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有情況!長城汽車15名高管“衝鋒式”入駐微博,吉利副總裁發文:歡迎,歡迎閱讀。
日前,由長城汽車總裁穆峰率領的 15 名高管團隊,在同一天内集體入駐新浪微博平台。算上此前已經開通賬号的李瑞峰、喬心昱和董玉東,長城汽車入駐微博的高管已達到 18 名,職位涵蓋品牌、技術、供應鏈、财務等多個領網域。
同日,# 車企高管衝鋒式入駐微博 # 這一話題登上熱搜。穆峰在微博發文稱希望 " 與大家暢快交流,分享關于行業發展的思考以及長城汽車的發展成果,讓大家從更多方面了解長城汽車,也希望能在這裡與更多朋友溝通交流,傾聽真實的聲音,将真誠接納,以更好的狀态服務大家 ",并呼籲 " 讓造車回歸本質,讓科技實現平權!"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長城汽車穆峰)
在穆峰入駐微博的當天,浙江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在評論區互動稱," 歡迎長城小夥伴入駐微博,我關注大家了,多交流,同進步!"
有觀點認為,長城汽車高管之所以 " 衝鋒式 " 入駐微博,與其想要改變業績承壓現狀有着直接的關系。數據顯示,今年前 5 個月,長城汽車累計銷量同比下滑 0.78%;今年一季度,長城汽車營業總收入同比下滑 13.63%,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 89.34%。
長城汽車官方表示,此次長城汽車高管團隊集體入駐微博平台,是在長城汽車企業品牌與五大品牌全媒體渠道日益完善的基礎上,長城汽車互聯網營銷生态的再一次補強。相較于品牌賬号,企業高管兼具領網域專家、品牌方的雙重身份,能夠更好地成為車企與用戶之間的重要樞紐,搭建起與用戶溝通的全新橋梁。
值得關注的是,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在長城汽車高管 " 批量 " 入駐微博之前,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李想,小鵬汽車董事長、CEO 何小鵬,哪吒汽車聯合創始人、CEO 張勇,奇瑞營銷公司總經理、捷途汽車總經理李學用,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等多名汽車企業高管已入駐微博。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認為,車企高管加速入駐社交平台,是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所做的改變之一。
" 當前互聯網科技化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提升,這種變化在汽車行業尤為明顯,車企入駐社交媒體、參與網絡直播等行為,實際上都是在利用數字化轉型的手段來進行傳播,而科技發展在客觀程度上為企業創造了條件。" 顏景輝表示,從營銷角度來說,過去的傳統廣告手段基本都是 " 漫灌 ",随着社交平台出現,媒介手段的更新,營銷手段從 " 漫灌 " 逐漸向 " 滴灌 " 發展。
在顏景輝看來,長城汽車高管集體入駐微博,實際上是一種品牌影響力的體現,也是一種提升有效線索的手段。消費者與品牌的聯系更加直接和緊密,對品牌建設有好處,對品牌形象、產品及服務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改進和提升。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有觀點稱,車企高管入駐社交平台使得用戶擁有新的渠道與品牌溝通。而這種方式相對于傳統 4S 店傳統的服務模式更為直接和高效。如用戶此前大多通過官方投訴電話與客服溝通,再由客服整理問題反饋給廠商或者經銷商,這種傳統的溝通模式與消費者距離是分離且疏遠的,對市場和消費者的反饋不敏感,缺乏用戶思維。
事實上,在智能電動汽車全面崛起的時代,車企正逐漸從制造型企業轉型為服務型企業。尤其是新造車企業,從直營模式到通過專屬 APP 構建用戶社群等,均旨在為用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傾聽用戶的真實反饋,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這一點也深度影響着傳統造車企業。在此背景下,部分傳統造車企業高管也加速 " 觸網 ",組建自己的網絡營銷陣地,以求擴大用戶觸點。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車企高管入駐微博若只是 " 形式主義 ",追求一時的營銷效應,對于用戶意見缺乏重視和回應,對于品牌營銷反而會產生反效果。同時,對于長城汽車及其高管而言,直接面對消費者,也意味着要承擔一定的壓力和必要的風險,企業尤其是高管本身考慮到品牌形象,需要面臨一定的約束,在利用社交媒體互動時,面對讨論甚至批評依然能夠吸取用戶建議,才能不斷完善產品和服務,實現企業與用戶的雙赢。
羅蘭貝格發布的《車企用戶運營實踐洞察報告》認為,在 " 供需錯配 " 的市場環境下," 用戶運營力 " 成為產品力與渠道力之外,車企有效參與市場競争的 " 第三極 " 驅動力。伴随用戶價值維度向全生命周期延伸,車企需要以傳統車相關業務帶來的品牌流量為基礎,拓展包含用車、車生活與車生态的全維度業務。其中的制勝關鍵,則是用戶對品牌的認可與忠誠,以及由此帶來的用戶價值裂變與衍生。車企亟需以用戶需求為核心,培養 " 品牌與用戶間親密關系 " 的精益化運營能力(即 " 用戶運營力 "),為車企品牌向更廣闊業務維度的拓展,奠定和夯實用戶的流量與信任基礎。
記者 |王岩
編輯|程鵬 裴健如 杜恒峰
校對 |王月龍
封面圖片來源:截圖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