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小米财報的背後,究竟有何玄機,歡迎閱讀。
5 月 24 日,小米集團發布 2023 年一季度财報,總營收為 595 億元,經調整淨利潤 32.3 億元,同比增長 13.1%。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一季度毛利率達 19.5%,創歷史新高,庫存水位連續 3 個季度下降,整體庫存金額為 426 億元,同比下降超 24%,為近 9 個季度以來最低水平。
這個成績,可以總結為規模變小,利潤升高,規模變小的意思,就是小米手機的出貨量,比以前少了。
今年 Q1,小米手機的出貨量 / 營收下降均超 20%,創 2014 年來單季出貨量最低。
從手機業務來看,小米智能手機部分收入,由 2022 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 458 億元,下降至 2023 年第一季度的人民币 350 億元,減少 23.6%。
手機,是小米最為核心的業務,小米本來就是做手機起家的,而且手機還是不可替代的流量端口。
通過售賣手機獲取用戶,然後賺取互聯網收入,收入的大頭是廣告、遊戲互聯網收入,手機的毛利率,其實不高。
況且,現在的手機,也不好賣了,還不只是一兩家品牌,而是全世界都不好賣。
根據 Canalys 數據,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跌 13.3%,為 2014 年以來最低的第一季度出貨量。
現在的智能手機,已經進入技術創新的瓶頸期,不論是設計、芯片制程,還是攝像頭的技術迭代,均沒有太多變化。
如果沒有颠覆式創新,手機行業在短期内,很難有高增長,出貨量也就不大可能出現突破。
此外,小米手機的海外銷量,占比越來越高,随着本季度海外市場的銷量下滑嚴重,收入也下降了超過 27%。
手機增量見頂,小米也開始轉投高端路線,畢竟相比中低端,高端手機的單客流量價值會更高。
何況,現在的大品牌,基本都有中低端產品,性價比這條路,只會越走越窄,肯定得往高端走。
長期以來,小米手機一直走性價比路線,小米手機的定價,都是按蘋果、三星等高端品牌的一半,甚至更低的标準制定的。
為了吸納更低端的消費市場,小米還率先推出 " 紅米 " 這種主打低端產品線的品牌。
這也導致小米 " 中低端 " 的品牌印象,被徹底固化,小米若想提升品牌等級,就必須打破這種固有印象。
雖然從小米 10 開始,定位高端的頂配版手機銷量有所上升,但要成為高端品牌,并不是簡單的堆料和賣高價。
想打造高端,必須提高用戶對品牌的認可度,大多數人對小米的印象,跟 " 高端 " 似乎還是不沾邊。
增長開始飽和,衝高端不容易,小米的手機業務,短期内很難有什麼變化,必須尋找破局之道。
這就是為什麼小米要選擇造車,行業千千萬,但能破局的并不多,造車算是其中之一。
财報公布後的電話會議上,小米總裁盧偉冰談到,造車業務會按照原計劃進行,在時間進度上 " 進展超預期 "。
回看小米官宣造車以來對外界的數次表述," 進展超預期 " 可能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
自宣布造車以來,小米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雷軍曾經表示,小米汽車研發團隊已超過 2300 人。
小米造車工廠也在建設中,一期工廠預計今年 6 月份竣工,小米汽車在明年上半年,可以正式量產。
這樣看來," 進展超預期 " 似乎不是說說而已,而且自去年開始,小米路試車的照片就不時在網上曝光。
根據現有信息,小米打造的首款車型,是 B 級新能源汽車,價格區間為 20-30 萬。
這個區間的新能源汽車,競争最為激烈,小米面對的競品,有特斯拉的 model 3 和 model Y,也有比亞迪的漢、唐、海豹和護衛艦。
更有價格不斷下探的新勢力,以及廣汽、長安、吉利等國產傳統品牌的旗下車型。
在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廠家比拼的,不只是技術力和產品力,更多的是品牌号召力。
消費者會更傾向購買成名已久的車企產品,對沒有汽車制造經歷的跨界品牌,不一定感冒。
手機廠商跨界造車,小米不是第一個,之前的華為也是跨界造車,但銷量始終不如預期。
華為造車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但品牌号召力不夠,肯定是原因之一,将來的小米汽車,也必然會遇到華為類似的困境。
小米汽車還要面臨投入的穩定性問題,畢竟造車的投入,遠非手機可比,需要持續不斷的大量燒錢。
小米能造車,主要依靠手機帶來的穩定收入,但在手機市場不斷萎縮,營收不斷下降的情況下,還能持續輸血造車嗎?
更别說每個車企都會遇到的生產技術、品控等問題,品控名聲向來不咋樣的小米,這些問題是無法規避的。
" 進展超預期 " 的話術,與其是給外界和投資者提振信心,還不如說是小米感受到造車壓力的表現。
現階段的小米,當務之急,是盡快把第一輛車送到客戶跟前,至于其他問題,也只能是以後再說了。
除了手機和汽車,小米還在開發其他的可能性,尋找更多的出路,比如說,AI。
AI 是一個新的風口,很多公司都投入研發,國内百度、阿裡等一眾廠商,紛紛發布了自研的通用大模型。
小米在 AI 上也有布局,2023 年 4 月,小米正式組建 AI 實驗室大模型團隊,AI 領網域相關研發人員已超過 1200 人。
不過,雖然小米組建了 AI 團隊,盧偉冰卻在财報的電話會議表示,小米不會研究通用大語言模型。
盧偉冰還提到,小米也可能通過投資外部項目,布局大模型賽道,或者引進第三方大模型產品,融入小米產品體系。
那就意味着,小米不僅不會開發通用大模型,還可能會放棄自研 AI,專注買買買。
研發通用大模型的投入,同樣是天文數字,小米已經把資源傾斜到造車,顯然已經沒有餘力研發 AI 了。
手機銷量不見增長,造車則是 " 吞金獸 ",這導致小米對 AI 的态度,更像是人有我有,宣布不投入,但又不是完全不投入。
與其費時費力費錢當炮灰,倒不如先當個觀察者和追随者,看看以後的發展情況再作定奪。
現在的小米,也的确沒有太多資源可以胡亂揮霍,手機業務停滞,造車未來不明,AI 淺嘗辄止,小米需要的,其實是穩住。
當年的小米手機,能在一片血海的厮殺中活下來,以後的小米汽車,乃至小米 AI,能否復制往日的成功,就要通過時間去驗證了。
參考資料:
21 世紀經濟報道:小米減速換擋
每日汽車電訊:小米造車,進展越快,壓力越大
維科網電子工程:反向操作!小米竟宣布不做 AI 大模型了?
網絡圖片
編輯:陳展翔
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