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經過價格戰淬煉的中國汽車已成為拉動内需和外貿的支柱產業,歡迎閱讀。
上半年汽車產業整體實現產銷雙增長,新能源車滲透率在 6 月份達到 30%。出口的高速增長帶動了整體中國外貿數據的向好。汽車產業同時成為我國拉對内需和對外貿易的支柱產業。
文丨智駕網 黃華丹
昨天(7 月 10 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今年上半年的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同期上漲 0.7%,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 3.1%。
相比樓市、消費的平淡,今日(7 月 11 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 6 月份和上半年的汽車產銷數據可以說極大地提振了各界的信心。
甚至可以說 CPI 的接近零漲幅以及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的下降離不開從 2023 年初一直延續至今的電動汽車降價潮。
而在產銷數據上,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銷分别完成 1324.8 萬輛和 1323.9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9.3% 和 9.8%。乘用車產銷分别完成 1128.1 萬輛和 1126.8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8.1% 和 8.8%。
而随着一邊降價拉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一邊呈現出一枝獨秀的增長,汽車產業正成為推動我國今年經濟復蘇的支柱產業,在國内推動消費復蘇,在國外拉動外貿增長。
中汽協對汽車產業走勢的評價是:整體產銷同環比均實現較快增長,產業運行趨勢向好。
從今日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來看,6 月產業整體發展趨勢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1,汽車市場持續轉好,產銷同環比雙增長,上半年實現較高增長;
2,新能源產銷持續快速增長,6 月市占率達到 30.7%,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量創歷史新高;
3,汽車出口延續高速增長,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出口 53.4 萬輛,同比增長 1.6 倍;
4,國内汽車銷量排名前十的企業集團合計銷量占總銷量比率下降,說明市場集中度有所下降,新品牌所占比重在增加。
2023 年二季度汽車產業景氣指數 ACI 為 69,較 2023 年一季度大幅提升 25 點,位于綠燈區,汽車產業處于正常區間運行。
雖然關于我國汽車產業有不乏生產過剩,電動汽車整體虧損加大的擔憂,但 2023 年上半年的汽車產業給外界的影響是提振信心,充滿希望的。
以下,來看 6 月與上半年具體產銷數據。
01.
中國品牌銷量繼續增長,日系下降明顯
6 月,汽車產銷分别完成 256.1 萬輛和 262.2 萬輛,環比分别增長 9.8% 和 10.1%,同比增長 2.5% 和 4.8%。
乘用車方面,6 月乘用車產銷分别完成 221.9 萬輛和 226.8 萬輛,環比增長 10.4% 和 10.6%,產量同比下降 0.9%,銷量同比增長 2.1%。
其中,燃油乘用車國内銷量 126.4 萬輛,環比增長 10.6%,同比下降 14.7%。
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銷分别完成 1324.8 萬輛和 1323.9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9.3% 和 9.8%。乘用車產銷分别完成 1128.1 萬輛和 1126.8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8.1% 和 8.8%。
產銷的明顯增長與整體籠罩車企的陰雲形成鮮明的對比。經歷上半年多輪價格戰的洗禮,車企的盈利能力受到極大考驗,但從銷量來看,價格戰依然是行之有效的促銷手段。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高端品牌乘用車的增長相較普通車型更加明顯。
6 月,國内生產的高端品牌乘用車銷量完成 41.4 萬輛,環比增長 14.6%,同比增長 5.2%。1-6 月,國内生產的高端品牌乘用車總銷量 203.3 萬輛,同比增長 19.7%。相較乘用車的增幅更大。
在品牌方面,6 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為 120.5 萬輛,同比增長 21.2%,市場份額達 53.1%,上升 8.4 個百分點。在整個上半年的數據中,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為 598.6 萬輛,同比增長 22.4%,市場份額同樣為 53.1%,上升 5.9 個百分點。
有趣的是,中國品牌市場占比份額最大的細分市場是 MPV,其次是 SUV,在轎車市場的占比最小。這也非常符合中國市場的特色。
6 月,中國品牌轎車、SUV 和 MPV 市場占有率分别為 46.6%、57.4% 和 60.4%,與上月相比,中國品牌 SUV 市場占有率微增,中國品牌轎車和 MPV 市場占有率小幅下降;與上年同期相比,中國品牌轎車、SUV 和 MPV 市場占有率均呈不同程度增長。
1-6 月,中國品牌轎車、SUV 和 MPV 市場占有率分别為 44.7%、59% 和 59.5%,與上年同期相比,中國品牌轎車、SUV 和 MPV 市場占有率均呈小幅增長。
而在主要外國品牌中,與上年同期相比,日系銷量下降最為明顯,呈兩位數下降,法系銷量小幅下降,其他三大主要品牌銷量呈不同程度增長。
此前日系三大品牌發布的最新銷量顯示,6 月豐田在中國市場新車銷量為 17.45 萬輛,同比下降 12.8%,這是豐田三個月來首次出現銷量負增長。
而本田和日產的跌幅更令人震驚:本田中國今年 6 月在華終端汽車銷量為 11.31 萬輛,同比下降 19.8%;日產 6 月在華銷售新車 6.91 萬輛,同比大跌 28.0%。
2023 年上半年,豐田共售出 87.94 萬輛,同比下降 2.8%;本田售出 52.97 萬輛,同比下降 22%;日產則售出 35.85 萬輛,同比下降 24.4%。
02.
新能源滲透率超 30%,插混創歷史新高
6 月,新能源車產銷分别完成 78.4 萬輛和 80.6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2.8% 和 35.2%,市占率達到 30.7%。上半年總體數據表現來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别完成 378.8 萬輛和 374.7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42.4% 和 44.1%,市占率 28.3%。
依然處于快速增長階段。
其中需要指出的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增長率依然遠高于純電動車型。
6 月純電動車型產銷分别為 54.8 萬輛和 57.3 萬輛,同比增長 17.5% 和 20.5%。而插混車型 6 月產銷分别為 23.5 萬輛和 23.2 萬輛,同比增長 90.5% 與 93%。6 月插混車型銷量創歷史新高。
可以看出純電動車型的增長率有所放緩,插混車型的增長率約為純電車型的 5 倍。當然,這也得益于插混車型相對較小的基數。
不過,從目前各大汽車品牌發布產品的策略來看,由于純電車型的補能焦慮仍然存在,插混車型依然有充足增長的空間。
上半年總體數據來看,純電車型產銷共計 274.7 萬輛和 271.9 萬輛,同比增加 30.3% 與 31.9%。插混車型則實現產銷共計 103.9 萬輛與 102.5 萬輛,同比增加 88.6% 與 91.1%。
從不同價格區間來看,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中,10 萬以上車型同比呈現正增長,其中 35-40 萬價格區間漲幅最大。
10 萬及以下價格區間車型同比下降。
從車型來看,相應的是 A00 級車同比明顯下降,其他各級别銷量同比呈不同程度增長,其中 D 級車漲幅最大。
而在傳統燃油車中,8-10 萬及 25 萬以上價格區間的車型同比呈現正增長,其中 50 萬以上漲幅最大,為 20.6%。
也就是說,目前燃油車市場更多是在 10 萬元以内的低價市場和 25 萬元以上的傳統豪華市場。
其實也折射出目前燃油車的處境,一種是以價換市,純粹走性價比路線,一種就是傳統豪華品牌尚存的品牌效應。相應的,燃油車主要實現增長的是 C 級和 D 級車,B 級以下車型同比下降。
03.
汽車上半年出口了 214 萬輛
在出口方面,6 月,汽車企業出口 38.2 萬輛,環比下降 1.7%,同比增長 53.2%。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 7.8 萬輛,環比下降 28.4%,同比增長 1.7 倍。新能源車環比下降數據較為明顯。
1-6 月匯總數據來看,上半年汽車出口 214 萬輛,同比增長 75.7%。新能源汽車出口 53.4 萬輛,同比增長 1.6 倍。
在整車出口的前十位企業中,上汽依然占據首位,6 月出口量 8.7 萬輛,同比增長 15.1%,占總出口量的 22.7%。
緊随其後的是奇瑞、長安、長城、吉利,特斯拉排在第六位,6 月出口 1.9 萬輛。
而在 1-6 月數據中,比亞迪以 8.1 萬輛出口量,10.6 倍的增速位列增速排行榜首位。奇瑞上半年出口 39.4 萬輛,同比增長 1.7 倍,長城出口 12.4 萬輛,同比增長 97.3%。
但據汽車工業協會整理海關總署數據,與上述出口數據略有差異。5 月汽車出口 43.8 萬輛,環比增長 3.2%,同比增長 92.8%。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 15.4 萬輛,環比增長 18.4%,同比增長 1 倍。
1-5 月出口總量為 193.3 萬輛,同比增長 79.8%。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 67.3 萬輛,同比增長 1.2 倍。
而在出口目的地方面,俄羅斯、墨西哥和比利時分列出口量前三。
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前三大國家則為比利時、英國和泰國。
2023 年 1-5 月出口俄羅斯車輛為 28.7 萬輛,出口比利時則為 12.0 萬輛。
而整個上半年,整體汽車銷量排名前十的企業集團銷量合計為 1104.3 萬輛,同比增長 6.8%,但占整體銷量百分比為 83.4%,較上年同期下降 2.4 個百分點。
說明整個汽車市場集中度有所下降,是更加充分競争的環境。
在排名前三的車企中。上汽和一汽 6 月銷量同比均有所下降,僅比亞迪實現增長,且增幅高達 88.8%。
總體來看,上半年汽車正在逐步向 2019 年看齊,同時出口業務的增長則是中國汽車產業在汽車四化的推動下帶動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
二季度汽車產業一致合成指數為 93.49,較上一季度提高 5.05 點,表明汽車產業運行較上一季度回升明顯。而先行合成指數則為 86.97,較上一季度提高 2.26 點,表明未來汽車產業運行趨勢向好。
關于對全年汽車產銷量的預測,中汽協認為随着政策效應持續顯現,汽車市場消費潛力将會被進一步釋放,有助于推動行業全年實現穩定增長。
中汽協也指出,復雜的外部環境,一些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消費需求依然不足,對全年的產銷正增長也有不小的影響。
不過,對上半年的汽車數據讓人更為樂觀的數據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的數據:5 月,汽車制造業增加值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比增長 23.8%。
而 2023 年 1-5 月,汽車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 14.2%,比 1-4 月上漲 2.4 個百分點,高于同期制造業增加值 10.2 個百分點,完成營業收入 36312.6 億元,同比增長 14.3%;實現利潤 1746.2 億元,同比增長 24.3%。
這組數據回應了外界今年以來持續的一個疑問:即延續半年之久的價格戰稀釋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利潤。
而 1-5 月汽車制造業實現的利潤 1746.2 億元,同比增長 24.3%,雖然與 2022 年基數過低有關,但在殘酷的價格戰之後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說明中國汽車產業依然是健康的。
【關注智能汽車,關注智駕網視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