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長安三萬裡》沒講完的故事,說給你聽……,歡迎閱讀。
《長安三萬裡》看完了。
這片子 " 俗手 " 拍不出。
主創用三個小時去勾勒盛唐光景、七八位詩人的人生際遇,有難度,更需要勇氣。
網絡上,影片的好評與非議均來自于此。
好的是,三個小時裡信息量巨大,厚重質感,可充分領略創作者的才情與雄心。
非的是,因為故事鋪展得太開,叙事難免冗餘,很多支線到最後也未能交代清楚。
最後一幕,高适策馬揚鞭,消失在莽莽天際線,惟有一串字幕,草草帶過李白和他的結局。
結局至此,未必結局。
更讓觀眾好奇的是,片中出現的那些主要角色,最後都怎麼樣了。
本期推文,文脈君把沒講完的故事,說給你聽。
" 詩佛 " 的心願
雖然只匆匆露了兩面,王維無疑是《長安三萬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
他白衣如雪、來去如風,琴技之高超、素雅若不食人間煙火。
不知是不是畫師有意為之,人物開臉真如佛像一般,弓眉、慈目、吳帶當風,無愧于 " 詩佛 " 美譽。
影片中," 詩佛 " 不求人,即使在玉真公主的宴會上,他也只是清冷地坐着,清冷地撫琴。
而在生命最後幾年,他竟也說出了自己請求。
761 年春天,他自覺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上朝辦公力不從心,整日思念自己的弟弟妹妹。
于是他給唐肅宗寫了一篇《責躬薦弟表》,言辭真誠,使人動容。
他懇求盡削自己的官職,賜弟一個散職,好讓兄弟團聚。
皇帝應允了,但這個心願卻成了永遠的遺憾。
辋川圖
王維已然油盡燈枯了。
他立下遺囑,把辋川别業捐作佛寺,并寫信辭别親故,甫一停筆便去世了。
此時的弟弟王缙還在打馬飛奔,趕往長安。
王維的 " 長安三萬裡 ",是情深與離别的三萬裡。
王維一生重情,《江蘇文庫 · 史料編 · 紅豆集》就對王維的《相思》做過鞭辟入裡的考證
被嫌棄的 " 反賊 " 的一生
在電影尾聲,李白乘着船," 輕舟已過萬重山 ",顯得潇灑恣意。
這種潇灑恣意,是嘗盡生命苦澀悲歌之後,依然保持着尊嚴的表征。
人們希望他永遠保有這份尊嚴,所以人們喜歡把李白的死亡浪漫化。
大約五代時期開始,就有傳說,李白是喝醉了之後,入水捉月,騎鲸登仙。
至死潇灑恣意,至死仍是少年。
但李白畢竟沒有登仙。
《舊唐書》裡說,李白嗜酒,病死宣州。
《當塗縣志》中,李白晚年貧病,投奔當塗的族叔李陽冰。死前,他請李陽冰給他的詩集寫序," 賦臨終歌而卒 "。
無論哪一種說法,李白的晚景都是凄涼的,在不甘中,過完了被嫌棄的 " 反賊 " 的一生。
不過,故事到這裡并沒有結束。
因為不肯羽化登仙,李白更加真實地活在了當代人的心裡。
放眼今天的李白墓,墓碑前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酒,白的、黃的、紅的、洋的 …… 你能想到的牌子,這裡幾乎都找得到。
人們提酒祭拜,并不僅僅是仰慕詩仙風采。
更多地,人們可以從這位仕途碰壁、婚姻失意、晚年落魄的永生少年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安息于此的李白,就是一個能陪你坐下來,喝上兩杯的摯友,你能很容易從他的話語中找到共情。
他喝得酩酊,說酒話,撒酒瘋,在精疲力竭中睡去,第二天還要振作精神面對生活。他像極了我們每個平凡人的樣子。
李白的 " 長安三萬裡 ",是天上與凡間的三萬裡。
《江蘇文庫 · 精華編 · 藝概箋注》說,李白墓所在的青山,原是南齊詩人謝朓的莊園,俗名謝家山
殺死那個邊塞詩人
《長安三萬裡》裡,王昌齡和孟浩然的戲份沒什麼交集。
前者在酒樓上和高适對飲,客客氣氣,後者在客船上拉開橫幅,為李白指點方向。
其實歷史上他們二人交情甚笃。
這一年,王昌齡在貶谪途中路過襄陽,見到了孟浩然。他鄉遇故知,他們約了頓海鮮。
孟浩然背上生疽病,本來是吃不得海鮮的,不過見到好友也顧不上這許多。
最終舊疾復發,不幸逝世。《新唐書》說:" 開元末,病疽背卒。"
孟浩然之死雖令人惋惜,但好歹走得安寧,與之相比,王昌齡的結局則慘烈得多。
安史之亂爆發,王昌齡回鄉避亂,沒想到一個叫闾丘曉的刺史反手就将他殺害了。一代七絕聖手,死于非命。
為什麼?
不為什麼,就是單純的 " 不爽 "。
史籍上說的是 " 所忌而殺 ",究竟是忌恨、忌憚,還是忌嫉,恐怕只有當事人知道。
王昌齡的故事還有一個小後續。
河南節度使張鎬上任後,抓了延誤軍機的闾丘曉,軍法處置。
此時闾丘曉慫了,跟張鎬求情,說自己上有老下有小。" 有親,乞貸餘命。"
張鎬說道,難道王昌齡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嗎?" 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闾丘曉被杖殺,至此,終于是出了一口惡氣。
此去 " 長安三萬裡 ",王昌齡與孟浩然,便是安定與離亂的三萬裡。
《江蘇文庫 · 書目編 · 江蘇藝文志(南京卷)》中記載,王昌齡籍貫舊有太原、京兆、江寧三說,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 " 詩家夫子王江寧 " 之譽
埋藏理想的地方
從來沒想過,杜甫能與 " 可愛 " 兩個字挂上勾。
但影片裡的杜甫,确實是可愛的:豁牙巴、小呆毛,講話老滋老味,舉止中又透着頑皮和機靈。
就算是到了青年時期,留了一撇小胡子,依然稚真不改。
影片借高适之口說出,杜甫在戰亂中流離,去向不明 ……
杜甫的結局究竟是什麼樣的?
與李白 " 浪漫化 " 的死法不同,人們喜歡給杜甫之死加上 " 悲慘化 " 的濾鏡。
人們說,流離耒陽的杜甫,遇到洪水,寸步難行,一餓就是五天。
耒陽縣令送來酒肉,讓杜甫全家飽餐一頓。從此就有一種說法,杜甫是 " 饫死 " 的。
根據史料記載,洪水退後,縣令沒找到杜甫屍首,于是在城北築造了一座空墳。
但很可能,杜甫并沒有去世。
他有一首名為《回棹》的長詩,其中寫道,大水退了之後他沒有繼續南下,而是調轉船頭。
向着長沙,向着武漢,甚至于向着洛陽,向着長安 …… 那裡埋藏着他曾經的理想。
然而," 千秋萬歲名 ",不過都是 " 寂寞身後事 ":
761 年,王維走了,762 年,李白也走了,763 年,房琯走了,765 年,高适和嚴武也走了。
逆水行舟,那些盛唐氣象逐漸消失在茫茫然的煙波浩渺中 ……" 書信中原闊,幹戈北鬥深 ",在絕筆中他依然胸懷天下,心系蒼生。
杜甫的 " 三萬裡 ",是理想與現實的三萬裡。
杜甫為很多朋友都寫過悼念詩,《江蘇文庫 · 書目編 · 江蘇藝文志(揚州卷)》記載,李邕負謗而死,杜甫作《八哀詩》悼之
那個最笨的人,走得最遠
《長安三萬裡》從高适的故事開始,最後也以高适的故事收尾。
片中,高适說自己是個 " 笨拙 " 的人。
他的才情不如李白,名氣不如王維,通篇就是個平平無奇的老實人。
他不會巴結,在玉真公主的宴會舞槍弄劍。
他不懂自保,自願帶着馬隊上陣衝鋒。
他甚至不會社交,人家都喝酒應酬,就他一臉嚴肅,手足無措。
碰了壁,他就回到老家,耕田讀書。這是他心靈安栖之地。
可恰恰是這個最笨的人,走得最遠。
年近花甲,金戈鐵馬,昔日的遊俠成為了優秀的将領,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劍南西川節度使。
在十年顯官期間,他平定内亂,外抗吐蕃," 夙夜陳力,起處不遑 ",直到臨終前一年,才退到二線。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公元 765 年 2 月 17 日,高适病逝于長安,唐代宗贈他禮部尚書銜,谥字曰 " 忠 "。
人們說," 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适而已 "。
如果看過《妖貓傳》會記得一句台詞。楊貴妃望着李白,喃喃道:李白,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因李白的浪漫,撐起了盛唐的面子。
而戎馬倥偬,以至于無暇寫詩的高适,恰是盛唐的裡子。
長安繁華,正是由遠在數千裡外邊關的 " 高适 " 們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
"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 是長安,"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 也是長安。
盛唐雖美,但美卻不是盛唐的全部。
讀懂了高适的 " 長安三萬裡 ",也就讀懂了盛唐。
文 | 現代快報 + 記者 王子揚
圖 | 《長安三萬裡》官方劇照、預告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