分方式對積極與消極影響的權重不夠公平。" 言下之意,積極影響(對特斯拉有利的能源轉型)被低估了,而消極影響(對特斯拉不利的勞工、合規等)被高估了。
馬斯克講得更直接:" 如果改不了,幹脆停了吧。(ESG should be deleted if not fixed)"
" 沒有方向的指南針 "
暫且撇開現實,從 ESG 角度評價企業當然是一個進步的思想理念,問題在于我們并沒有能力給出絕對公正的 ESG 評價,可它又被人們賦予了不該承受之重。
"E" 比較好理解,商業公司曾經僅以利潤為第一考量,該排污排污、該砍伐砍伐,不影響人們追捧其商品(商品市場)和經營模式(資本市場)。盡管有法規約束,但制定到生效一定是滞後的,且總會存在灰色的中間地帶。最終,我們今天要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
"S/G" 其實同理,一家公司對弱勢 / 少數群體的歧視或排擠,在合法合規的邊緣瘋狂試探,多半不會很快反映在财務狀況上。但人們終會意識到這些不公将阻礙社會進步;持續作死也終有一天爆雷塌房。這幾年此類案例越來越不鮮見。
" 外部性 " 在商業活動中普遍存在。由于客觀世界的高度復雜,很多商業行為并不僅是對交易雙方造成影響,而對外界第三方造成的不利影響,即負外部性,又難以被準确定價和征收。
舉例來講,乘客購買機票搭乘飛機,機場、航司、乘客之間彼此達成了交易,價格由買賣雙方磋商決定,按理說旁人無權對價格高低說三道四。
但實際上,航線下方的居民會受到噪音和污染影響。且這種影響很難被精确定價、補償:也許可以補貼機場周邊居民,可邊界在哪裡呢,比如 5km 内?那麼 5.1km 的居民就不受影響了?
即便是再支持經濟自由主義的學者也不會否認,由于客觀世界的高度復雜,外部性(當然也存在正外部性)是普遍存在的;外部性事實上導致了市場失靈,即便它們再微小再難察覺、影響再間接再遙遠。
百年來的每輛汽車都符合生產時的法規要求,每一輛汽車的價格也是由買賣雙方商定認可,一百年前的那點汽車尾氣也确實是不值一提,可今天的環境問題正是這樣一點一滴、一日一夜積攢下來的。
今天的人們需要耗費更多資源去解決過去市場失靈所累積的後果。我們現在可以說,過去百年間每一筆汽車交易的金額其實應該更高,因為交易價格中漏去了彌補其負外部性所需的那部分對價。
在企業評價中增加 ESG 維度,相當于一次對于長期隐性風險的即期顯性定價。
企業 A 靠壓榨實習生實現了商品高質低價,在消費市場受到青睐;進而利潤豐厚,受到資本追捧。但這一做法終有害于全社會,一旦被曝光遭到抵制也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那麼一個低 ESG 評分可以提前展示出風險,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都可借此重新評估其價值。
标普 ESG 指數評分框架有多達 1000 個變量
想法是合理的,理念是進步的,如何将其應用于實踐呢?代表性的做法是 ESG 評分或風險評級,各家機構編制出自己的復雜算法,對各行業的可持續風險标的分配權重并打分,得到一個評分或評級。
ESG 試圖用一個數字體現企業的可持續化程度,進而引導社會尤其是資本轉向那些更努力 " 向善 " 的企業。可這一鏈條要想成立、起效的前提,是人們确切清楚并達成一致 " 什麼樣的未來是‘好的’。"
" 正确 " 是一個會随着人們對客觀世界認知的完善而持續處于更迭變化中的動态概念。
十幾年前人們強調一次性木筷、紙制品對樹木的危害,而後來我們發現微塑料才是更棘手的麻煩。假如當年有 ESG,多用木筷和紙制品的企業恐怕要遭殃,但事實上它們起碼比多用塑料制品的企業更符合 " 可持續 "。
在 ESG 評級通常幾百上千個變量中,我們也無法預見到哪些今天看來可能不大起眼的問題,在未來也許會演變出多麼激烈的衝突,甚至完全可能出現今天根本未曾想象的,新的 " 不可持續 " 的風險因素。
ESG 指數所謂的 " 社會福祉 " 屬性和引導作用,實際上只是站在當下的視角,評價企業在當前已知社會問題方面做到了何種水平(以及風險程度)。它并不能真正引導商業公司 " 向善 "、避開未來的坑,并不能決定性地消滅商業活動中負外部性對于公眾長期利益的侵害。
斯坦福大學研究員 Brian Tayan 将當下的 ESG 評級稱為 " 沒有方向的指南針 ",很是貼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