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小米的高潮也太久了吧,歡迎閱讀。
文 | 一口老炮
一直感覺小米要翻車,結果,跌跌撞撞,在争議中成功了,這是必然?還是巧合?
原本不想寫這個稿子 , 因為嫉妒 。
小米汽車發布會沒請我去,也沒給我錢賺,何必做舔狗?
無奈,當一件事物有足夠魅力的時候,就會有流量效應,舔狗自然就忍不住伸舌頭,于是我們見證了小米汽車曠日持久的一場高潮盛宴,舔狗源源不斷趕赴戰場。
我最近一直沒寫東西,染上了諾如病毒,虛弱不堪,剛幹燥了一點,就頂着頭皮,起來蹭吧!再不蹭最後智己汽車給的這波流量,的确就蹭不到了。
最近行業低迷,除此之外,的确沒啥可寫的。
如果我沒記錯,小米汽車這一波持續的高潮,應該創下了中國新能源單車型熱搜次數、持續時長、被研究深度等多個維度的傳播第一,從去年 12 月 28 日搞到現在。
我甚至收到了好幾份長達幾十頁的 PPT 調研,像素級地研究小米花了多少廣告費,都花在哪裡,怎麼花的,寫得清清楚楚,在我的社群裡,有人跟小米的同學們求證過,但是被否認。
那麼,問題來了,小米作為一個後來者,為何可以在第一款車的發布上,就取得如此之大的聲量?這也是,群裡很多網友,希望拿出來讨論的話題。
我先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在競争激烈的紅海市場,預埋各種 " 怼 " 點,讓各路勢力自己上鉤,貢獻話題和流量,但是 " 怼 " 點必須一個一個精心設計,不能暴雷,要有沙盤推演,确保在控制範圍内,然後按照劇本推進。
以下是我個人解剖觀點。
留下了足夠多的争議。
小米的發布會分了兩場,第一場是去年 12 月 28 日,技術發布會,第二場是 3 月 28 日,上市發布會,中間整整隔了三個月;這三個月中,發生了無數的争議,話題都是圍繞着第一場技術發布會的一些争議,這方面的争論持續性發酵,三個月時間,免費幫助小米汽車,在全網做了一次免費產品宣傳,在口水戰之中,人們深入了解了這款車的各項技術參數。
大壓鑄、合金、電機、外形,這四個緯度,形成了第一批争議流量池。
結局是,小米汽車跌跌撞撞,在這場口水戰中,勉強過關,所有的争論,都還在争論中,沒有任何蓋棺定論;但凡當時任何一項技術質疑,被做實了有重大問題,那麼後面這場上市發布會,可能就不會存在了。
這一塊,我覺得理想汽車就必須要反思一下了,其實在 MEGA 首次曝光後,李廠長也預留了足夠的時間,但是 " 棺材 " 這個梗在外形一發布的時候,就有了,我當時還寫了一個微頭條,幸虧沒寫文章,否則我就成了罪魁禍首;我個人認為,理想汽車的輿情監控,應該監控到了這個輿情,但是大概率沒有引起重視,這兩個字對 MEGA 的銷售是致命的。
這與小米汽車被稱為 " 米時捷 " 是完全兩種性質,畢竟保時捷屬于 " 高抬 "。
結論是什麼?如何讓產品上市之前,保持在一個良性的争論輿情中,這是一門學問。
頂流的營銷團隊,就像一個高級的獵人,提前預留好一個個陷阱,等着獵物往裡面鑽,但是又不至于讓獵物死,掙脫後,又會跳向下一個陷阱,一起上演一出好戲,引得觀眾陣陣掌聲。
預留了足夠多的時間。
從技術發布會到上市發布會,兩場發布會預留了三個月的時間,這些時間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觀察對手在做什麼,調整自己的姿勢。
這個時間段裡,比亞迪用價格給全行業上了一課,吉利給小米來了一個下馬威,理想上演了一場滑鐵盧。
技術發布會後,其實留給小米的話題空間并不多了,最大的懸念就是價格;于是,在各個車友群、媒體群、行業群裡,讨論的最多的就是小米的定價,我的社群裡,還玩起了接龍,果然有人猜中了,我還貼了幾百塊紅包;在小米汽車上市發布會前一周,這種猜價格的行為,持續風靡。
因為,人人都希望小米汽車是 17.9 萬元或者 19.9 萬元,但是雷軍老師都否認了這兩個數字,并且很斬釘截鐵,話裡話外似乎不賣個 29.9 萬元,就算客氣,這引發了大量的好奇心,吉利都把價格貼你臉上了,你敢自殺賣 29.9 萬元?
從來沒有任何一款新能源車,引發這麼多人參與猜想價格,為什麼?我想雷軍老師自己心裡最清楚,因為小米就是靠性價比起家的,所有米粉都在期待當年 1999 元的那種 " 爽 "。
最終的定價,一定是在這三個月中,不斷調整的結果,定價定生死。
設計了足夠多的花樣。
上市發布會上,故技重施,再次抛出一些會產生争議的技術梗,給一些願意上套的獵物去鑽,比如車漆,就成功吸引到了紅衣教主的注意力,免費給做了一條視頻,教育哪吒汽車怎麼 " 噴漆 ",比如各種可拆卸的配件,就成功吸引了各種數碼博主的 DIY 好奇心,也吸引了很多沒有拿到投放的媒體無情的嘲笑。
發布會的嘉賓,也很有意思,請來了其他友商的老板來現場助陣,這種玩法,也是車圈頭一回,畢竟蔚小理很少同框,長城、北汽,都各有各的粉絲,無形中,等于吸粉效應,而且這幾個車廠的 PR 也很願意傳播這件事情,據我監控,各家都在各種社群曬自己老板去小米汽車發布會的照片和文案,我當時也有點懵逼,到底是誰嫖誰?流量真飢渴!
最後的大絕招就是,豪華戰報!
這就不用我復述了吧?重新定義了大定!
這一招,充分利用了人性,誰不想炫耀一把大定的感覺?來吧,我滿足你的虛榮心。不明白所以然的,自己去搜索學習,我就懶得復述了。
很多人,都和智己汽車的劉濤老師一樣,在好奇,小米造車,為何三年時間,就取得了如此成功。
我個人認為,這本質上是因為,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像一個數碼產品,華為進來後,也是掀了桌子,直接把理想幹翻,加上之前蘋果也一度要造車,索尼也造車,就連造電視的創維都能造車,特斯拉和蔚來造手機,手機與汽車之間,品牌被融合了。
大部分消費者的心智被教育了,潛在的消費者,不再認為,手機廠商不能造車,造車不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
我曾經問過一個理想車主,為什麼買理想,他的答案很直接,吃方便面,看什麼技術?好吃不就行了?潛台詞就是,功能和定位符合需求就行,大家技術都差不多。
在這個基礎上,小米雖然是造車的弟弟,但是品牌号召力卻是哥哥,畢竟米粉的群體效應擺在那裡,就算是收割一把米粉,第一款車也很難翻車。
很多人可能不能理解,小米第一款車為何要被扣上 " 米時捷 " 的帽子,我個人的解讀是,這樣的外形,犯錯的概率最低,不要因為過度追求創新而出大錯,大概率是首要目标。
另外,我看到各路野生 PPT 曝光的小米汽車營銷金額,都是天文數字,但是打死我也不信。
圈裡稍微熟悉小米一點的人都知道,雷總是出了名的 " 精打細算 ",當年做手機,給阿黎說的是零預算,以至于當時跟小米公關部吃飯,我作為媒體老師,還得倒貼錢;這場發布會,傳統小米公司的媒體朋友們,幾乎都沒有被邀請,去現場的大多都是專業的汽車媒體,已經引發了大量不滿。
如果,這場高潮,是用錢怼出來的,那就太不 " 小米 ",也太不 " 雷軍 " 了。
最後,我要收回一個我之前的傻逼觀點。
我一度跟很多企業說,别開發布會了,看看人家美團、拼多多,從來不開發布會,活得好好的,華為後來也不開發布會了,尤其手機產品,直接上,這次 P70 據說也不開發布會了,但是我現在承認,對于有些企業,發布會依舊是最好的營銷方式,前提是你要有雷軍這樣的傳播高手(劉強東說,不要跟小米比營銷)做老板。
比如智己,像素級的學習,還是翻車了,三個道歉,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也挺好,起碼省了一波廣告費,也許原本不怎麼樣的銷量,會起來一些吧。
但是,我有幾個疑問,智己到底有沒有專業的公關?有謠言聲稱他們是 HR 指揮公關公司幹活;第二,上汽是行業大哥,你這麼玩,是不是有點給大哥丢臉?與母公司地位、文化、價值觀不符;黑紅也是紅,可以用在一些新銳品牌上,因為畢竟沒有辦法,但是智己根紅苗正,沒必要用不上台面的方式出圈吧?
最後,拜托智己能不能給自己的乙方公司賬期縮短一點,媒體老師們都快被拖的餓肚子了。
從蔚小理,到華為,再到如今的小米,傳統車圈,這五年以來,被新勢力的營銷手段,一次又一次的搞休克,到底怎麼辦?外企可以退出去,去别的溫和市場厮殺,但是剩下的國產玩家怎麼辦?這也許,就是長城魏建軍,為何會坐在小米汽車發布會現場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李廠長,當時也坐在台下,也許他更有發言權。
造車這條路很長,一時風光,不是一世風光,在座的各位,誰沒風光過,且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