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新冠“二陽”來襲,重症輕症全靠命?,歡迎閱讀。
出品 | 虎嗅醫療組
作者 | 陳廣晶
編輯 | 陳伊凡
頭圖 | 視覺中國
" 二陽 " 來了,盡管在很多人看來,新冠病毒早就從談之色變的 " 猛虎 " 變成了 "hello kitty",但是它對少部分人來說仍是危險的。
在 5 月 22 日召開的 "2023 大灣區科學論壇生物醫藥與健康分論壇 " 上,共和國勳章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透露,基于傳染病傳播模型 SEIRS 模型預測,今年的第二波疫情高峰将在 6 月底發生。
現階段,新冠疫情抬頭的趨勢已經顯現。" 五一 " 之後," 二陽 "、" 新冠 " 重新成為熱門話題,陸續有人公開曬出 " 陽了 " 的消息,咳嗽、發燒的人又多了起來。
根據北京疾控中心發布的疫情周報,4 月 24 日以來,新冠病毒感染已經超過流感,連續三周排在首位。全市法定報告的 16 種傳染病總病例數超過 18000 例,相比上一周增長了 80% 左右。從全國的統計數據看,4 月 21 日以後也有上升的趨勢。
全國報告人群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數及陽性率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于 31 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
來自中疾控官網
按照鍾南山所說,這一輪的流行毒株主要是 XBB 變異毒株。可以預見大多數人症狀會很輕,不過在社交平台上,專業人士偶爾透露的 " 白肺 " 病例,也不免令人擔憂,這種情況會不會發生在自己或親人身上。
權威期刊 Nature 于 5 月 17 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則進一步增加了這種憂慮,平添了很多 " 宿命 " 色彩。這份研究顯示,至少 49 種基因與新冠重症風險有關聯。這意味着,有些人感染新冠之後,很可能天生就更容易發展成重症。
那麼基因真的能影響人類感染新冠、發展成重症的風險嗎?攜帶容易發展成重症基因的人接下來又該如何 " 渡劫 "?
重症、輕症全靠命?
5 月 17 日 Nature 線上刊發了一份英國愛丁堡大學遺傳學家、重症監護學顧問肯尼斯 · 貝利團隊所做的研究報告,涉及 2000 多名研究者、超過 2.4 萬名新冠重症患者,發現了 49 個基因序列與新冠感染的危重症發生有關,其中 16 個基因序列此前從未被報道。
報告顯示,這些基因的突變與新冠感染者的血栓、呼吸窘迫、敗血症等問題有關。這些都是可威脅新冠感染患者生命安全的症狀。
基于此,研究者還有更重要的發現,也是這項研究的價值所在,那就是,通過對這些大量感染者樣本的生物信息學研究,發現了以往未被報告過的的單核細胞表面蛋白,這些可能是新冠進入細胞的可成藥靶點,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向虎嗅分析。
這些首次被報告的潛在靶點包括:炎症信号 ( JAK1 ) 、單核巨噬細胞活化和内皮滲透性 ( PDE4A ) 、免疫代謝 ( SLC2A5 和 AK5 ) 以及病毒進入和復制所需的宿主因子 ( TMPRSS2 和 RAB2A ) 。
盡管這一結論仍有待進一步驗證,但是,研究者認為,這很可能給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療,以及其他導致呼吸窘迫或敗血症的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思路。
這 49 個基因序列是如何影響新冠病情嚴重程度?
新冠病毒感染對一部分人是致命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數據,新冠大流行期間新冠導致壽命損失總年數達到 3.368 億年,如果按照其早期公布的 2020 年、2021 年總死亡人數 1489 萬人計算,平均每位死者都折損了約 22 年的壽命。
實際上,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晚期最有殺傷力,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出現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的已不再是病毒,而是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 " 過激 " 反應。
簡單來說,就是在受到病原體等 " 外來物 " 刺激之後,人體内會釋放出炎症細胞因子作為 " 先鋒 ",來激活免疫細胞產生抗體進行小範圍抵抗,同時激活更多免疫細胞對入侵者發起大規模攻擊。如果派出去的 " 先鋒 " 失聯了,人體就會釋放出更多的細胞因子,進而導致 " 細胞因子風暴 "。這種風暴往往是災難性的,激增的細胞因子會引來越來越多的免疫細胞,對細胞發起無差别攻擊,就造成了心、肺、肝、腎等器官的衰竭。
上述貝利團隊的研究進一步指出,基因恰是與這種帶來危害的免疫反應、免疫細胞的激活有關。
比如,在前述提到的潛在靶點中,"PDE4A" 的表達可以調節免疫細胞產生多種炎症細胞因子,用藥物抑制 PDE4A 可以治療多種炎症性疾病。
再比如,研究者鎖定的一種蛋白 "ADAMTS13",可能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介導下形成血小板血栓,也可能導致新冠感染危重患者的血液高凝問題。它對應的基因中有一個是潛在的靶點 TKY2(虎嗅注:屬于 JAK,一種細胞内信号激酶)。
該基因發生突變,可以刺激產生多種炎症細胞因子,其中就包括了會引起細胞因子風暴的核心因子。
基于上述原理,理論上,抑制靶點的藥物就有望治病救人。
針對 TKY2 靶點變體 JK1、JK2 研發的藥物巴瑞替尼,在疫情期間就已經得到 WHO 認可成為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推薦用藥,曾在一項大型試驗中得到過将死亡率降低 20% 的數據。
這些研究不止驗證藥物療效,似乎也都在呼應新冠感染中基因主導的 " 宿命感 "。
攜帶重症基因就在劫難逃嗎?
在新冠重症與基因關系研究的背後,臨床醫生對自身感染新冠病毒發展成重症死亡有很深的擔憂與恐懼。
根據 Nature 撰文,貝利團隊研究基因與新冠感染重症的關系,是因為 2003 年暴發的 SARS,其死亡率高達 10% 左右,醫療工作者是最受威脅的群體,這令他們很緊張,也增加了醫療工作者額外的精神負擔。貝利等想通過這項研究給新冠感染和未來可能出現的大流行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而且這也并非唯一的相關研究。2022 年 11 月英國牛津大學研究者在 Nature medicine 上刊發的一篇文章顯示,攜帶 "HLA-B*15:03" 基因的人,更難感染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幾種冠狀病毒,也就是人們所說的 " 天選打工人 ";另有 "HLA-B*46:01" 等基因,使攜帶者更容易感染新冠。
但是問題是,攜帶容易得重症基因的人一定會得重症嗎?基因能保護人不感染新冠嗎?
盡管許多證據指向新冠病毒感染後發展到危重症的患者,其基因突變與病情發展存在某種關聯,但是,客觀上這種直接關系仍需更多研究證實。
"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巴瑞替尼,如果相關性很強,将死亡率降低的幅度就該超過 50% 了。上述研究的樣本數量還不夠大,也不能與真實世界數據對齊;流行病回溯研究還表明,在 2022 年 10 月份之前,有基礎病 + 年過 75 歲 + 未接種疫苗,對死亡率的貢獻是最大的,研究的樣本總量超過了 500 萬或者更多;在中國暴發的疫情也佐證了這樣的研究。" 常榮山向虎嗅解釋道。
常榮山告訴虎嗅,所謂的 " 天選打工人 ",他們攜帶了某種基因,也并不一定免遭感染,也可以是在即使遭遇了平均感染劑量的新冠病毒,也能在很短時間内清除病毒,比如 2 天到 5 天内,而不顯現出任何臨床症狀,簡言之,所謂的 " 無症狀感染者 " 的确存在。
這就是說,沒有表現出新冠症狀的人,并不一定是沒有被感染。在病毒快速變異的幾年裡,在那些沒有采取強制隔離、長時間戴口罩的社會裡幾乎不存在從來沒有被感染過的人,無論基因裡攜帶了哪種獨特的基因型,只是有的人感染了卻沒有被發現而已。
美國一項對兒童的采樣研究中就發現 99% 的兒童體内都有新冠病毒抗體,他們中的半數以上沒有接種過疫苗,被發現感染過的比例也不高。但是,他們中抗體陽性率接近了 100%。
"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可能并不存在’天選之子’。" 常榮山說。
對于确實至今沒有感染過新冠的人,常榮山進一步指出,與其說他們是 " 天選之人 ",不如說是 " 幸運之子 "。因為目前主流的 XBB 變異株的致病力在總體上比一年前有了顯著的下降,如今的 " 首次感染者 " 的症狀主要集中在發熱、嗓子疼,而程度也弱于去年年底的 BA5.2,BF.7 變異株。" 據我了解,在大城市的急診中,新冠病人在 5 月的第二周最多,從第三周開始已經在下降了。"
常榮山指出,從目前這波疫情感染者的情況看,發現的 " 第二次感染者 " 也遠少于 " 首次感染者 "。這也說明上波感染潮給被感染者體帶來的抗體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而仍未感染過的人,可以用更加微小的代價得到這種有力的保護。
同樣的,感染後是否得重症也不是基因能左右的,相關的靶點對重症的幹預力量也很有限。" 靶點太多了。" 常榮山向虎嗅表示,而且免疫力低、有基礎病的人群,感染了以後也是容易發展成重症,風險不可控。
例如,備受推崇的巴瑞替尼,對死亡率的降低也非常有限。2022 年 7 月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 Lancet(《柳葉刀》)上的文獻顯示,這一藥品在一項涉及上萬患者的試驗中,将重症的死亡率降低比例只有 13% 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巴瑞替尼确實可以給重症患者生的機會,但是效果仍然很有限。
更重要的是,無論基因突變是否與新冠感染後發展成重症直接相關,還是基于這一論斷的新療法的誕生,都還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從現階段來說,相比基因,人體免疫系統處于好的狀态,對于防感染、防重症來說,都更加具有決定性意義。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趙宇團隊 2021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過敏性鼻炎可對新冠病毒起到保護作用。有過敏科臨床專家認為,這是因為過敏性鼻炎可減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 2(ACE2)受體的表達,讓新冠病毒無法進入人體細胞,進而形成了保護。
常榮山還從黏膜免疫的角度解釋認為,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腔黏膜免疫長期處于 " 警戒 " 或者活躍狀态,即使暴露在病毒之下,新冠病毒也無法從鼻腔破防,從而保護了全身的其他器官免遭感染,這種保護與患者的基因型沒有關聯。理論上固有免疫中的黏膜免疫系統是呼吸道傳染病的第一道防線,只要該系統處于活躍狀态,其抗感染作用大于基因型的作用。
常榮山指出,之所以有人出現 " 二陽 ",主要與免疫力低,在聚集的人群中,沒有戴口罩,沒有勤洗手等原因有關。" 這也說明,只要人流增加,個人防護不到位,感染者就會增加。"
對于老人、腫瘤患者等免疫力較弱的群體,重視防護、接種疫苗比盲目相信基因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