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華為Mate 70系列,行走在AI山脊,歡迎閱讀。
2024 年,手機 AI 全面爆發。AI 成為手機市場的第一關鍵詞,各個手機廠商都傾盡全力押注 AI 賽道。
但如果将手機 AI 視作一個完整的故事,在今天的叙事高潮到來前,故事的起點要回溯到 2017 年。那一年,華為 Mate 10 系列搭載麒麟 970,成為全球首款内置獨立 NPU 的智能手機 AI,為此後延綿不斷的手機 AI 探索開啟了先河。
伴随着每一代 Mate 系列在智能化上的革新,如今提起手機 AI,消費者必然會優先想到 Mate。那麼,在今天的手機 AI 熱潮下,Mate 是否依舊與眾不同?它還能不能開啟 AI 的新故事,交出 AI 的新答案?
11 月 26 日,華為 Mate 70 系列正式亮相。不難發現,Mate 70 系列與其他手機產品的核心差異在于,其首發搭載了 HarmonyOS NEXT,也就是消費者津津樂道的原生鴻蒙。系統級 AI 能力本就是原生鴻蒙的底色之一。Mate 70 系列與原生鴻蒙的會師,自然成為手機 AI 領網域的新焦點。
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解釋 Mate 70 系列在原生鴻蒙加持下的 AI 特質。在徒步登山時,新人總是喜歡将爬上山頂作為最終目标,但老手會選擇快速登上山巅,然後沿着山脊線向遠方探索。
因為在老手看來,山脊線能探索到更遠的地方,同時更安全、更平穩,能看到絕對不同的風景。
如果 AI 是座山,那麼當眾人都在登山的時候,Mate 70 系列已經選擇了在 AI 山巅出發,沿着 AI 山脊向遠方行走。
向真正的 AI 之風,向可感的 AI 之雨,向未來的 AI 之海。
我們正身處 AI 技術高效爆發、快速迭代的黃金時代。每年都會湧現出大量 AI 新技術,形成花樣繁多的 AI 新概念。在這樣的熱潮下,AI 進入手機是大勢所趨。但對于消費者來說,手機 AI 卻總是呈現出概念太多,技術太多,感受和體驗卻不夠真切,不夠有力。久而久之,消費者會認為手機 AI 更像是一場概念遊戲,而非真正的產品更新。這是為什麼?
其中核心原因在于,手機廠商需要花費大量的資源與精力進行 AI 基礎建設,比如端側大模型、端側 AI 算力,以及作業系統層面的 AI 能力。但這些前期投入帶來的效果卻不直接,消費者很難真正感受到。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手機 AI 還不夠成熟。這時走向市場,就會帶給消費者概念多,感受少的困惑。
另一方面,手機廠商在傳統的作業系統框架下,很難真正探索跨越式的 AI 能力,也無法将 AI 技術與手機進行深度融合。這種情況下,廠商進行的 AI 嘗試與第三方軟體開發者差異不大,自然無法令消費者感受到手機原生智能的魅力。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普遍會感受到三個來自手機 AI 的問題:
1. 手機 AI 不可感。由于手機 AI 普遍聚焦基礎設施,導致第一方 AI 能力普遍呈現出不夠有趣、不好玩、不新奇的問題,導致消費者對 AI 的反饋趨于平淡。
2. 手機 AI 不可用。對于消費者來說,要将 AI 能力真正融入生活和工作,需要一系列產品打磨作為前提,同時需要整個手機系統的全方位配合。沒有這些作為支柱,手機 AI 只能停留在概念上,而不是真正用起來。
3. 手機 AI 不可信。伴随着 AI 大模型的興起,消費者迎來一系列新功能,但同時也伴随着更大的安全隐患。AI 帶來了更大的權限問題和隐私洩露風險,是消費者不能忍受的。
面對這些手機 AI 在 " 爬山 " 過程中暴露的短板,華為 Mate 70 系列已經做好了更加成熟的準備。它從早已登上的 AI 山脊線出發,希望讓手機 AI 可感、可用、可信。
相較懸浮于應用的 AI 創新,以及感知力不強的 AI 基礎能力,華為 Mate 70 系列直指 AI 問題的圓心:一次性拿出數量足夠多、創新幅度足夠大的 AI 功能。
能夠實現這種 AI 創新的基礎,源自華為軟硬端雲協同的 AI 能力建設。其中,軟是指原生鴻蒙系統;硬是手機的影像、音頻等系統;端是指端側 AI 算力與端側大模型;雲則是雲側 AI 算力與盤古大模型。
在這樣的技術底座基礎上,華為 Mate 70 系列帶來了九大 AI 功能,分别為:AI 運動軌迹、AI 主角時刻、AI 時空穿越、AI 智控鍵、AI 隔空傳送、AI 通話摘要、AI 消息随身、AI 降噪通話以及 AI 靜谧通話。
這些功能能夠讓用戶從方方面面感知、體驗到 AI 帶來的價值,不在空有其名的所謂 AI 能力中浪費時間,而是直接體驗到真實可感,富有變革力的 AI 功能。
為了讓 AI 更有趣,華為 Mate 70 系列帶來了 AI 運動軌迹、AI 主角時刻、AI 時空穿越等全新玩法。以 AI 運動軌迹為例,它可以将運動過程呈現在同一張照片中,從而讓特效大片變成日常生活。
為了讓 AI 更高效,Mate 70 系列帶來了 AI 智控鍵、AI 隔空傳送、AI 通話摘要。其中,最近廣受熱議的 AI 隔空傳送功能,可以讓用戶在攝像頭前做出抓的動作,保持手勢在另一個設備前放開,就能将圖片傳送出去。在辦公場景與家庭分享當中,AI 隔空傳送都能極大提升效率。
華為 Mate 70 系列還打造了 AI 消息随身、AI 降噪通話、AI 靜谧通話。當有其他人經過注視手機時,AI 消息随身可以即時隐藏消息,并将消息流轉到其他設備上,确保隐私不外露。
可以發現,九大 AI 功能每一個都富有跨越性,并根據用戶需求與使用場景進行了系統級的打磨。
一個 AI 創新的答案或許來自技術與產品的靈光一現,九個創新齊聚,答案則只能在系統中。
站在高處,風景不同。對于登山者如此,對于手機 AI 的探索也是一樣。
華為 Mate 70 系列能夠帶來數量眾多且具有突破力的 AI 創新,背後原因是它站在了原生鴻蒙的高山上。如今,原生鴻蒙已經完全脫離了 AOSP,在技術上實現完全獨立。原生鴻蒙面向智能需求而生,生長在智能原生的時代背景中,由此可以支持 Mate 70 系列進行更加激進的 AI 探索,最終實現首發軟硬端雲協同的全棧 AI。
原生鴻蒙作業系統,或者稱為 HarmonyOS NEXT,是 HarmonyOS 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更新。它實現了從底層對智能終端作業系統進行重構,同時也達成了真正源自中國、自主可控的作業系統。如今,HarmonyOS NEXT 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三大移動終端作業系統,将鴻蒙打通多設備、多場景,實現服務和信息自由流轉的目标變為現實。
而在 AI 方面,華為将 AI 能力深入到了 HarmonyOS NEXT 當中,實現作業系統控件全面 AI 化和 AI 控件化,并向第三方應用開放。基于此,打造了鴻蒙原生智能(Harmony Intelligence),從而讓 AI 能力真正深入到作業系統核心,達成系統級的 AI 能力。實現了 AI 不再懸浮于應用之外,而是能夠在系統當中達成應用之間的自然的智能協同。
在此基礎上,盤古大模型的加入有效提升了原生鴻蒙的模型水平。在盤古的加持下,鴻蒙智能助手小藝,能夠實現顯著的感知和推理能力提升,從而實現在 23 類主要場景的互動功能任務成功率超過 90%。
這些基礎 AI 底座的塑造,在此之前已經帶給用戶諸多系統級的 AI 體驗。比如基于華為手機的指關節截圖功能,HarmonyOS NEXT 支持直接圈選喚醒小藝,比如圈選衣服查看商品、圈選轉賬信息直接打開銀行 App,還有 AI 修圖、AI 聲音修復等,都給用戶留下了深刻印象。
AI 與原生鴻蒙的深度融合,在盤古大模型的加持下,已經聚集了行業内水平最高,融合度最為完整的 AI 軟體底座。而華為 Mate 70 系列與原生鴻蒙的會師,則讓軟硬端雲的 AI 優勢共聚一堂。最終形成了 Mate 70 展現出的多模态、多設備、多能力 AI 能力。
Mate 系列與原生鴻蒙的會師,就這樣成為一份 AI 答案。
AI 所代表的智能能力,始終是 Mate 系列的底色。在行業沒有全面聚焦 AI 的時候,Mate 或許是獨自探索智能世界的旅者。而當 AI 熱潮來臨,所有聚光燈射向 AI 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大家都在爬坡,山脊上只有 Mate。
因為那些 AI 來時路,都已經變成了 Mate 腳下的高度。
2017 年,華為 Mate 10 系列全球首發内置 NPU,打造了 AI 慧眼識物、雙指識屏等功能,開啟了移動 AI 的時代。接下來,Mate 每一步都在 AI 山脈中攀登。2018 年的手持超級夜景、AI 語音助手小藝;2019 年 AI 隔空操控、AI 信息保護;2020 年智感支付、隔空截屏,再到 2022 年的智感掃碼和 2023 年的靜谧通話、AI 雲增強。
這些智能化體驗,領啟開拓了全球手機的 AI 探索,讓端側 AI、AI 互動、AI 信息安全成為此後手機行業的核心智能化賽道。
在這個時間點上,Mate 已經在 AI 山脊踏上新的遠行。原生鴻蒙的原生智能,新的硬體底座,Mate 系列貫穿的 AI 產品力探索,這些因素終于齊聚。軟體、硬體、產品三者合一,構築了難以復刻的 AI 優勢,給手機 AI 的未來以新的開拓。
只有全棧自研,全面深耕 AI 技術的華為才能做到可感、可用、可信的真 AI。搭載原生鴻蒙的華為 Mate 70 系列,就這樣獨自行走在了 AI 的山脊上。
爬升的路只通向山頂的競賽,只有踏上山脊線才能去往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