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智能體大爆發還缺什麼?,歡迎閱讀。
最近科技圈流行用 AI 點咖啡。
9 月的外灘大會上,支付寶在旗下 AI 生活管家 " 支小寶 " 上線時,當場用 AI 點了一杯星巴克咖啡;10 月,vivo 推出手機智能體 "PhoneGPT"," 能給用戶買咖啡 " 成了代表用例;在幾天後的榮耀 Magic7 手機發布會上,榮耀 CEO 趙明現場一句話讓 YOYO 點了 2000 杯瑞幸咖啡,附近多家門店爆單。
(圖源:微博)
這一幕,讓人想起了 2007 年 iPhone 面世的名場面:當時喬布斯拿着 iPhone,給星巴克打了一個電話告訴店員要預定 4000 杯咖啡——不過,當時喬布斯只是開了一個玩笑。
(圖源:YouTube)
17 年互聯網滄海桑田,從 iPhone 打電話預訂咖啡,再到 AI 助理一句話點咖啡,正好是時代變遷的注腳:互聯網的主線,已經從移動切換到 AI。
24 年開年,OPPO 拿下春晚黃金時段 30 秒,宣布 Al 戰略。在接下來的一年,AI 也成了硬體發布會上的最大公約數。國外,三星喊出 "AI IN ALL"、蘋果推出 Apple Intelligence;國内,華米 OV 榮五大頭部巨頭,不約而同押注端側智能。在手機外,聯想、海信等硬體巨頭分别沿着 AI PC、AI 電視等等 AI 硬體賽道進發。AI 重新定義硬體的風潮,在 CES、MWC、IFA 三大世界科技展會上同樣十分明晰,AI 眼鏡、AI 耳機等 AI 硬體新物種呈現出爆發之勢。
在終端與 OS 擁抱 AI 大模型的同時,百度、阿裡、騰訊、字節、螞蟻等互聯網巨頭同樣将 AI 視作重頭戲,智譜、月之暗面等 AI 大模型創業公司也推出了各自的 AI 應用,文小言、豆包、支小寶實現了用戶規模上量。
不論硬體 OS 層的 AI 助理,還是互聯網公司推出的 AI 應用,都有一個共同身份:智能體。24 年,AI 成功從 AIGC(AI 創作)類應用拓展到 AI Agent(智能體)領網域。相較于關注創作内容與提供信息的 AIGC 工具來說,智能體可感知環境和理解意圖,拆分任務并完成各項事務,除了 " 點咖啡 ",還可以 " 一句話 " 訂票、訂座、打車 …… 在執行任務時,智能體會不斷學習,更好地服務于人。
23 年底,OpenAI 推出 GPTs 和 GPT 商店,允許用戶無需編碼就可創建自己版本的 GPT,從而構建一個智能體平台和生态,此後親自推動 PC 與互聯網革命的比爾 · 蓋茨在其個人網站撰文指出,"智能體不僅會改變每個人與計算機互動的方式,還将颠覆軟體行業,帶來自我們從鍵入命令到點擊圖示以來最大的計算革命。"
事實上,智能體這一概念正是比爾 · 蓋茨在 1995 年出版的《未來之路》一書中提出," 由于人工智能的進步,它們直到最近才變得實用。" 在比爾 · 蓋茨看來,智能體 " 幾乎可以在任何活動和生活的所有領網域提供幫助 ",比如醫療保健、教育、娛樂購物、工作。
(圖源:比爾 · 蓋茨個人網站)
而用百度 CEO 李彥宏的話說,智能體就是 AI 時代的網站," 将會有幾百萬、甚至更大量的智能體出現,形成龐大生态。" 來自 QuestMobile 的數據顯示,截至 9 月,通義 App 内智能體數量超過 1.6 萬個,訊飛星火智能體數量超過 1.1 萬個,豆包内智能體數量超 9000 個。而據信通院泰爾終端實驗室信息安全部副主任傅山介紹,據國内外主流智能體平台運行情況來看,平均每天有增加 2-8 萬個智能體。
AI 時代,智能體将扮演入口的角色,用戶将通過獨立的智能體,或者 App 内的智能體,獲得内容、商品和服務,這是一個比 App 更加龐大的生态。不過,智能體當前正面臨着一個嚴峻的問題:缺乏協作,這将是一個比移動互聯網時代的 "App 孤島 " 更嚴重的問題。
當前,智能體與智能體之間沒有聯系,每個智能體負責各自任務,這讓智能體的能力受到很大局限,也無法完成復雜任務,比如用戶讓生活助理智能體 " 安排一下去北京出差的行程 ",理想的情況它能在結合用戶偏好情況下,全平台比價訂票、訂酒店,再預約好網約車來接機,甚至查一下北京的天氣給用戶提供着裝建議。由于需要用到 N 個智能體,現在的生活助理無法完成這樣的任務。
智能體難以協作的根本原因在于技術掣肘。在 IIFAA 互聯網可信認證聯盟技術負責人萬小飛看來,當前智能體處在快速發展的早期,行業沒有标準導致智能體協作至少面臨着四重技術挑戰:智能體的可信身份、數據的可信流通、業務的風險識别、以及确保智能體内部的主權神聖不可侵犯。
首先,智能體之間缺乏一套互連标準,難以協作。在《人工智能即将徹底改變你使用計算機的方式,并颠覆軟體行業》一文中,比爾 · 蓋茨也指出," 智能體當前最大技術挑戰之一是不同智能體的互動,技術層面沒有一個标準協定允許智能體相互通信,沒有适合适合智能體的數據結構出現。"
其次,智能體協作時,面臨巨大的隐私安全挑戰。
智能體的互連協作,與用戶隐私保護存在着直接矛盾。在 Apple Intelligence 發布後,馬斯克立即發帖說,倘若蘋果在作業系統層面集成 OpenAI,他将禁止蘋果設備進入自己旗下的公司,因為 " 蘋果完全不清楚把數據交給 OpenAI 後會發生什麼,他們這麼做完全是在出賣用戶。"
點對點的深度合作存在隐私安全挑戰,規模化的智能體要常态化協作,挑戰更大。在意圖流轉的同時,智能體之間要分享一些數據,比如旅行智能體可能要分享用戶的身份信息、消費記錄、習慣偏好,這些很可能是極度敏感的隐私數據。
比爾 · 蓋茨也指出,智能體讓在線隐私和安全問題将變得比現在更加緊迫," 你什麼時候希望它們互相合作,你的智能體應該分享多少信息?誰擁有你與智能體共享的數據,以及如何确保這些數據得到适當使用?"
最後,智能體 " 各行其道 " 卻沒有紅綠燈,存在巨大的安全風險。
人類在讓智能體完成更多任務的同時,必須将更多權限給它,比如 L5 自動駕駛手機能自動點擊 App,做用戶能做的一切事情,如果沒有成熟的管控體系,安全風險十分巨大。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等機構專家近期在美國《科學》雜志發文稱," 人類很難限制強大智能體對其環境施加影響 ",例如,智能體可說服或付錢給不知情的人類參與者,讓他們代表自己執行破壞行動,比如在社交網站上發布有償招募令來引誘一個人參與現實中的敲詐案。
在智能體協作時,如何确保這一過程不被 " 壞人 " 鑽空子?技術層面要确保意圖理解到位、任務執行可控可監督,還要有類似于自動駕駛 " 司機強制接管 " 的兜底;制度層面,需要建立标準規範、協作制度,确保只有可信智能體才能參與協作,且全程安全可控。
如何解決智能體協作中的種種難題?日前,IIFAA 成立 "IIFAA 智能體可信互連工作組 ",為制定跨智能體互動的相關安全技術規範做一些積極的探索。
(IIFAA 智能體可信互連工作組正式成立)
具體來說,IIFAA 智能體可信互連工作組将以制定跨智能體互動的相關标準等方式,解決智能體協作互連的難題。據萬小飛介紹,工作組的目标是确保智能體和智能體之間能有一套相互的協同和通信的機制,第一階段工作主要聚焦在如下 4 個維度:
1、智能體可信身份鑑權。"APP 都有身份鑑權體系,智能體沒有,它的身份到底是屬于 APP 還是設備?要去做一些相關的定義 ";
2、數據的可信流通問題。當智能體孤島打破後,兩個智能體之間,數據的隐私保護職責方到底是誰?數據的所有權到底屬于誰,需要定義,要确保數據在端上有一個可信流通通道和機制;
3、業務的系統風控問題。A 智能體在按照 B 智能體分發的意圖做任務時要 " 聽命于 "B,因此必須要建立跨 APP 防護體系,避免智能體被惡意意圖操控,出現類似自殺、欺詐、黃賭毒等情況。
4、智能體的主權保護問題。" 要在技術維度保證各個智能體内部的主權神聖不可侵犯,一定做到無法被侵入到系統内部調我服務。"
回到前面提到的我要求個人智能體 " 安排一下去北京出差的行程 " 的案例。有了可信互連機制後,我的個人智能體就可以将我的身份信息在脫敏匿名後,分發給旅行智能體去訂票訂酒店,分發給出行智能體去訂車,整個過程只有擁有 " 可信身份鑑權 " 的智能體才能參與協作(類似 App 經過 AppStore 審核成為 " 合法 " 應用一樣),如果我的個人智能體要求旅行智能體借貸款、買會員,對應智能體将拒絕執行,如果出現未成年人坐飛機這樣的情況,旅行智能體還會按照法律法規要求 " 上遊智能體 " 提供相關家長證明資料。
也就是說,IIFAA 智能體可信互連工作組要做的就是建設智能體可信互連行業規範,确保智能體身份可信、服務調用可信、數據流轉可信,在确保智能體可以高效、流暢、深度協作的同時,保護用戶隐私與權益,遵循社會法律法規等治理要求。
智能體產業要健康、繁榮,必須要有互聯協作标準,這件事也必須由第三方來做。
類比互聯網發展來看,IIFAA 智能體可信互連工作組做的事情,跟互聯網發展中的萬維網聯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簡稱 W3C)并無本質不同。
W3C 創建于 1994 年,是 Web 技術領網域具有權威和影響力的國際中立性技術标準機構,一共發布了 400 多項影響深遠的 Web 技術标準及實施指南,如 HTML、XML、CSS 等等。作為互聯網标準化基礎設施,W3C 如今已十分龐大,一共擁有 44 個标準工作組、9 個興趣小組、381 個社區組,以及 3 個業務組。毫不誇張地說,W3C 是互聯網的一塊基石。
(W3C 萬維網聯盟)
IIFAA 智能體可信互連工作組其實也是要構建類似于 HTML 這樣的标準,給不同智能體互相協同和通信構建基礎設施。
一方面,發起 IIFAA 智能體可信互連工作組的 "IIFAA 互聯網可信認證聯盟 " 有豐富的标準化經驗,這一聯盟成立于 2015 年,致力于可信身份認證等工作,擁有 300 多家成員部門,之前做的事情和智能體可信互連工作組有一些互通性。當年 IIFAA 推動指紋認證,人臉認證普及,推動行業建立了共同 follow 的安全協定标準,讓手機上的指紋 / 人臉識别結果可以被銀行 App,12306、個稅、支付寶等等認可。基于可信認證規範的經驗積累,以及與國内外标準組織的聯動機制,IIFAA 可以快速啟動智能體可信互連的相關工作。
另一方面,頭部玩家的共識與支持,可形成頭羊效應。IIFAA 智能體可信互連工作組第一批成員包括中國信通院、榮耀、OPPO、小米、華為、智譜、字節、阿裡、螞蟻、京東、中國移動、高通等二十餘家頭部科技企業和部門,涵蓋核心終端巨頭、科技巨頭、大模型頭部公司、運營商、芯片等產業鏈上下遊玩家。随着頭部玩家擁抱智能體可信互連,後續軟硬體玩家再加入就能 " 搭便車 ",實現智能體可信互連,抓住 AI 的巨大紅利。
在萬小飛看來,不是每個企業或者開發者,都能像巨頭一樣 " 點對點 " 合作來實現智能體協同。" 點對點 " 的合作很難規模化,且是 " 異構 " 的,可能只是在早期發展階段适合大廠,但蘋果不大可能與初創公司合作,因此要讓終端側智能體的協同同構化、規模化,必須要靠可信互連機制," 只要大家符合這個标準,不管你是誰,遵循這個标準,就可以接入互連的體系。"IIFAA 智能體可信互連工作組建立的機制會更開放,更公平,給所有智能體提供快速發展的可能性," 我們希望建立一個比較普适,普惠的基礎設施,能夠讓未來更多的人,更多的智能體快速做這種相關的鏈接 "。
智能體的創新,一定要靠中長尾開發者,不能只靠巨頭,就像移動互聯網有幾百萬開發者、上千萬應用一樣;智能體產業的發展,一定要靠智能體之間的互相協作,只有海量智能體協作才能服務好人類。這樣看,IIFAA 智能體可信互連工作組的所有成員,一起給智能體產業發展搭了一座橋,讓天塹變通途,将有望推動智能體更大的爆發。放眼看去,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們樂見其成。
25 年 1 月 7 日,CES(國際消費電子展) 2025 即将盛大開幕,雷科技報道團蓄勢待發,即将飛赴美國 · 拉斯維加斯現場全程報道,敬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