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汽車MCU“不死鳥”氣質顯現,中國再添一把火,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半導體產業縱橫
汽車芯片中,負責計算處理的主要有 MCU 和 SoC。傳統應用,特别是燃油車,MCU 所占比重很大,SoC 用量很少。随着新能源汽車,以及智能化水平的提高,SoC 用量大幅增加,有超過 MCU 之勢,那麼,車用 MCU 還有未來嗎?本文讨論一下這個話題。
MCU 應用廣泛,你能想到的各種商業、工業、消費類電子設備,絕大多數都會用到 MCU,在所有應用中,汽車對 MCU 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是最高的,同時也是 MCU 最大的應用領網域,2021 年,在整個 MCU 市場中,車用部分占比達到 38%-40%。目前,汽車 MCU 市場規模約為 80 億美元,2022-2025 年 CAGR 為 11%,高于 MCU 行業平均水平。
在單車用量方面,以一輛奧迪豪華型 SUV 為例,共使用了 38 個 MCU,其中,動力系統使用 2 個,底盤和安全系統使用 12 個,ADAS 使用 6 個,信息娛樂系統使用 8 個,車身和其它系統使用了 10 個 MCU。這樣的用量并不算多,有的汽車能用到近百個 MCU。
價格方面,汽車 MCU 的 ASP 顯著高于其它應用,2021 年達到 3.1 美元。自 2020 年以來,因為供不應求,汽車 MCU 價格上漲 16%,2021 年上漲 22%,在所有應用類型 MCU 中漲價幅度最大。Yole 預計,未來汽車 MCU 的價格仍将處于高位。
在所有精度(位數)的 MCU 中,32 位是主流,占比接近 77%,16 位約為 18%,8 位占 5% 左右。32 位的營收占比達 77%,出貨量占比約 40%,因此,32 位 MCU 在汽車市場占比最大,市場規模約為 58 億美元。
汽車 MCU 的當下與未來
以上簡單介紹了汽車 MCU 市場的宏觀情況,下面看一下 MCU 在汽車中的具體應用情況。
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普及之前,汽車的各個功能塊由 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控制,MCU 則是 ECU 的核心,除了 MCU,ECU 還集成了存儲器(ROM、RAM)、輸入 / 輸出接口(I/O)、模數轉換器(ADC),随時監控各種汽車運行數據(刹車、換擋、速度、航向角等),以及汽車運行的各種狀态(加速、打滑、油耗、前車距離等),并根據預先設計的程式邏輯計算各種傳感器送來的信息,處理後把各個參數發送給相關的執行模塊,執行各種預定的控制功能。這種架構一般稱為分布式。
随着智能化、網聯化、電氣化在汽車應用的深入和普及,汽車電子電氣(E/E)架構逐漸從分布走向集中,以減少車輛線束,提高内部信息流轉效率。分布式架構下,汽車各功能模塊相互獨立,僅需 MCU 即可滿足所需算力。當電子電氣架構向集中式演進時,算力也趨向于集中,僅依靠傳統 MCU 已難以滿足計算需求,這加速了車用 SoC 芯片的發展。當前,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芯片以 CPU、GPU 和 NPU 等 AI 加速器組成的 SoC 芯片為主流,并集成在網域控制器中。網域是将傳統 ECU 控制進一步集中,形成幾大功能塊,可概括為整車控制網域(VDC, Vehicle Domain Controller),智能駕駛網域(ADC,ADAS/AD Domain Controller),智能座艙網域(CDC,Cockpit Domain Controller)。未來,在基于網域的集中式架構基礎上,還将向網域融合(中央集成)的帶狀架構方向發展,它進一步簡化了架構,功能更加集中。
網域控制架構下,控制芯片将朝着 MCU+SoC 方向發展,SoC 芯片并不能替代所有 MCU。一方面,不是所有系統都有必要接入 SoC,比如讓轉向燈閃耀的控制方式,如果不用 MCU 方案,全部接入 SoC 會形成一個星形網絡,不僅導線數量會增加,管理難度也會大增。另一方面,需要一些 MCU 作為 SoC 芯片的安全冗餘。
目前,汽車市場仍以燃油車為主,純電動汽車發展勢頭很猛,但市占率要超過燃油車,還需要時間。在這種情況下,MCU 用量依然可觀,特别是智能座艙、高精度地圖、車身電子等應用對 MCU 需求量大增,所需的 MCU 數量和單價都有所提升。大到動力系統、車身控制、電機驅動控制系統、儀表盤、車載影音娛樂系統、高級安全系統、ADAS,小到車窗、雨刮、電動座椅、倒車雷達和車鑰匙等都需要 MCU 進行控制。目前,一輛電動汽車上的 MCU 用量也可達到幾十個,尤其是電門控制系統、自動泊車、先進巡航控制、防撞系統等,對 32 位 MCU 的需求量還會顯著提升。
在分布式 ECU 逐漸向網域集中的過程當中,由 DCU(網域控制器)集成多類 ECU 實現控制功能的集中。
過去幾年,特别是 2014-2018,輔助駕駛發展方興未艾,玩家以 Mobileye、英偉達和傳統 MCU 廠商為主。人們理想中的自動駕駛功能尚處早期(輔助駕駛),也就是 L2 級,只有到了 L4 級,才能真正稱為自動駕駛。目前這個階段,汽車的電子電氣架構仍以分布式為主,用智能前視一體機即可實現智駕需求,對芯片算力需求不高,Mobileye 在該階段占據了大部分 L1-L2 視覺 ADAS 芯片市場,同時,傳統 MCU 廠商,如瑞薩、TI 的芯片搭載在博世的系統方案中,也占據大量市場份額。英偉達以通用 GPU 架構為基礎,于 2016 年推出 Tegra Parker SoC,用于特斯拉 HW 2.0 平台,将基于 GPU 的自動駕駛 SoC 推向市場,但該階段的 SoC 技術迭代速度仍較慢,MCU 依然有發展空間。
從中短期來看,L1/L2 級輔助駕駛智能汽車仍會占較大的市場比重,由于缺乏路徑規劃功能且傳感器數量有限,僅靠傳感器端的 MCU 便足已完成融合、決策任務,分布式架構仍為主流,因此,中低端 ADAS 加速普及将帶動 MCU 用量提升。而在 L2+ 及更高級别智能汽車中,SoC 芯片将逐漸替代 MCU,但部分底盤互動高實時性任務仍需要 MCU 來完成,ADAS 網域控制器仍會搭載至少一個 MCU,以保障系統功能安全。
除了輔助駕駛系統,其它功能網域,如座艙、儀表、動力、車身控制等,對 MCU 的用量需求各有不同。
随着座艙越來越智能化,MCU 用量将減少。智能座艙實現的功能繁多,包括信息娛樂、人機互動等,為了實現這些先進功能,需要更高性能的芯片,使得 MCU 地位呈下降趨勢。以儀表盤和抬頭顯示(HUD)這兩個座艙功能為例,儀表盤的性能提升使 MCU 的主控地位被高算力處理器取代,HUD 功能,特别是 AR-HUD 需要處理的信息量很大,處理器需要系統級芯片 SoC。
在動力網域,傳統燃油車的動力系統主要包括發動機和變速箱,這兩個部件各有一個 MCU,一個發動機主控 MCU 和一個變速器主控 MCU。純電動汽車動力系統包括整車控制模塊,電機控制器模塊,電池管理模塊三個部分,動力網域控制器集中控制上述三個部分,這個系統需要更多的 MCU,估計每輛車會比傳統燃油車多用至少 5 個。
車身控制系統所用的 MCU 數量相對穩定,變化不大,原因在于車身網域技術較為成熟且使用生命周期長,實現這些功能對芯片算力的要求較低,所用的 MCU 價格也較低。
總之,MCU 在傳統功能的控制應用上仍有一席之地,而在座艙和自動駕駛方面的用量會明顯減少。随着汽車電子電氣架構進一步發展,座艙網域和自動駕駛網域也有融合趨勢,直至實現全車中央計算機控制架構,未來可能還有雲端電腦對汽車進行控制。
從上邊這個表格可以看出,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雖然各種汽車芯片,特别是 SoC 的增長率很高,但總體市場規模最大的依然是 MCU。
在可預見的未來之後,随着燃油車占比下降,純電、智能化汽車占比大幅增加,MCU 的總體用量會有所下滑。
目前,特斯拉電動汽車是集中式架構的典型代表。網域架構下,特斯拉将眾多小型 ECU 功能全部集成到區網域控制器中,因此,ECU 數量相比 ID.4/Mach E 等車型少,Model Y、ID.4、Mach E 的 ECU 用量分别為 26、52、51。這比傳統燃油車的 ECU 少了很多,ECU 數量減少導致 MCU 的用量下降。
總體來看,MCU 應用随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發展而變化,用量會經歷一個由少變多,再由多變少的過程。SoC 芯片會集成部分低端 MCU 功能,而且,随着汽車 SoC 算力提升,功能不斷強大,會有越來越多的 MCU 功能被集成進 SoC。随着汽車電子電氣分布式架構向網域控制發展,單車 MCU 用量将從平均 30-40 個,逐步提升至 70-80 個,未來,随着集中式架構普及,算力向整車計算平台集中,汽車 MCU 的用量又将逐步降低至 50-60 個左右。
汽車 MCU 市場格局
對于汽車零部件和整車廠商來說,MCU 的更新迭代速度較慢,使用周期較長,因此傾向于能提供穩定解決方案的供應商,較少更換供應商。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球汽車 MCU 市場長期穩定的格局,瑞薩、恩智浦、英飛凌三足鼎立,意法半導體、德州儀器、安森美、微芯等緊跟其後。
不同廠商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例如,英飛凌擅長底盤、動力網域控制;恩智浦基于 Arm 架構,打造開放 MCU 平台,适合中小客戶,除了 ADAS 攝像頭控制外,在連接、網絡、傳感器控制等方面優勢顯著,應用覆蓋面較廣;瑞薩依靠日本汽車大廠,產品覆蓋高中低端,應用覆蓋車身、底盤、動力、智能座艙等。
ADAS 方面,瑞薩更擅長攝像頭控制,英飛凌擅長中央安全 MCU,恩智浦擅長雷達控制(包括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雷達)。
以上都是 IDM 大廠,汽車 MCU 晶圓代工也占有較大市場份額,台積電約占全球車規級 MCU 晶圓代工出貨量 70% 的份額,全球頭部 MCU 廠商對台積電的依賴性很強。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台積電減少了車規級 MCU 的產能,在市場需求快速攀升的情況下,相關 MCU 供不應求。
中國市場動力倍增
目前,中國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 10%,高度依賴國外企業,汽車芯片進口率高達 95%,用于動力系統、底盤控制和 ADAS 等功能的關鍵芯片均被國外巨頭壟斷。而在需求側,中國汽車市場約占全球份額的 30%,是車規級芯片需求最大的市場。
由于車規級 MCU 認證門檻高、認證周期長,對可靠性、安全性、一致性、壽命等要求很高,中國汽車 MCU 芯片市場長期被國外廠商占據。近些年,國内已有不少廠商在布局車規級 MCU,如芯旺微、傑發科技、芯馳科技、比亞迪半導體、兆易創新等。
近年來,中國大陸廠商從與安全性能相關性較低的中低端車規級 MCU 切入,如雨刷、車窗、遙控器、環境光控制、動态流水燈等車身控制模塊,并開始研發汽車智能化所需的高端 MCU,如智能座艙、ADAS 等。目前,兆易創新、芯海科技、國芯科技、比亞迪半導體等廠商均有通過車規驗證的 MCU 產品,中穎電子車規級 MCU 也已經流片。
保守估計,預計中國 2022-2025 年汽車 MCU 市場規模分别為 32.92,36.02,39.30,42.74 億美元,2022-2025 年全球汽車 MCU 市場規模為 85.59,93.66,102.19,111.12 億美元。
在 25% 和 30% 的滲透率預期下,中國汽車 MCU 市場在 2021-2025 年的 CAGR 分别為 9.24% 和 11.22%,車規級 MCU 市場規模具有較大增長空間。
目前,中國車規級 MCU 行業正處于導入期,在相對成熟的消費級和工業級 MCU 技術基礎上,車規級 MCU 市場大規模需求會刺激國内廠商加大研發投入力度,能夠優先滿足技術要求并獲取客戶訂單的廠商将快速占據市場,國產替代潛力巨大。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