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降價救不了特斯拉?,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BT 财經數據通
剛開完财報電話會的馬斯克,因為一句誇中國車企的回答,在國内外都上了熱搜。
在 1 月 25 日的特斯拉财報電話會議中,CEO 埃隆 · 馬斯克發表了一番引人注目的言論,他高度贊譽了中國汽車制造商的競争力,并預測這些企業将在國際市場上取得顯著成就。
過去的一年裡,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尤為活躍,極氪、小鵬、比亞迪等品牌紛紛在 20 萬至 30 萬元的純電細分市場加大投入,這無疑對特斯拉構成了直接挑戰。馬斯克在會議上坦言:" 如果不存在貿易壁壘,這些中國車企有可能擊敗世界上大多數其他汽車公司。"
面對日益加劇的市場競争和政策環境的不确定性,特斯拉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過去一年裡,特斯拉多次在中國市場降價,本月再次宣布降價。不僅如此,特斯拉還大幅降低了歐洲部分車型的價格。然而,這些降價策略對特斯拉的盈利能力造成了顯著影響。根據公司最近公布的财報,特斯拉的利潤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出現下滑。
這一消息引發了資本市場的擔憂,特斯拉的股價也因此承壓。分析人士指出,雖然特斯拉在市場份額方面仍保持着領先地位,但中國車企的強勁勢頭和特斯拉自身的盈利問題不容忽視。
關鍵,這一次特斯拉交出了一份 " 表面好看 " 的業績報告,引發分析師的強烈關注。
表裡不一的财報
在 1 月 25 日公布的 2023 年第四季度财報中,特斯拉透露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數據。
盡管公司在該季度仍實現盈利,但多個關鍵财務指标均未達到分析師的預期。總營收為 251.67 億美元,同比增長 3%,卻低于市場預期的 258.7 億美元。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長 115% 至 79.28 億美元,然而,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這一數字同比減少了 39%,僅為 24.86 億美元。
财報顯示 2023 年總營收達到 967.73 億美元,同比增加 19%,但相較于前兩年超 50% 的增速,2023 年收入增長明顯放緩。
更值得關注的是,特斯拉的毛利率也在持續下滑。第四季度毛利率為 17.6%,低于分析師預期的 18.1%,并且是過去一年中的最低水平。全年毛利率為 18.2%,為 2019 年後的最低值,較上一年下降了 7.35 個百分點。這一趨勢顯示出特斯拉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方面面臨的挑戰。
特斯拉汽車業務毛利率 18.9%,明顯低于市場預期的 19.7%。由于單車毛利繼續失守,導致特斯拉 Q4 經營利潤只有 21 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接近砍半,經營利潤率也只有 8.2%,再次低于市場預期。
今年 1 月 1 日,特斯拉官宣優惠政策,煥新版 Model 3 最高優惠 1.55 萬元,打響 2024 年價格戰第一槍,随後,包括小鵬、埃安、零跑等車企紛紛跟進,再度掀起汽車市場的降價潮。
這意味着,特斯拉的利潤端還将承受更大的壓力。
特斯拉在财報中坦承,2024 年的銷量增速可能會明顯低于 2023 年。公司在過去一年交付了 180 萬輛汽車,同比增長 38%,創下了新紀錄。然而,這種增長勢頭可能難以持續。特斯拉面臨着來自比亞迪和小鵬汽車等低成本競争對手的日益加大的壓力。
事實上,比亞迪在 2023 年 12 月已經取代特斯拉,成為全球領先的電動汽車制造商。
除了市場需求方面的挑戰外,特斯拉還面臨着成本壓力不斷上升的問題。公司在第四季度宣布為其美國生產工人加薪約 10%,這無疑将進一步增加成本壓力。此外,特斯拉還面臨着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上漲的問題,這對公司的盈利能力構成了進一步威脅。
資本市場對特斯拉的财報反應迅速。年初至今,特斯拉股價已經下滑了 16.36%,明顯跑輸标準普爾 500 指數。投資者對特斯拉的未來前景感到擔憂,尤其是在公司面臨市場競争加劇和成本壓力不斷上升的情況下。
展望未來,特斯拉面臨着諸多不确定性。公司在财報中沒有提供 2024 年的具體交付量展望,而是将重點放在了推出新一代汽車和擴大生產規模上。然而,這并不意味着特斯拉能夠輕松實現其目标。
根據相關預期,特斯拉的每股收益将在整個 2024 年開始下降。就個人而言,分析師預計在第四季度财報發布之後,由于令人失望的 2024 年交付指引和成本預測,特斯拉的每股收益估計将出現新的下調周期。
電動汽車的市場變化
特斯拉面臨一系列挑戰,這可能對其 2024 年的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首先,全球電動汽車市場需求的宏觀疲軟,使得特斯拉的銷量增長遠低于預期,甚至可能打破該公司之前所預期的 50% 復合年增長率,實際銷量增長可能會不足 20%,甚至低于 15%。
同時,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競争壓力也在持續加大。比亞迪等中國本土電動汽車制造商的迅速崛起,以及國際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特斯拉不得不采取降價策略來應對。然而,這種降價策略可能會進一步壓縮特斯拉的利潤空間,加劇其财務壓力。
此外,特斯拉在美國的工資增長也對其利潤構成了挑戰。随着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特斯拉需要找到新的盈利點來保持其競争力。然而,投資者對特斯拉的信心似乎正在下降,此前埃隆 · 馬斯克曾表示需要新的激勵措施來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這無疑增加了市場的不确定性。
赫茲租車公司最近宣布的共享計劃也對特斯拉產生了負面影響。該計劃似乎表明赫茲有意重返内燃機領網域,這無疑給電動汽車市場帶來了更多的競争壓力。福特縮減電動 F-150 車型的生產規模也反映出市場對電動汽車需求的疲軟。特斯拉自己也承認消費者需求低于預期,其交付量比分析師預期的 200 萬輛少了近 20 萬輛,這進一步證明了市場需求的疲軟。
更糟糕的是,曾經特斯拉最核心客戶的赫茲租車,正在計劃從其美國車隊中出售 2 萬輛電動汽車,約占該公司全球電動汽車數量的三分之一。這一舉動可能會進一步打壓特斯拉等電動汽車制造商的市場份額。此外,赫茲首席執行官此前曾指出,電動汽車的維修成本遠高于内燃機汽車,這無疑增加了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顧慮。
在面臨來自中國汽車制造商的競争方面,克萊斯勒母公司 Stellantis 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卡洛斯 · 塔瓦雷斯明确表示,他們将與中國汽車制造商展開正面競争。然而,中國汽車制造商在電動汽車領網域的迅速發展和創新能力,使得全球汽車制造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這将是一場大戰。對于像 Stellantis 這樣在世界各地運營的全球汽車制造商來說,除了與中國汽車制造商正面交鋒,别無他法。"
美國媒體近期紛紛報道,中國汽車制造商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着全球汽車產業的格局。這些制造商不僅以創紀錄的速度推出新車型,還在高效、盈利地生產電動汽車方面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讓包括美國通用和福特在内的全球汽車制造商望塵莫及。
在這一波中國汽車制造商的崛起中,比亞迪無疑成為最耀眼的明星。去年,比亞迪成功超越特斯拉,坐上了全球電動汽車銷售冠軍的寶座,這一成就讓業内人士為之震驚。
比亞迪的成功秘訣似乎在于其破解了低價電動汽車的密碼。以其熱賣車型海鷗為例,這款小型電動汽車的起價僅為 11400 美元。即使考慮到美國對中國制造汽車征收的高達 27.5% 的關稅,其售價也仍能控制在 15000 美元以内,遠低于美國本土的電動汽車價格。
這種低價策略讓美國的汽車產業界感到不安。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底特律分行汽車政策顧問克裡斯汀 · 季切克在最近的汽車洞察力研讨會上直言不諱地表示:" 這是一款讓我害怕的汽車。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電動汽車的價格降低一半,而中國制造商似乎已經做到了。"
比亞迪的盈利能力也讓人印象深刻。據汽車拆解和咨詢公司 Caresoft Global 的首席執行官馬修 · 瓦查帕拉姆皮爾估計,比亞迪每售出一台海鷗車型,就能盈利約 1500 美元。這意味着即使在最不利的情況下,比亞迪也能實現盈虧平衡。
比亞迪的海外市場拓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果。根據市場咨詢公司伯恩斯坦的數據,去年比亞迪的汽車銷量超過 300 萬輛,其中海外市場占比約 10%,較之前翻了一番。
伯恩斯坦分析師尤尼斯 · 李在一份報告中指出:" 比亞迪憑借其無與倫比的成本結構和產品創新能力,以及高度的垂直整合策略,正在中國和海外的電動汽車市場中茁壯成長。"
誰是變數
随着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競争的加劇,特斯拉在增加汽車需求和提升生產能力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盡管市場普遍預測特斯拉 2024 年的交付量将達到 219 萬輛,同比增長約 17%,但巴克萊卻持更為保守的預期,認為其交付量可能僅為 197 萬輛左右,同比增長不足 10%。
華爾街分析師們普遍預計,特斯拉可能會将 2024 年的交付指引設定在 200 萬至 210 萬輛之間,旨在為全年可能出現的多次業績失望預留緩衝。顯然,特斯拉在 2024 年及以後的時間裡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增長動力。
特斯拉目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如何在持續降本的同時守住毛利率;二是在以價換量的策略下,2024 年汽車銷量還能增長多少。這兩個問題直接關乎特斯拉的未來盈利能力和市場競争力。
從產品結構來看,特斯拉的銷量增長主要依賴 Model 3/Y 這兩款核心車型。然而,如今的市場競争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過去一年裡,極氪、小鵬、比亞迪等車企在 20 萬至 30 萬元純電市場集中發力,對特斯拉的產品競争力構成了嚴峻挑戰。馬斯克在财報會議上坦言:" 中國廠商是全球很有競争力的廠商,如果沒有貿易的限制,他們可以摧毀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汽車廠。"
為了應對競争壓力,特斯拉推出了備受矚目的 Cybertruck。然而,這款車型短期内還未能對特斯拉的經營產生影響。馬斯克表示,Cybertruck 至少要等到 2025 年才能成為 " 正現金流貢獻者 ",屆時其產能預計能達到年交付 25 萬輛。盡管馬斯克透露 Cybertruck 目前的限制是產量而非需求,且公司希望在今年滿足現有訂單需求,但市場對這款車型的長期前景仍持謹慎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 Cybertruck 量產關鍵一環的 4680 電池,其產量優先級高于 Cybertruck 的產量。馬斯克表示正在采取更多措施進一步提高電池產量,以确保 Cybertruck 的順利量產。然而,考慮到特斯拉在電池生產方面的過往挑戰和競争對手的不斷湧現,這一目标能否如期實現仍存在不确定性。
近日,特斯拉再次針對中國市場的 Model 3 和 Y 進行了零售價格的下調,這一舉動無疑給投資者們潑了一盆冷水。原本期待價格驅動的利潤率壓力能夠有所緩解的投資者們,如今只能面對更加嚴峻的現實。
在中國市場之外,特斯拉同樣面臨着來自比亞迪、小鵬汽車等低成本競争對手的日益加劇的供應壓力。尤其是比亞迪,在 2023 年 12 月成功取代特斯拉,躍居全球電動汽車制造商的領先地位。特斯拉在第四季度交付了 48.4 萬輛汽車,超過了分析師的預期,但比亞迪卻以創紀錄的 52.6 萬輛純電動汽車交付量,再次證明了其在電動汽車領網域的強大實力。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特斯拉在過去一年裡多次降價并努力緩解供應鏈壓力,但該公司仍未能實現既定目标。全球各地的生產等待列表迅速減少,就是這一現狀的直接體現。
此外,特斯拉第四季度财報預計将符合市場預期,但公司指引卻存在巨大的下行風險。進入 2024 年,市場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包括特斯拉的汽車,正面臨嚴峻挑戰,可能無法達到此前的高期望值。在此背景下,由于工資上漲和低成本競争對手的激烈競争,特斯拉的利潤率壓力正在持續加大。
有分析師認為,特斯拉股票的負面勢頭将在第四季度财報發布後進一步加劇。他們預計該公司股價将加速走向更合理的估值區間,甚至有分析師悲觀地認為該股至少會下跌 20%。
顯然,特斯拉在面臨國内外競争對手的雙重壓力下,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