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產驚醒 國潮的韭菜還能割多久?,歡迎閱讀。
文丨董金鵬
【億邦原創】重塑零售,重整消費,中產群體幾乎都被寄予厚望。不過現在,這個市場正在快速分化,劇烈程度可能超出人們以往的認識。
最近,我們從多位商家得到消息,稱今年以來,處于價格帶高、低位置的商家和商品恢復得比較好,而中腰部位置的生存空間受到很大擠壓。去年,許多消費品公司逆勢漲價,發現竟是一手好牌。但在今年,想提價的商家們發現,這招不靈了。
這種分化及中間價格帶的處境變化,比我們想象中來得要快。要知道,在過去幾年,這裡被媒體描述成 " 需求暴增商機四起 " " 產生萬億級造富機會 ";即使三年疫情期間,這個區間還是消費創業追逐的焦點之一。
不少研究機構将這種分化稱為K 型復蘇,高端消費和頭部品牌量價齊漲,而在大眾和平價市場,消費正在回歸到剛需、低頻和價格更便宜的地方。事實上,目前的這種市場更符合 " 土字型結構 ",大眾和平價占據市場主流,一部分中間地帶的消費向上下溢出。
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分化到底是一次中場休息,還是未來的新常态?如果這是未來的新常态,商家又面臨哪些約束條件?對這些問題的洞察,建立在兩大基石之上,即中產人群特征及他們的消費函數。
01
漂移的中產與資產負債表收縮
中產作為未來市場前景的佐證,經常出現在許多商業計劃書和研究報告裡。人們普遍認為,這一群體具有較強的消費意願與能力,某種程度上約等于潛在的市場規模。正因如此,許多新興行業和商業模式都建構在對該群體現狀與未來的評估之上。
今天,活躍在大眾媒體語境裡的中產群體,實為社會日益城市化和中介化的產物。中產群體的主體是社會家賴特 · 米爾斯(Charles Wright Mills)所說的 " 白領 ",即在城市從事某種管理和技術性質的工作,依靠知識和腦力取得報酬,而非靠體力完成職業行為。
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2001 年,中國城鎮人口 48064 萬,占總人口 37.7%,而鄉村人口 79563 萬,占 62.3%。到了 2020 年,中國城鎮人口 90199 萬,占 63.89%,而鄉村人口 50979 萬,占 36.11%。
整整二十年時間,中國的城鄉人口比例正好調換了過來,4 億多人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構建起中產人群的基石。不過對于中產群體及其結構的研究與估計,相比于學者的研究,幾乎所有的商業計劃書和研究報告都顯得過于樂觀。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李 - 強用 ISEI(International Socio-Economic Index,國際社會經濟地位指數)方法,分析了中國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認為中國的社會結構已經從 " 倒丁字型社會結構 " 轉換成 " 土字型社會結構 ",中產及中下人群有所擴大,而最廣泛的底層人群,盡管有明顯向上流動的趨勢,但仍占據絕對主流。
那麼,中產群體規模有多大呢?李 - 強和團隊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國中產階層(包括其家庭成員)占全國總人口的 26%-28%,人口有 3 億多;中產群體的絕對數量并不小,但有七成中產處于和下層接近的邊緣狀态,也稱為邊緣中產。
按此計算,核心中產人口大約為 1 億,而邊緣中產人口大約為 2 億多。這種結構上的差異,導致邊緣中產群體的消費具有某種漂移或者擴張—收縮特征。
消費受到資產、持續收入等要素影響,比如資產持續漲價,預期未來收入增長時,人們會在年輕時增加消費,平衡一生的收入;資產價格下降,且預期未來收入下降或失業時,就會增加儲蓄,以備将來消費。
2015 年,復旦大學朱勤等人的研究表明,從居民生命周期來看,30-34 歲、45-49 歲是中國人的兩個消費高峰期。具體到細分類目,食品消費相對穩定,衣着、居住、家庭設備、交通通信等呈現倒 U 型趨勢,文娛則在 20-24 歲、45-49 歲達到兩個消費高峰期。
1980 年以來,中國經歷了近 40 年較高速度的增長,實現了工業化、全球化、城市化和互聯網領網域的趕超,這給許多普通人提供了創富和階層上升的機會。3 億多中產群體受資產價格上漲和持久收入預期影響,會平衡一生的收入和消費,尤其是在年輕時增加消費和負債。事實也表明,至少在過去五年,90 後和 00 後的負債比例大幅上升。
不過現在,這種預期及消費函數正在被打破重構。首先,中國作為落後國家的趕超已經逐漸結束,中國經濟正在回歸常規增長。其次,房地產、股市等資產價格不再大幅增長,可能影響人們對持久收入的預期,并主動收縮家庭資產負債表。北京大學的研究表明,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财產的構成中,79.8% 是房產。
另外,最近一波新技術的紅利——特别是互聯網——正在被耗盡。3 億中產,許多人通過互聯網行業跻身白領。尤其是邊緣中產群體,許多人雖然一腳踏進了城市成為白領,但由于過去四十年城鄉在财富積累和生活成本等方面的快速分野,讓這個群體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弱。
日本和韓國,都曾經歷了增長奇迹的突然終結,此後增長軌道都發生了持久的改變。1973 年,日本因為石油危機增長率降至 5.4%;1997 年,韓國經濟因亞洲金融危機陷入停滞,此後都未能回到潛在增長率。
02
極簡、自有品牌與 10 億人消費更新
消費個體已經形成新的預期,只是還未能形成更大的共識。中產群體的市場正在走向分化,中產幻覺也在慢慢被戳破,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對未來持悲觀看法。
3 億中產,再加上近 10 億底層群體,這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處于中間價格帶的商家,或許可以為該群體做消費更新。從目前市場的表現來看,商家對這種預期和消費函數的改變,可能還在适應和探索之中。
經濟承壓既有破壞性,也有創新機會點。經濟學家約瑟夫 ? 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就曾将經濟衰退對企業的影響總結為:業績不佳的企業會被淘汰;資金從衰敗的行業撤出,轉而投向新興行業;高素質的熟練工人會向更有實力的雇主流動。
20 世紀 50 年代,經濟學家本 · 阿格爾(Ben Agger)提出了異化消費的概念,認為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很多時候并不是他們想要的,而是外界刺激、誘惑和規訓的結果。
我們曾撰文指出,經濟上行期,人們被消費主義鼓吹的生活方式和樂觀情緒所感染,消費逐漸脫離商品和服務的實用功能,更多傾向于生活方式、情緒表達等。經濟下行時,人們又從過度的精致感和被異化的消費中撤離,逐漸回歸商品和服務的實用功能。
面對新增長階段,人們常常樂于提到日本失去的二十年。1950-1973 年,日本一直保持着平均每年 10.4% 的經濟增長率。1973 年,全球爆發了石油危機,日本經濟增長一下子掉到了 5.4%。1973 至 1992 年,日本經濟每年平均增長率為 4.2%。
經濟學家辜朝明的著作《大衰退》提到,1973 年衰退之後,日本的企業和家庭減少了投資和消費,傾向于儲蓄和償還債務,這使日本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需求不足局面。1980 年代,日本人均 GDP 超過 1 萬美元,但整體消費仍趨向于極簡,追求性價比。這段時間,日本仍然湧現出優衣庫、唐吉诃德、無印良品等消費企業。
擺脫精致感,追求極簡和性價比,可能也是中國消費市場的一個趨勢。但要實現真正的轉變,還需要探索和創新。尤其是,眼下許多商家還将新產品的開發建立在中產幻覺和線性增長邏輯之上。
過去幾年,中國的小家電企業針對不同的細分場景做了許多創新,比如針對不同場景推出躺在床上煮蛋和走在路上煮蛋。這些商家多數将心思放在場景創新和設計創新,而非產品本身,很快便從市場上銷聲匿迹。
另一個正在興起的趨勢是渠道品牌。過去幾年,不論是電商平台,還是許多線下零售,均在發展自己的自有品牌。尤其在零食、日用品等領網域,在保證同等質量的條件下,自有品牌的價格可能要比品牌便宜 20%。
渠道品牌的優勢在于,渠道通過與消費者的互動,解決了信任問題,然後通過代工廠批量采購自有品牌,建立高性價比優勢。傳統渠道如迪卡侬,無疑是該領網域的标杆,據稱在中國區的自有品牌占比達到 96%。
近年來,許多電商主播也在開發自己的自有品牌,比如東方甄選、三只羊網絡。此前,三只羊網絡 CEO 杜剛告訴億邦動力,旗下小楊甄選與代工廠合作,已經上線垃圾袋、螺蛳粉等產品的自有品牌。杜剛稱,小楊甄選有意向 Costco 致敬,掙 7 個點的淨利潤就夠了。
03
誰是中國版的 Aldi 和 Costco?
經濟衰退導致消費驟減,從而催生實用主義。在全球零售業,德國 Aldi 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它很好诠釋了這種實用主義。
去年,天使灣創投 CEO 龐小偉組織人力重新翻譯了《大道至簡》,講述的正是德國零售巨頭 Aldi 的故事。1913 年,Aldi 成立于德國埃森市,1968 年開始全球擴張。截至目前,它在全球 20 多個國家擁有 1 萬多家門店,年營業額達到 8700 億元。
Aldi 的第一個殺手锏就是極簡,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迪特爾 · 布蘭德斯(Dieter Brandes),《大道至簡》作者,曾任 ALDI 北方公司董事總經理。他說,只有保持對事物本質最深刻的理解,才幫助我們不在周遭紛繁炫目的環境中迷失。
它的門店面積通常只有 600-700 平方米,SKU 全部為生活必需品,大約為 1800 左右,店鋪裝修和商品包裝極為簡單。那裡沒有停車場,也沒有購物車,沒有會員積分體系,一個超市只有 4 個左右的工作人員。
Aldi 的第二個殺手锏是低價。由于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Aldi 能夠在保證高品質的同時,盡一切辦法降低產品成本。據稱,Aldi 銷售的產品,一般單價比其他超市便宜 20-30%,企業的毛利一般只有 15% 左右。一旦采購端降價,終端產品立刻降價。
它的第三個殺手锏是自有品牌。據《大道至簡》介紹,Aldi 銷售的東西,90% 的商品為自有品牌產品,很少經營其他品牌。Aldi 的生產商遍布全球,按照一流标準貼牌生產。
1980 年代末,在美國出版的《美國制造業》,開頭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一個國家的人要生活得好,就必須生產得好。" 若以生產論英雄,全球恐怕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勝過中國。過去三年,我們先後走訪和調查了 40 多個產業帶,看到隐藏在大眾眼皮底下的驕傲和生意王國,也看到百年大變局下中國產業鏈的堅韌與探索。
不過,即使坐擁如此強悍的供應鏈,再加上号稱卷遍全球的電商,許多品類的加價倍率仍然很高,跟 Aldi、迪卡侬等相比仍有許多差距。比如中國占據紡織服裝供應鏈龍頭地位,多個品牌的加價率仍在 3-5 倍,太平鳥約為 4-5 倍,海瀾之家為 3 倍左右,優衣庫控制在 2.5 倍。國潮洶湧,國貨熱賣,許多坐擁供應鏈資源的品牌,甚至通過漲價做高端。
蜜雪冰城、華萊士、正新雞排、絕味鴨脖,被稱為下沉市場四大天王,以平價著稱,但加價率似乎并不低。根據久謙咨詢披露的數據,蜜雪冰城原材料加價率為 40%,部分產品的加價率達到 50%。
當然,想要效仿 Aldi 和 Costco,僅有中國的供應鏈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對供應鏈的管理。十多年前,中國還流行着 " 向管理要效率 "" 向管理要效益 ",不過在 2010 年前後,移動互聯網快速崛起,流量和技術取得領先地位,開始重塑消費和零售。現在,随着流量和新技術的紅利逐漸退去," 向管理要效率 "" 向管理要效益 " 似乎變得比以往略迫切了。
按照清華大學社會學家李 - 強的估計,2040 年白領将首次超過藍領勞動者,2050 年白領大約占全體勞動者的 60%。經過一兩代人的努力,當第一批北漂進入暮年,他們的孩子開始進入勞動力市場時,中國才有望變為一個真正由中產群體支撐的橄榄型社會。
在此之前,中國市場的主體仍然是處于底層和邊緣階層的中產。這也意味着,針對這個市場的消費更新,尤其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降低產品價格,或将是未來主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