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車企2025銷量預測:新勢力近乎翻倍,BBA下調,歡迎閱讀。
作者|徐蔡钰
編輯|李勤、楊軒
2025 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厮殺将繼續。
36 氪從產業人士處獲悉了多家新造車公司 2025 年的初步銷量預測指引。
蔚來 CEO 李斌曾公開表示,2025 年的目标是銷量翻倍。36 氪從產業獲悉,蔚來 2025 年的銷量預測與此一致。
在明年翻倍的預測量中,樂道品牌的銷量預測為 24 萬輛左右。今年前 1-11 月,蔚來及樂道銷量總計 20 萬輛。促銷政策下,其全年交付量預估可達到 23 萬輛。
2024 年累計銷量 15 萬輛的小鵬,12 月大概率将延續 3 萬輛的交付成績,達成全年 18 萬輛的總量。其明年初步預測銷量為 35 萬輛,增長預期接近翻倍。
零跑汽車則将衝擊 50 萬輛的年銷量數字,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曾表示 50 萬是保底數字。該預測銷量如果兌現,零跑将連續兩年實現 100% 的同比增長速度。
理想汽車為 2025 年給出了 70 萬輛左右的銷量預測。今年前 11 個月,理想汽車累計銷量已達 44.19 萬輛,免息政策刺激下,理想汽車有望達成 50 萬輛的年銷量成績。如果明年的 70 萬輛目标能夠實現,理想将獲得 40% 增長。
鴻蒙智行暫未向供應鏈給出明确的銷量指引。不過明年,其将有超 10 款車型在售。可以預見,鴻蒙智行的銷量預測或将不低于理想汽車,同時有消息人士透露,在餘承東對内的 2025 規劃中,曾計劃衝擊百萬銷量。
比亞迪也尚未給出明确的銷量指引,不過市場對比亞迪明年的銷量預測在 550 萬輛左右,占據中國新能源車銷量近三分之一,并且比亞迪内部也一直有 " 三分天下 " 的戰略目标。
小米在開啟交付的第二年,給出了 36 萬輛的早期銷量預測。相較今年 13 萬輛的交付目标,小米将繼續攀爬新的品牌銷量高峰。
不過,預測銷量指引這只是新一年車企及供應鏈準備工作的初步參考,具體執行還将根據實際情況變更與調整。
今年 4 月底實施的國家汽車補貼及報廢更新政策,刺激了約 150 萬輛的消費增量。1-10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處于快速上升期,銷量達 977 萬輛,同比增長 33%。
在政策支持與企業努力下,新造車公司銷量水漲船高。
小鵬汽車通過兩款新車,将月銷量成績從年初的 5 千輛,提升至 11 月的超 3 萬輛。理想汽車 10-11 兩個月銷量達 10 萬輛,超一季度 8 萬輛的交付成績。
在高漲的消費熱情下,新造車公司的增長節奏呈現向好趨勢。新車與新技術的籌備,更是讓車企對 2025 年信心倍增。
新勢力的熱賣,必定伴随着市場份額的變化。2024 年,奔馳、寶馬、奧迪等豪華品牌在華銷量呈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而 36 氪汽車從產業人士處獲悉,2025 年,奔馳寶馬的初步銷量預測将繼續有 10-15% 的下調。
不少車企人士向 36 氪表示,2025 年,置換補貼很可能延續,但考慮到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超過 50%,也可能是補貼的最後一年。
" 車企都需要做好這個準備,抓住時間視窗,加速往前衝 ",所以 2025 年,對于所有車企,都是富有希望又險灘暗生的一年。
新勢力保持樂觀,但風險不容忽視
2025 年,新勢力車繼續迎來產品大年。
接連創造兩個爆款車型的小鵬,在 11 月實現了月銷 3 萬輛的突破,今年累計已賣出 15.33 萬輛。用 MONA M03、P7+ 兩款車型摸清爆款公式的小鵬,明年将乘勝追擊,繼續擴大車型隊列。
上半年,小鵬将推出一款與基于 P7+ 同平台打造的 B 級 SUV 車型;下半年則将推出一款增程動力的 C 級 SUV。在售車型中,P7i、G6、G9 也将迎來改款。
無論新車還是改款,小鵬的技術核心都将聚焦于 AI 座艙及 AI 智駕的上車,繼續驗證小鵬的爆款公式:更具性價比的售價、更有智能化競争力的產品。
另一個創造爆款的車企小米,明年也繼續精選爆品的路線。旗下售價高達 81.49 萬元的高性能車型 SU7 Ultra 将于一季度開啟交付;據财經汽車報道,小米旗下首款純電 SUV 車型也将于明年一季度推出。
以兩款主力車型追逐 36 萬輛的年銷量目标,也就是說,小米需要實現月均交付 3 萬輛的成績。自 3 月 SU7 上市後,消費者對小米汽車熱情持續不減,至 11 月,其周新增訂單規模仍能達到 5000 輛以上。
相較訂單,小米面臨的壓力更多來源于交付。36 氪此前曾報道,小米汽車一期工廠經歷產線調整後,產能即将拉滿;二期工廠将于明年 6 月竣工。生產與交付會是小米汽車 2025 年的頭号挑戰。
相較于開局順利的小米汽車,蔚來對銷量的增長無疑更為迫切。公司因巨額投入,仍困于虧損,急需銷量大漲來擺脫困局。
李斌曾表示,蔚來将在 2025 年實現銷量翻倍、2026 年實現盈利。
從今年前 11 個月數據來看,今年蔚來旗下兩個品牌有望完成 23 萬輛的成績。而為了達成明年的翻倍目标,蔚來需要更多、更強的產品——蔚來品牌将發布基于 3.0 平台打造的旗艦車型 ET9。
樂道品牌明年将推兩款新車,分别對标理想 L8 的 6/7 座中大型 SUV,以及對标理想 L7 的大五座 SUV,李斌對樂道汽車的目标是明年 3 月實現月交付 2 萬輛。
此外,蔚來旗下第三個品牌 " 螢火蟲 " 也将于明年上半年開始交付,其目标為月銷 5000 輛左右。
今年年底發布的 ET9,其包含的 900V 高壓架構、自研智能駕駛芯片首次上車、以及新更新的智能底盤系統等技術,便是蔚來明年預測的信心所在。蔚來将通過不同程度的技術下放,帶動三個品牌銷量增長。
不過,技術與銷量并不直接相關。蔚來需要面對新技術與新品牌快速破局的難題,也需要平衡多品牌發展,避免旗下產品的相互競争。
同樣采取多品牌戰略的鴻蒙智行,2025 年的規劃是繼續打造爆品。
36 氪曾報道,鴻蒙智行明年将有超 10 款車型在售,其中包括對标理想 L9 的新車問界 M9、增程版的享界 S9、以及定位百萬級的尊界 S800 與第二款車型。
其中,多位行業人士向 36 氪表示,問界 M8 是鴻蒙智行 2025 年核心重磅產品之一,華為對問界 M8 傾注心血不少,其銷量目标預期很高。
與鴻蒙智行旗下問界品牌展開正面競争的理想汽車,其 2025 年銷量預測為 70 萬輛,這個數字并不簡單。
2024 年 1-11 月,理想汽車累計賣出 44.19 萬輛,其中純電車型 MEGA 僅占 8680 輛。
根據理想汽車規劃,其 2025 年的新車規劃以純電系列為主。但有供應鏈人士告訴 36 氪,其純電系列的預測銷量并不高,增程才是銷量支柱。
36 氪了解到,理想汽車明年将至少推出兩款純電車型,增程 L 系列也可能有改款動作。不過,随着明年市場增程新車增多,賽道逐漸擁擠,理想也将面臨新的考驗。
產品競争力方面,作為首個全量推送 " 車位到車位 " 全場景領航輔助駕駛功能的車企,智駕體驗将成為理想汽車的核心能力。此外,理想還在積蓄更多智能底盤能力,試圖打磨出更強競争力。
從這些銷量預測看,新勢力車企明年的市場預期都相當樂觀。然而,2025 年中國汽車市場競争将會加劇。
今年,中國車市進入平台期。1-10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處于快速上升期,銷量達 977 萬輛,同比增長 33%,但乘用車總銷量僅實現 1.5% 的同比增長。
補貼政策之下,新能源車滲透率不斷提升,但乘用車總銷量增度已經放緩。
并且,在今年的刺激性政策後,通常會有一年的緩衝期用來減輕政策退出帶來的銷量衝擊。明年補貼政策力度将面臨退坡,單車補貼或将減半,車市消費熱潮将進入冷靜期。
同時,美國大選結果落定,特朗普政府的施政方向,将對中國進行更多關稅和產業限制,這有可能增加中國經濟的不确定性;歐盟針對中國純電動汽車的高額反補貼關稅磋商結果未明,也将對全球汽車供應鏈產生影響。
在政策及國際形勢尚未明朗的情況下,中國新勢力車企面臨的壓力并不會驟然減少。
豪華車進入冷卻期,合資品牌加速尋找出路
豪華市場一直是汽車行業的兵家必争之地。
能在豪華領網域站住腳跟,意味着車企能夠掌握技術話語權,并且享受品牌力帶來的高利潤率,從而提升企業盈利能力。
這一領網域 30 年來被奔馳、寶馬、奧迪等外資豪華品牌牢牢把握。在性價比市場苦苦打拼的中國車企,現已逐漸深入這一高售價、高利潤的競争禁地。
2024 年前三季度,奔馳、奧迪在華銷量同比下降均超過 10%。凱迪拉克、雷克薩斯、沃爾沃等二線豪華品牌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今年,50 萬元以上銷量排行榜中,售價 46.98 萬元起的問界 M9 殺進去了,并且以 12.47 萬輛的成績位列榜首。
這對外資豪華品牌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衝擊——豪華市場,品牌力已不再是銷量保障,豪華車用戶同樣對新技術有需求。
不過,外資豪華品牌的轉型已正在進行。
2025 年,奧迪推出的主流車型 Q5L、A5L 将搭載與華為聯合研發全場景智駕能力。
奔馳則将在新產品 CLA 上,推出旗下最新款的車機系統、以及與中國自動駕駛企業聯合研發的全場景智能駕駛功能。
到 2026 年,BBA 将迎來自己的產品大年:
寶馬面向未來的新世代系列,将于 2026 年在沈陽工廠投產。這一系列車型采用寶馬全新的外觀設計語言及座艙系統。
奔馳則将迎來產品大年。基于全新純電平台打造的純電 C 級、GLC、E 級,将于 2026 年推出。旗下中大型 SUV GLE 也将在 2026 年迎來國產化落地。
豪華品牌痛定思痛後的轉型之作,雖然速度滞後于中國自主品牌,但整車技術與品牌積累深厚的 BBA 仍然值得忌憚。
并且,2024 年第三季度,奔馳的自由現金流為 23.9 億歐元(約合 180 億人民币),淨流動資金高達 287.3 億歐元(約合 2.2 千億人民币)。擁有豐厚家底的外資豪華品牌,抗風險能力不容小觑。
2025 年,無論自主車企還是合資車企,其面臨的市場競争都将進一步加劇。整車廠面臨新一輪產品戰與技術戰,價格戰則将進一步傳導至供應鏈," 内卷 " 将繼續成為 2025 年的主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