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各大App用戶年度總結齊上陣,個性之餘是否有隐私洩露風險?,歡迎閱讀。
" 循環播放次數最多的歌 "" 最偏愛的美食 "" 熬得最長的夜是哪一天 "" 常用什麼表情當嘴替 "…… 年終歲末,各大 App 的用戶年度報告如約而至,這些用戶年度報告全方位覆蓋日常生活。同時,大數據貼的标籤靠譜嗎?自己都沒記得的事兒手機 App 全知道,還分析得頭頭是道,這其中是否存在個人隐私風險?
各大 App 的個人年度報告内容并不復雜,包括用戶訪問 App 的頻率、常搜内容、使用習慣等。平台借助大數據和算法,把用戶的興趣愛好、習慣偏好等内容進行數據化呈現,幫助用戶直觀地看到自己過去一年的軌迹。
同時,平台也鼓勵用戶将這份報告分享出去,為了讓用戶主動分享年度報告,不少 App 都在呈現形式上下足了功夫。
有外賣平台借助 AI 生成技術,把用戶年度數據融到短劇之中,讓用戶以第一人稱視角過足了瘾。有 App 以頒獎的形式呈現用戶年度報告,比如有社交平台給經常熬夜使用的用戶頒發 " 這夜蠻值得熬獎 ",給興趣多元的用戶頒發 " 偷偷進步獎 "。
在一些用戶看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數據比他人更了解自己的心思。
南京市民 劉女士:平時我聽得最多的歌它都有記錄數據,我覺得還是蠻準的。我覺得像這樣的記錄的話,能夠在年底的時候回顧一下,也能夠特别是有一些比如它會記錄你深夜的時候聽過的最多的歌,或者說你的年度關鍵詞,就會有一些感觸。
"App 年度報告已成為年度營銷盛事 "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 ( 2024 ) 》顯示,2023 年,中國人均手機上網的單日時長為 7 小時 15 分鍾。在線上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各平台記錄的客觀數據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種映照。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沈括認為,此類年度報告能引發用戶情感共鳴,傳播效果較好,已經成為一場年度營銷盛事。
吳沈括:App 的這種年度報告一方面可以讓用戶對這一年當中所發生的事件有一個回顧和梳理,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個提高個性化體驗的一種方式,并且通過可視化呈現的這種手段,能夠用讓用戶便捷地了解和掌握自身在這一年當中所發生的各類行為。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這種方式也是各大平台增強用戶的黏性,包括持續地提高用戶參與感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一種營銷的方式。
個性化數據具有較強隐私性
但與此同時,質疑聲音也漸漸出現。某音樂播放平台近日推出了 2024 年度聽歌報告。随後在社交媒體上有網友稱 " 年度聽歌報告數據不準确 ",相關話題衝上熱搜。對此,該平台回復稱,随機播放的歌曲也會計入在内,若賬号有出借他人使用,也會導致聽歌數據存在差别。目前聽歌報告已生成,不支持更改重新生成。
濟南市民 邱女士:一些音樂軟體或者是視頻軟體,總結的不是特别準确,可能只是根據我的播放列表來推算出來我更喜歡哪一種類型,但是其實那種類型并不是我特别喜歡的,有的時候無意中點開的一些音樂,然後它就會根據你這些播放習慣,給你進行推算。
不少人認為," 沒有人比數據更懂自己 ",但在邱女士看來,她的日常偏好也非常容易受到平台算法推薦的幹擾。
邱女士:我覺得大數據它現在還是會給我們造成了一定信息的繭房。比如說我平時可能會稍微地會多看哪一些的,它會根據我們的習慣進行推送,但是久而久之就會讓我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世界。
這些數據極具個性化,同時也帶有很強的隐私性。邱女士說,她在各大平台生成過多份報告,但她從不将報告分享到社交平台。
" 不鼓勵陷于數據計算當中 "
吳沈括認為,再精準的數據也無法完全描繪出完全真實的自我,用戶如果過于依賴這些報告,有可能會掉進大數據編織起的信息繭房當中。
吳沈括:這些大數據的應用過程當中,其實存在一些技術層面的局限性,比如在大數據的匯聚處理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數據噪聲和數據錯誤,它反映了我們部分生活的客觀現實,但不一定是全部。我個人不鼓勵陷于數據計算當中,因為我們人之所以為人,他本身是有很多的一些情感的因素,是非标準化的因素,所以依據過往的歷史數據輸出的運算的結果,不足以或者也不應該成為我們決策的全部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