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研究發現,朋友是自己選擇的家人,竟然是真的!,歡迎閱讀。
點開标題,某些人心裡,是不是已經浮現出自己好姐妹好兄弟的名字?
還沒來得及看内容,就想轉發給 TA 了——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
你可曾想過,茫茫人海,為什麼偏偏是你們成為了好朋友,初次見面就一見如故,仿佛失散多年的親人;
又或者一開始互看不爽 / 毫無印象,但不知怎麼,就越發熟悉,最後竟成了形影不離的「連體嬰」?
相反,有的人卻費了牛勁,但就是融不到一塊兒去;抑或熟得快,掰得也快。
總有人将這玄學般的友誼歸咎為緣分,連《綠皮書》裡都只能總結為一句:
世上有各式各樣的人
恰巧我們成為了朋友
這不是緣分,而是因為我們本就應該是朋友
聽聽,什麼是廢話?
這!就是廢話(bushi
背後原因當然有很多,畢竟交朋友也像談戀愛,是一件復雜的事。
但!有一個潛在的因素,你可能怎麼也沒想到:
這可能是基因的選擇
研究發現
朋友之間的基因相似度
達到了表親的程度
學術期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朋友之間的基因相似度,真的比陌生人更高! [ 1 ]
相似程度,甚至達到了四代以内表親的水平!
圖片來源:文獻 [ 1 ]
這項來自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研究,将 1932 名參與者兩兩配對,分為朋友組和陌生人組,并标記了 40 多萬個鹼基位點變異。
最後發現:好朋友之間明明沒有血緣關系,但基因相似度,卻堪比擁有共同的玄祖父母。
圖片來源:文獻 [ 1 ]
當然了,所有的調查都會有偏差。然而,即便是嚴格排除了各種變量,研究者依然發現:
朋友組的基因相似性,顯然比陌生人組高得多。
都說家人是老天為我們選擇的朋友,而朋友是我們為自己挑選的家人。
難怪本友寶女每次見到閨蜜
都忍不住想大喊一聲——
敢情能成為好朋友的人,真的是異父異母的親姐妹親兄弟啊!
這種基因特殊性,具體表現為——
● 朋友之間,基因組整體上更相似
從進化學角度來看:每個人的基因都是獨一無二的。
但你和你的好朋友之間,卻具有這種相似性,怎麼不算一種命定的巧合。
圖片來源:哈利 · 波特 + 文獻 [ 1 ]
● 朋友之間,某些特定基因型,具有明顯的同質性
什麼意思呢,比如說,你們在嗅覺相關基因上,會有明顯的同質傾向,這讓你們有更多的同好和共鳴。
你們更可能被同一家甜品店的味道吸引,從而在店内相遇、相識。并在對某一款蛋糕發自肺腑的贊美中,迅速達成靈魂共振,識别知音。
● 又或者,明顯的異質性
像免疫系統相關基因,你們的差異表現,可能遠大于和陌生人。
這是一個驚喜的發現,科學家們認為,這種基因協同的健康優勢,可能讓每個部落更加互補,免疫系統更完善,從而抵御更多疾病,這甚至可能一直在悄悄推動着人類物種的生存進化。
「共同進步」「你也是!」
圖片來源:《貓和老鼠》
原來在萬千個平行宇宙裡,我們成為朋友,不僅是機緣巧合,更是刻入 DNA 的地義天經。
基因只是前提
朋友還會吃在一起、胖在一起
連腸道微生物都共享趨近
就像一張隐形的社交名片。
如果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拼圖遊戲,相似的基因,會讓我們不自覺地尋找跟我們骨子裡更契合的人,拼湊在一起。
然而,基因是友誼建立的基礎,卻不等同于友誼本身。
随着認識的年份越來越長,你們也會變得越來越像。
aka 朋友版夫妻相
這種友誼帶來的影響,包括但不限于——
● 好朋友能吃到一起,互相影響着彼此的飲食習慣
兩個朋友逐漸相熟的聚餐歷程,可能是這樣的:
一開始:香菜加蒜?狗都不吃!
後來:求同存異,口味漸漸向彼此靠近
更讓人驚喜的是,朋友的飲食習慣越健康,你也會被帶動得越健康。
一項針對澳大利亞 1785 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那些經常和朋友一起吃健康食物的人,不吃早餐的概率降低了 29%,不吃午飯的概率降低了 41%。 [ 2 ]
如果你現在的飲食習慣堪比垃圾焚化爐本體,一個優秀的朋友,将幫助你的身體進化為「神殿」。
新的一年,請帶我規律三餐
只吃健康清潔的東西,謝謝!!!
圖片來源:@我是華子
當然,現實更可能是……你一筷,我一筷,先胖帶後胖。
● 好朋友會胖在一起,TA 胖,你也胖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過一篇研究,如果一個人在一定時間間隔内變胖,那麼 TA 朋友變胖的概率也将增加 57%。 [ 3 ]
什麼概念呢?就這麼說吧,兄弟姐妹間的這種「肥胖傳染率」也就 40%,伴侶間是 37%。
但朋友!是 57% ,朋友們!!!
這種體重上的越發相似,可不就讓你倆,比一家子還像一家子嘛!
正所謂,别人都關心你飛得高不高
只有朋友關心你吃沒吃飽
是誰自己吃飯很克制,但跟朋友聚餐必須幹完
圖片來源:自己做的
朋友之間的互動越發親密,兩個人的腸道菌群都更接近。
● 親密的朋友,還會共享 10% 的腸道微生物
這是耶魯大學相關研究團隊最近發表在《Nature》頂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經常處于同一環境、互動密切的朋友,菌株共享率會更高。 [ 4 ]
在學術界,這比任何其他社會人口學特征,都更能顯著預測社會關系!
好家夥,「親如一家」這四個字的含金量又提高了!
圖片來源:表情包 + 文獻 [ 5 ]
更别說,大量研究早已發現,朋友之間的神經相似性都更高。 [ 5 ]
這讓兩個「狐朋狗友」的很多行為,語氣、動作、口頭禅都可能表現出驚人的相似。
從談吐舉止上,逐漸走向不是家人、更似家人,心理學上則稱之為一種「鏡像行為」。 [ 6 ]
連蛐蛐别人時,都不用語言交流,一個眼神就能示意,然後發出一串只有彼此才懂的尖銳爆笑,默契如同共腦。
家人式的友誼
利身又利心
沒有離開過朋友的人,可能很難深刻體會「朋友是自己選的家人」這句話的可貴。
畢竟人在年輕的時候,都喜歡力争上遊,向上走、向外面走,從鄉鎮到城市、國内到海外。
然後在一個體面光鮮的工作裡、在永遠比自己的能力高出一截的 KPI 裡、在被領導 PUA 到懷疑自我的深夜裡,在家人又一通「誰像你這麼大還在瞎混」的催婚電話裡:
領教到了成人世界的兇頑,才明白有一個可以随時去打擾的人,是何等稀罕。
圖片來源:評論區截圖
友誼可能有一百種形狀,你的好朋友可能是算命大師那一款,TA 幫親不幫理,怨天怨地怨黃歷,就是不會怨你;
全世界都說你不夠好的時候,TA 也總有辦法提醒你:你已經足夠棒。
也可能像姐妹或親媽一樣,是你的 B 面和補充,總能惹你火大、哭泣、心碎。
但只要當你遇到困難時,TA 一定會陪在你身邊,為你跑前跑後。
做你的靠山、後盾、從天而降的蓋世英雄和離家出走後的第一個目的地。
好朋友就是我們的阿貝貝,是我們的充電寶。
無論是一起擠在溫暖狹小的沙發上,看《請回答 1988》,看《真愛至上》,看「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
還是在蕭索的寒風中喝完酒後,抖着相同頻率、瑟縮着道别,等待一輛回家的出租車。
只要能見面,再被生活逼得一臉班味兒的人,都會鮮亮起來。
只要和朋友待在一起,就能收獲内心的平靜,讓聚會的前後幾天都沾着光,變成好日子。
這種堅固的友誼帶來的情感支持,早已被大量研究證明,不僅利身還利心。
它幫助我們對抗孤獨的危害、減少抑郁風險、老年期更是降低患上慢性疾病風險。 [ 7 ]
如果你們倆搬得足夠近,幸福感也會大大提升。 [ 8 ]
圖片來源:表情包 + 文獻 [ 8 ]
當很多人還在把經濟條件當作通往幸福的不二法門時,科學研究早已提出:
和朋友保持穩定的關系,堪比日常健身,對壽命的影響是鍛煉的 2 倍,對身體的益處堪比戒煙。
與孤獨的人相比,擁有牢固社會關系的人,過早死亡的可能性都會更低。 [ 9 ]
圖片來源:《青春變形記》+ 文獻 [ 9 ]
當然,此條可能對張懷民無效。
因為張懷民可能會因為跟蘇轼住太近、被叫醒太多次,而陷入碎片化睡眠,從而英年早逝(X。
蘇轼啊蘇轼,你看換作别人
誰他爹的大半夜的被騷擾,願意爬起來陪你!
但說到底,朋友,也只是讓我們相互活得更自在的人。
愛情太多變,生命裡的戀人來來去去;親情呢,由于血緣關系,天然就多帶一分沉重。
倒是友情,更接近輕盈的純愛,TA 甚至不圖娶你,只純純愛你。
我們相互打趣,我們心無芥蒂。
就像史鐵生出事後,家人都很忌諱提他的腿
是餘華帶着他去踢球、讓他守門
既沒把他當殘疾人,也沒把他當人
「朋友是自己選擇的家人」這句話真正的含義,或許正是告訴我們:
無論世事多麼雲谲波詭,總有一顆星星,會為你閃耀依舊。
本文審核專家
參考文獻
[ 1 ] Christakis NA, Fowler JH. Friendship and natural sele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4 Jul 22;111 Suppl 3 ( Suppl 3 ) :10796-801.
[ 2 ] Rosenrauch S, Ball K, Lamb KE. Associations between perceived friends' support of healthy eating and meal skipping in adolescence. Public Health Nutr. 2017 Dec;20 ( 18 ) :3266-3274.
[ 3 ] Christakis, N. A., & Fowler, J. H. ( 2007 ) . The Spread of Obesity in a Large Social Network over 32 Year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7 ( 4 ) , 370-379.
[ 4 ] Beghini F, Pullman J, Alexander M, Shridhar SV, Prinster D, Singh A, Matute Ju á rez R, Airoldi EM, Brito IL, Christakis NA. Gut microbiome strain-sharing within isolated village social networks. Nature. 2024 Jan;637 ( 8044 ) :167-175.
[ 5 ] Ma C, Liu Y. Neural Similarity and Synchrony among Friends. Brain Sci. 2024 May 30;14 ( 6 ) :562.
[ 6 ] Stel M, van Baaren RB, Blascovich J, van Dijk E, McCall C, Pollmann MM, van Leeuwen ML, Mastop J, Vonk R. Effects of a priori liking on the elicitation of mimicry. Exp Psychol. 2010;57 ( 6 ) :412-8.
[ 7 ] Harris,R. ( 2015 ) The loneliness epidemic: we ’ remore connected than ever – but are we feeling more alone. Independent
[ 8 ] Fowler JH, Christakis NA. Dynamic spread of happiness in a large social network: longitudinal analysis over 20 year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BMJ. 2008 Dec 4;337:a2338.
[ 9 ] Holt-Lunstad J, Smith TB, Layton JB.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tality risk: a meta-analytic review. PLoS Med. 2010 Jul 27;7 ( 7 ) :e1000316.
策劃制作
策劃:VV | 監制:Feidi
插圖:站酷海洛 | 封面圖來源:網絡
最近微信改版,有讀者說找不到我們的文章
大家記得把丁香醫生設為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