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初創企業“賣身”成風,AI泡沫來了?,歡迎閱讀。
文 | 大咖科技 TechChic,作者 | 宋辰,編輯 | 李薇
知名企業收購人工智能(AI)初創公司的腳步越來越快了。
今年二季度,全球 AI 公司獲得的資金環比增長了一倍多,達到 240 億美元,占當季初創企業融資總額的 30%,是近年來 AI 融資額度最高的一個季度。
初創公司及投資機構生态的企業服務數據庫公司 Crunchbase 的數據顯示,二季度共有 65 家與 AI 相關的初創公司被收購,比去年同期增長 55%,較上一季度的 55 筆交易增長了 15%。
今年最大的 AI 領網域的交易也出現在二季度,Nvidia 以 7 億美元收 Run:AI。有意思的是,Crunchbase 的數據顯示,初創公司的融資下滑已經持續了八到九個季度,但 AI 領網域公司的融資額卻在逐季增加。
AI 公司無疑是 " 資金流動裡最靓的仔 "。
這些收購不僅體現了企業對技術的渴求,更是對市場未來發展的戰略布局。
市值巨頭也是收購大戶
在全球範圍内,市值 3 萬億美元俱樂部成員蘋果、英偉達和微軟,對 AI 初創公司的收購,無論在數量、金額還是速度方面,都是遙遙領先。
2022 年,微軟以創紀錄的 190 億美元收購了 Nuance Communications,至今,這仍是科技公司在 AI 交易中的最高價格。
Nuance 的 AI 工具被用于微軟的醫療保健雲產品,它可以識别和轉錄醫生就診、通話和語音郵件中的語音。通過這次收購,微軟顯著增強了其在醫療 AI 市場的影響力,并進一步整合了其 Azure 雲服務與醫療行業的應用。
雖然微軟在單筆交易中花費最多,但從收購公司的數量來看,蘋果才是 AI 領網域的最大買家。截至目前,蘋果已經收購了超過 30 家 AI 初創公司。
而 3 萬億俱樂部 " 新晉選手 " 英偉達,今年在對 AI 初創公司的收購方面可謂是 " 日新月異 "。
今年 4 月,英偉達以 7 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以色列數據中心管理軟體企業 Run:ai 後;又在 5 月以 3 億美元價格買下以色列端到端深度學習平台開發商 Deci;緊接着 6 月買下數據中心故障自動化處理技術公司 Shoreline;7 月買下 AI 開發工具創企 Brev.dev。英偉達自 2019 年 69 億美元收購 Mellanox 以來,已經累計收購了 13 家 AI 企業。
收購?不,這不是 " 收購 "
大公司正努力在人工智能競賽中取得領先地位。但不同于矽谷大廠的 " 買買買 ",國内大廠的策略是 " 投投投 ",更寄希望于通過對外投資實現戰略目标。
今年 2 月,小紅書、阿裡巴巴與紅杉中國,以及老股東一起跟投了 KIMI 智能助手的開發公司月之暗面 A+ 輪融資,超 10 億美元的這筆融資是自 ChatGPT 出現以來,中國大模型初創公司拿到的最大單輪融資。此後,關于騰訊 5 月參與月之暗面 B 輪融資、時隔 3 個月又 3 億美元參與其融資的傳聞也甚嚣塵上。
此外,騰訊和阿裡巴巴還共同參與了百川智能 7 億美元的融資,還同時出現在了智譜 AI、MiniMax 的股東名單中。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可并不常見。
無論收購還是投資有前景的初創公司,巨頭們能夠迅速整合新技術和新產品,增強自身的競争優勢。
除了技術和產品之外,"AI 搶人大戰 " 也登場了。
8 月初,谷歌與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初創公司 Character.ai 宣布 " 非獨家許可協定 "。根據協定,Character.AI 将向谷歌提供大模型技術授權,同時,Character.AI 的聯合創始人 Noam Shazeer 和 Daniel De Freitas 将重返谷歌,他們此前均為谷歌雇員。這筆交易谷歌共計支付 25 億美元。
無獨有偶,今年 3 月,微軟支付了 6.5 億美元的許可協定,獲得了人工智能初創公司 Inflection 以及聯合創始人和數十名員工;6 月,亞馬遜聘請了人工智能初創公司 Adept 的幾位聯合創始人及其員工,付出了高達 3.3 億美元的支出。
這種 " 收購 CEO" 的方式被認為是一種變相收購,甚至有一種推測是創始團隊加入大公司後再離開,矽谷大廠通過這種方式規避反壟斷。不過,即使這麼做,矽谷大廠依然受到了監管,微軟和亞馬遜就已經收到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反壟斷調查。
又一輪 " 洗牌 " 在即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收購一直就是美國創投市場的主流,甚至美國初創企業有 80% 以上都是收并購退出,只是如今 AI 項目的買家越來越多。
在中國,曾經熟悉的初創公司長大後賣給 BAT 的故事,只不過換了版本," 不站隊 " 成了中國頭部 AI 創業公司的另一種選擇。
創建大型語言模型和其他人工智能相關平台的費用不斷增加,資源和基礎設施成本太高,但又無法產生有意義的收入,尤其是在與大科技公司的無底洞般競争時更是如此," 打不過就加入 " 可能是 AI 初創公司最好的選擇。
随着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被收購,人工智能市場的集中度将逐步提高。雖然大公司能夠提供更穩定的資金和支持,但初創公司的靈活性和創新能力也可能受到影響。
此外,大型企業在收購初創公司時,數據隐私、算法透明度等問題仍然存在,如何在技術發展與倫理監管之間找到平衡,将是未來市場面臨的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