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豐田用比亞迪三電系統,奧迪與上汽合作,合資品牌用自主技術究竟為何?,歡迎閱讀。
買車用車就找 SUV 大咖
曾幾何時,一眾自主品牌在宣傳推廣的時候,都以使用三菱發動機為賣點。對于彼時技術不夠成熟的自主品牌來說,物美價廉且質量可靠,還願意出售的三菱發動機,推動了自主品牌的蓬勃發展。現在大部分獨立車企都具備自主研發發動機的能力,曾經依托國外技術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進入了新能源汽車時代之後,自主品牌開始實現了彎道超車,無論是設計水平還是三電技術,以及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控制能力,還是實際的市場銷量,都自主品牌能夠牢牢掌握了新能源汽車話語權的底氣。甚至合資品牌推出的新能源汽車,被戲稱為 " 雜牌 "。現如今,合資品牌也陸續開始采用國内三電技術,結合自己的品牌特色和造車理念來推行新車,這種反轉帶來的反差,在這兩年的感受尤為深刻。
合資品牌紛紛與自主合作
近日,海外媒體拍攝了到全新一代奔馳 GLA 測試照片,新車可能将搭載與吉利共同研發的混動系統,預計全新奔馳 GLA 将于 2024 年首發亮相。考慮到吉利與奔馳之間的關系,全新一代奔馳 GLA 使用與吉利汽車合作研發的混動系統并非不可能,畢竟目前吉利雷神最新的雷神 3 擋變頻電驅 DHT Pro 已經在銀河 L7 上已經運用,動力性、燃油經濟性、安全性都可圈可點。
除了奔馳之外,奧迪與上汽就電動化平台合作的消息,也是引起了廣泛關注。在不久前舉行的上汽技術分享會上,上汽集團向外界确認将和奧迪進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奧迪方面希望能夠獲得三電系統、下車體、智駕系統等相關技術,但外觀、内飾等造型設計仍由奧迪自主把控,以此在較短時間内,補齊在電動化、智能化上的短板。同時中國本土研發成本以及供應鏈的優勢,能夠幫助奧迪做出具備成本競争力的電動車。
這些新能源汽車的合作已經是路上,實際上自主與合資合作落地的產品卻屢見不鮮。例如在 4 月份上市的一汽豐田 bZ3,搭載來自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和前置單電機。與豐田 bZ4X 相比,豐田 bZ3 在動力性能和續航裡程上都有不小的優勢,可見來自比亞迪的支持的确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消費者對于產品的争議也比豐田 bZ4X 少了很多。
再往前,去年 3 月,廣汽三菱的首款純電 SUV 產品阿圖柯上市。盡管廣汽三菱對于新車的賣力宣傳,卻掩蓋不了一個事實,阿圖柯本質上是一款套着廣汽埃安 V 殼子的新能源車,二者在在軸距、前後輪距等多項參數上均保持一致。有點令人唏噓的是,靠着自主研發的廣汽埃安,2023 年上半年累計銷量超過 20 萬台,曾經提供給自主品牌發動機的三菱卻陷入經營困境,已于 6 月正式進入臨時停產階段。
與自主品牌尋求合作不光僅限于國内,自主品牌如今已經開始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前段時間,為了促進沙特國内電動汽車制造業發展,沙特投資部與高合汽車母公司華人運通籤署合作項目,計劃投資 56 億美元建立合資公司,将從事汽車研發、制造和銷售。雖然高合在眾多消費者心目中似乎名不見經傳,但是其新能源整車的研發與生產、人工智能、自動駕駛、雲計算等諸多領網域的技術具備較高價值,并且高端化的定位與沙特非富即貴的環境相契合。
可以預見的是,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網域的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吸引了世界各地車企的關注,這種合作将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頻繁,自主品牌掌握了新能源汽車時代的話語權。
尋求與自主合作背後的原因
1. 新能源汽車轉型削弱合資地位。透過 2023 年上半年的銷售數據,我們便能發現目前汽車市場發展的端倪,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374.7 萬輛,同比增長 44.1%;自主品牌憑借着新能源汽車的強勢表現,批發銷量累計份額突破 50%,進一步搶占了合資品牌的市場,包括日系、德系、美系等合資品牌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而豪華品牌中包括奧迪、雷克薩斯、林肯同樣表現不佳。
雖然市場地位沒有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危機已悄然到來。伴随着新能源汽車的轉型,合資品牌不僅面臨銷量下滑的尴尬,更會面臨價格崩盤、品牌影響力的下降等基本盤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轉型,為消費者貢獻強有力的產品,那麼幾十年構建的市場或将付之東流,所以尋求與自主品牌的合作就成為了一種迫在眉睫的無奈之舉。
2. 合資品牌轉型困難,合作是尋求突破的一種快捷方式。越是一艘大的船只,減速和掉頭往往愈發困難,因為牽一發動全身,固有利益群體是個絆腳石。索尼前 CEO 出井伸之在出版的新書《人生的經營》中,尖銳地指出日本企業落後中國企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企業自己造成的,依賴官僚已經成為整個日本揮之不去的夢魇。很多日本大企業實行的終身雇傭制,也使得更具創新意識的年輕職員難以被提拔到重要崗位上,間接導致了日本企業的思維固化。這些阻礙不單單在日企,其實很多國外大型企業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對于市場的反應不夠及時," 延續性創新 " 的道路如今已經走不通了。
3. 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技術處于領先地位。在新能源市場,自主品牌不僅在中、低端市場大殺四方,在高端市場也威脅到了傳統豪華車企,同時也積累了很多核心的技術為自家產品賦能,其中像三電技術、生產架構、高階智能輔助駕駛、智能座艙,以及沙發彩色電視機大冰箱都遙遙領先,同時大規模生產對于成本的控制也是相得益彰,而供應鏈的完善又能縮短研發生產周期,各種優勢均十分明顯。
大咖總結
當前,我們正處在新能源逐漸替代傳統燃油車的百年難遇之大變革下,對于自主品牌而言,合資品牌尋求合作是對于新能源汽車的一種認可,但是他們的底蘊也擺在那裡,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仍然要精益求精,否則哪天被後來居上又會錯失先發優勢。
水激石則鳴
人激志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