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争當“控糖女神”:年輕人在焦慮,血糖儀來了大生意,歡迎閱讀。
文|胡香赟
編輯|喬芊
首先,這不是為了治病,安宇想強調這一點。
她的控糖實驗始于一場小型健康沙龍。分享人說," 别把健康當作理所應當 ",然後詳細解釋了血糖失調對身體的影響,比如疲憊、嗜糖,體重增加和激素紊亂。安宇對 " 效率 "" 優化 " 有着偏執追求,如果被飯後血糖上升帶來的昏沉感影響到工作狀态,或壓力太大產生暴飲暴食衝動," 真的會忍不了 "。
于是,購入一款血糖儀,監測攝入食物對自己血糖的影響,成為保持精神狀态的最簡單方法。被 APP 上的數字 " 支配 " 了幾周後,安宇成功戒掉咖啡和冰淇淋,愛上喝白開水,感覺自己 " 在白天更容易集中精神了 "。
小紅書上,分享動态血糖儀控糖、減肥經歷的貼文是真實的 " 流量密碼 "。動辄數百條的評論中,網友們熱情地分享着胡蘿卜和燕麥奶哪個才是 " 血糖刺客 "、怎樣吃水果攝入的糖分更少,以及吃下某種食物後,血糖又升了幾個部門。
社交媒體上的動态血糖儀分享
就像為了抗衰每天吞下一把藥丸的中年人,或為了保持身材打 " 司美 " 的減重者那樣,血糖儀正在成為熱衷健康管理的年輕人追逐的新單品,帶動動态血糖儀閱聽人從傳統的醫療領網域,轉向更廣闊的消費市場。
這種血糖儀全稱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又稱 " 動态血糖儀 "),最初是面向有長期血糖監測需求的糖尿病患者設計的。
但如今,在糖尿病病人仍然是主力購買者的動态血糖儀市場,作為普通消費者的 " 安宇們 " 展現出的熱情,連設備廠商們都無法忽略:就在不久前,全球前兩大血糖儀品牌雅培和德康,接連單獨推出面向普通消費者的非處方血糖監測產品,旨在幫助其了解自身血糖、睡眠、情緒等狀态,通過調整自身代謝獲得最佳健康狀态。
在國内,血糖儀也逐漸跻身各大消費節的頭榜。剛剛過去的 " 史上最長雙 11" 中,家庭診療儀器品類的漲勢依舊喜人,血糖儀更是各大平台 " 購物補貼 " 名單裡的熱門產品。京東數據顯示,健康采銷直播間訂單量環比提升 5 倍,動态血糖儀品類 " 成交額同比實現翻倍增長 "。
年輕人的 " 健康焦慮 ",正在催化血糖儀這門新生意。
血糖儀用戶,變年輕了
一個小小的裝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被年輕人關注到的?
相較于傳統的指血檢測,動态血糖儀的硬體部分由傳感器、發射器和接收器 3 部分組成。主要通過埋植于皮下的傳感器實時監測人體内的葡萄糖濃度,并将其轉變為電信号傳輸至配套的接收器或 APP 内,擁有 24 小時動态監測、具備存儲功能、低感染風險、無感佩戴等優勢。
如果說,傳統指血檢測只是給某個特定時刻的血糖值 " 拍照 ",那動态血糖儀就是在不間斷地 " 錄像 "。只需把一個硬币大小的圓形裝置淺淺地 " 釘 " 入胳膊或腹部的脂肪層,就能連續 2 周持續監測血糖。用法簡單,更重要的是不怎麼疼。
某種程度上說,血糖儀產品更易用是一種結果,而原因,是糖尿病的流行和年輕化趨勢。
謝雲如今任職于天津醫科大學朱憲彝紀念醫院,已經做了幾十年内分泌科醫生。過去的多數時間裡,她面對的都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但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出現在她的診室裡,訴說着自己體檢報告裡不正常的血糖指标。" 我管過的最小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只有 9 歲。"
中國一直是糖尿病大國。截止 2021 年,中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 糖前 " 群體,指糖尿病發病前的過渡階段)群體數量分别達到 1.5 億人和 3.5 億人。而近年的新趨勢是,年輕人患病率持續上升,以及 2 型糖尿病患者占比持續提高。
在糖尿病患者的分型中,1 型致病原因以遺傳為主,而 2 型糖尿病和生活方式、環境因素息息相關。北京協和醫院内分泌科主任醫生趙維鋼解釋:"我們一般說越精英的人越容易得糖尿病,就是這個原因。壓力大,生活習慣不好,吃得多,又運動少。這些年,臨床治療糖尿病的藥和監測手段愈發成熟,醫生水平也不斷提高,但病人卻越來越多,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許多前來就診,或想嘗試動态血糖儀的年輕人未必真的都是糖尿病患者,甚至未必屬于 " 糖前 " 群體。謝雲提到,正常人受運動、飲食或情緒等因素影響,也會存在短期的血糖波動,雖然 " 原則上可以使用動态血糖儀,但從臨床治療指南的角度并不推薦 " ——一是性價比不高,二是不同動态血糖儀使用的傳感器技術不同,監測結果上會存在誤差,可能造成使用者的無端焦慮。
但面對 " 真的得病可能就伴随一生 " 的恐懼,還是會讓年輕人們想盡一切辦法搞清楚,波動的血糖數值到底會不會讓自己的健康惡化。
陳晨今年 35 歲," 糖齡 "23 年。在動态血糖儀產品尚未正式大規模進入内地市場時,就已經開始從香港代購使用。他見到過不少處在 " 糖前 " 階段的年輕人,困惑于自己為什麼突然出現這種情況。同時," 你根本想象不到他們刷手機的速度有多快,微博、抖音、小紅書,信息很雜,他們也未必真能辨别,但這個時候,他們只想知道怎麼快速控制好血糖 "。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近年來那些使用 GLP-1 類產品減肥的人,正在成為動态血糖儀的忠實擁趸。在醫療從業者的傳統認知中,GLP-1 的血糖穩定性不錯,按道理會 " 擠兌動态血糖儀需求 "。有海外廠商還專門對此開展過試驗,結果卻顯示,服用 GLP-1 的人群使用動态血糖儀的 " 依從性更高 "。伴随着 GLP-1 藥物需求釋放,動态血糖儀的使用意願甚至可能被進一步激發。
" 從樂于接受新事物的角度,這兩類產品的閱聽人可能有重合。" 安宇猜測:" 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總是好的。"
降價,血糖儀長成消費大單品
11 月 11 日剛剛結束,頭部國產廠商三諾生物就發布 " 戰報 " 稱,今年 " 雙 11" 期間,動态血糖儀全網銷售超過 40 萬盒,增速達到 400%;矽基仿生則表示,自家動态血糖儀銷售額突破億級,自營電商渠道的成交量實現 176% 的增長。
熱鬧背後,如果回看動态血糖儀市場在國内的發展歷程,2017 年左右,雅培、美敦力等海外品牌進入中國,或許可以算作一個起點。但真正繁榮起來,其實還是這兩年的事。
楊天是一位動态血糖儀上遊芯片供應商,他提供給 36 氪的數據顯示,直到 2020 年時,國内動态血糖儀市場規模還只有 1.5 億元左右,但 2023 年時,這一數字直接飙升到了 40 億元。
產品性能越來越穩定是市場滲透率提高的大前提。在動态血糖儀產品的評價體系中,代表監測精準度的 MARD 值是最常用的參考指标。
它指的是每個測量值和匹配參考值之間的平均誤差範圍。MARD 值越小,說明準确性越高。如今,行業幾乎默認,雖然 MARD 值小于 15% 就可以申報上市,但一般低于 10% 才會被主流市場認可。目前,主流國内外品牌在售的動态血糖儀產品的 MARD 值基本趨同,多維持在 7.5%-9.5% 之間。
同時,作為一類需要持續復購的產品,產品佩戴的舒适性、數據讀取是否直觀等,也是影響着患者的購買意願。楊天提到,早年間,有些產品的助針器彈力過大,能把人打出血;或是產品配套的軟體接收器操作不便,都可能導致用戶放棄使用。而這些 " 有關產品體驗的問題,只能靠不斷的市場反饋來慢慢打磨 "。
此外,3 年間近 25 倍市場增長背後,另一個無法忽略的變量或許在于,多款國產產品在此期間獲批,并直接帶動了動态血糖儀進入 " 價格戰 " 時代。
數據來源:華創證券研報
陳晨仍然記得,自己在 2000 年左右确診糖尿病時,醫生問父親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 家裡條件怎麼樣 "。那時,指血檢測還是主流," 血糖試紙 5 塊錢一張,一天推薦測 8 次 ",一年光檢測試紙最多就要花 1 萬 5。随後,動态血糖儀問世的最初幾年,傳感器價格普遍也有大幾百元。
但這兩年,國產玩家集中入場,直接将動态血糖儀產品價格降幅抬到了 50% 以上。尤其是 2023 年的 " 雙 11" 之後,單個傳感器價格被拉低至 100-200 元的區間内。國產品牌滲透率也随之提高,市場占比已達 20% 左右。
每月省幾杯咖啡錢就能持續監測自己的血糖健康,這筆賬對年輕的消費者們來說頗為劃算。
" 從我們的體感中,某國產上市公司是打‘價格戰’打得最狠的。" 在某種程度上,楊天們不排斥見到這類現象。因為這樣,下遊廠商 " 才有降本增效的動力 ",而原本在整個動态血糖儀制造成本中占比不低的芯片,自然是最合适的 " 優化 " 對象之一。
2020 年左右,卡準了國產動态血糖儀集中獲批的前夕,楊天的公司成為較早轉型醫療芯片研發的廠商之一。在他看來,動态血糖儀是當前醫療行業内少有的兼具 To B 和 To C 屬性,又有增量市場的賽道。今年,公司的產品開始放量銷售後,動态血糖儀板塊的營收預期達到千萬元以上。
不過,價格戰畢竟不會一直打下去。在成本、品牌、渠道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國内市場上的動态血糖儀定價已趨于穩定。36 氪注意到,今年 " 雙 11" 期間,三諾生物、魚躍醫療、微泰醫療、矽基仿生等品牌的動态血糖儀在電商渠道的售價大多維持在 150 元上下;雅培等海外品牌動态血糖儀產品價格則保持在 250-300 元的區間内,并未再出現去年那樣直接 " 砍一半 " 的情況。
企業間似乎已經逐漸達成了默契:要市場,更要利潤。
當這樣的格局逐漸形成,随之而來的又一個問題是:卷完價格後,動态血糖儀的下一步該往哪裡走?
無創,大勢所趨?
在持續不斷的市場教育下,如今的消費者幾乎已經默認,血糖儀就是一種需要貼在胳膊上的圓形設備。雖然要兩周一換,用起來倒也不是很麻煩。
但從技術迭代的角度,讓創傷更小一點兒,始終都是國内外血糖儀廠商們追求的方向。
今年 10 月底,國家藥監局批準了樂普醫療旗下的一款無創血糖儀。顧名思義,比動态血糖儀再進一步,無創血糖儀連把刺扎進胳膊的過程都省掉了,一般直接通過夾手指的方式實現。
從原理上講,這類產品一般以光為載體,通過提取人體上與血糖濃度相關的信息變化,間接計算血糖濃度;或通過熱學的方法,測量人體内的熱量、葡萄糖相位等信息,進而推導出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得益于測量便捷、蘊含信息豐富,而且能夠實現真正無創等特點,近年來,這些方法逐漸成為研究熱點。
在國内,除樂普醫療外,此前還有博邦芳舟、精策醫療等企業的無創血糖儀獲批;在海外,熱衷于探索這類方法的則是以蘋果、谷歌、三星等為代表的科技公司,產品形态覆蓋眼鏡、手表、戒指等各種生活常見品類。
但整體而言,無論傳統醫療企業還是科技新貴,無論采取的是光學、熱學研發思路,還是嘗試從淚液、汗液等體液中取樣測定血糖值,幾乎每一種技術路徑的無創血糖監測儀,都無法完全回避結果滞後以及準确性不高這兩大問題。
一位接觸過某款已上市無創血糖儀的醫生提到,把血糖儀做到無創一直是行業的追求,但整體 " 沒有把針埋進組織液裡獲取信息可靠 "。" 做研究時,MARD 值一定會控制在 15% 以内,但試驗的條件往往控制得比較嚴格,放在市場上未必能得到這個結果。我很少推薦自己的患者用這類產品,因為不好買,也不太準。"
此前,精策醫療曾經披露過自家無創血糖儀的臨床數據,MARD 值達到 10.69%;本次,樂普醫療在產品獲批公告中也提到,使用前需要先完成指尖采血校準,校準時間間隔不能超過 30 天,且僅作為 " 現有指尖血糖的一種補充,不能替代其他血糖監測方式 "。
在海外,美國 FDA 今年甚至專門發出警告稱,沒有批準過任何具備自行測量血糖值的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產品,使用這些設備測出的血糖指标很可能是不準确的。
" 目前,無創血糖儀的 MARD 值基本都到不了 10% 以下,這就只能當玩具來玩。在涉及準确性的底層技術突破之前,這類產品很難撼動以動态血糖儀為主導的市場格局。" 一位關注血糖監測類產品,但 " 還不準備投無創血糖儀 " 的投資人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