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赢在頂層設計——企業頂層設計的目的和任務,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華夏基石管理評論 ,作者彭劍鋒
作者 | 彭劍鋒 產業領袖塾首席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董事長,《華為基本法》起草專家組組長
來源 | 華夏基石管理評論,管理智慧
咨詢合作 | 13699120588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從系統思考與團隊共識開始, 構建企業逆周期發展的管理基本功
文約 4000 字 | 預計閱讀 11 分鍾
中國企業發展到今天 , 要應對高度復雜的不确定環境,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是要回歸到價值觀,回歸到底層邏輯,回歸到企業生存發展的基本經營命題,回歸到企業成長的底盤——科學管理,來思考企業的持續成長問題。華夏基石這麼多年,從起草《華為基本法》開始,一直都在堅守這些、提倡這些。
第一就是回歸價值觀,回歸企業生存發展的底層邏輯。我們一直主張做企業就是要做 " 好人 "、好產品,要回歸到戰略、組織、人這些基本命題上,回歸到企業的基本功,就是科學管理,這些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底盤,内在的核心能力就是科學管理力。
這些底層邏輯是華夏基石這一二十年都沒有變過的,這也是我們現在能獲得企業認可的很重要的原因。雖然環境巨變,但我們一直堅持幫企業去思考和建設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命題,以不變應萬變。這麼多年我們堅持幫企業去做頂層設計與系統思考,就是解決企業的管理架構的底層邏輯。
但為什麼這幾年頂層設計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因為當我們置身于百年未遇的大變局的拐點時刻,很多東西就看不懂、看不清、看不明,那就需要停下來,緩一緩 , 需要回歸到我們經常所倡導的基本命題、基本功上來,否則的話就會翻車或栽跟頭。
具體來講,我認為這幾年中國企業面臨着 " 三難 ":過去難走出,現實難存活,未來難預期。
過去難走出
改革開放 40 多年,現在回頭去看,中國企業的成功在某種意義上還是機會主義的成功,是企業家精神的成功,野蠻生長大于文明生長,這種成功模式走到今天為什麼會碰到很大的困難?是因為環境變了、客戶變了,企業賺錢的模式也變了;過去中國企業順風順水順應了發展大勢,大家習慣于賺快錢,賺容易的錢,用 " 短平快 " 的方式實現了企業的急速成長和規模擴張,但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沒那麼多機會了,企業要再用野蠻生長的方式,社會不允許。
所以過去那種賺錢模式走到今天已經走不通了,但是經驗很難走出來,過去成功的陷阱難跳出來。人要革自己的命,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是很難的。
華夏基石這些年所堅持的理念:從機會主義向長期主義,從規模成長到價值成長,從野蠻成長到文明成長,從企業家個人的成功到組織能力的成功。實際上在寫《華為基本法》的時候就提出來了。包括我最近強調比較多的長期價值主義,創新向善,以及我們主張的企業家與高管團隊要進行思維的革命、認知的革命,以及戰略生态化、組織平台化、人才合夥化的轉型變革新思維;還有我們在企業裡強調的要從賺機會主義的錢、賺容易的錢、賺來得快的錢轉向賺正确的錢、賺難的錢、賺需要時間積累和能力沉澱的錢。這一系列的價值主張是來源于對大勢的洞見,以及對企業生存發展的底層邏輯的把握。
當環境發生巨變,當上一代企業家還陷在過去成功陷阱中難以走出來時,又要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企業的交接班問題。
不僅僅是企業交給誰的問題,還有兩代人之間的價值理念衝突。現在的難點是新一代對老一代的成功模式不認同,但新一代又還需要時間和磨煉以找到新的道路。這個轉折和過渡,對很多企業來說是一場巨大且艱難的考驗。
我在給二代班講課時發現,兩代人之間的矛盾還是比較突出的。年青一代講,老一代人老是講故事,讓按照他們的路徑和經驗走,但年青一代幾乎都是留學回來的,他們有全球視野,有互聯網的新思維,他們感到老一代的經驗現在不管用了,可是他們又找不到新的成功模式,因為他們自己還沒有機會建功立業。
所以現在中國民營企業普遍面臨着繼承與創新之間的矛盾,上一代希望二代繼承,但是二代不認可、不願意繼承,又不知道創新怎麼做。所以現在價值觀的衝突,企業生存發展底層邏輯的衝突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凸顯。我們到企業裡去調研,只要是涉及二代交接班的企業,現在全是價值觀的衝突,全是企業生存發展底層邏輯的衝突。
第一代企業家如何自我批判、自我突破,走出過去的成功陷阱?第二代如何快速适應新時代新環境,找到新的商業模式,找到新的成功之道?這個問題現在很突出,使得兩代人都在迷惑、糾結中采取了較保守的策略,就是維持現狀。
現實難存活
過去難走出,現實難存活。面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復,面臨着中美之間的戰略競争,面臨着宏觀經濟下行,面臨着企業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與困難,企業如何活下去?
我一直講關鍵在于做好自己,練好内功,但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然,我們也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方法,比如運營好現金流,比如回歸管理。
我個人認為,管理的核心還是運營效率,還是回歸到成本、質量、交付期這三個最核心的指标上來。現在能不能活下來,取決于成本能不能降下來,取決于產品質量能不能保證,能不能準時交付。我們也看到很多在 " 降本增效、開源節流 " 方面持續努力的企業現在的日子過得還是可以的,他們也是現在中國經濟堅實的基本盤。
但從整體上來看,中國企業在科學管理、精益化管理上與日韓企業、美德企業的差距還很大。這個時候我們恰恰是回歸到科學管理,補上精益化、科學化的課的時侯。現在中國企業整體體現出來的是競争力不足,核心能力沒有形成,抗逆周期的生存能力就差。
真正的世界級企業都是經歷了經濟危機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還沒有經歷過大危機的考驗。要經歷經濟危機,考驗的是一個企業的生存能力,生存能力的核心就是内在的管理能力、運營效率的提升。現金流來自成本比别人低、運營效率比别人高,就是你比别人更能熬,你有獨特的生存技巧,别人熬不過去,你熬過來了。
為什麼很多企業感到現在的日子難過?就是現在賺錢的方式變了,不是靠抓機會,而要靠管理能力了,可他沒有管理能力,甚至還沒有開始建立管理能力。企業還存在着大量冗員,人均效率低;組織在潰爛,企業身上長滿了 " 毒瘤 ";還在盲目亂投。現在倒下的企業都是死在這些問題上,要麼是能力不行餓死的,要麼就是自發尋死的,哪有真正被競争對手打死的,全是自己找死的。
所以我們說,中國企業要重新回歸到生存發展的基本命題,戰略、組織、人,重新回歸到科學管理的體系上,要重新補課。
一個企業始終還是要把效率放在首位,活力跟效率是永遠都必須把握的,一個是價值創造活力,一個是價值創造效率,這兩個東西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要做好自己,着實提高管理能力,構建新領導力,夯實 " 三力 ":組織力、產品力、資本力,也就是夯實基本功,打造職業化和專業化的隊伍。
咨詢公司也是如此,走到今天我們發現,高端的企業還是認可專業的。這兩年華夏基石之所以在幾個重大的項目上得到客戶的高度認可,我認為還是團隊作戰所展示出來的華夏基石的專業能力,并不比國外咨詢機構差,在某些方面甚至還更強。過去中國企業尤其是國企,或多或少存在一種成見,認為本土的咨詢公司沒有國外咨詢公司專業水平高,這些客戶企業基本都與國外咨詢公司合作過的,他們再與我們合作時,就發現了我們的優勢。很多企業領導人評價華夏基石是既懂企業也專業的咨詢公司。
其他行業、企業也是一樣的,最終是靠自己掌握了某一領網域的專業知識來生存和發展。只要真正具備了專業知識,具備我們前面提到的管理基本功,并長期在需要時間積累的事情上發力的企業,困難的時候它的韌性就強、生命力就強。
未來難預期
中國民營企業家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對未來信心不足。一是對未來看不懂,二是對未來預期不樂觀。如果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對未來信心不足,中國的經濟發展就缺少原動力,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悲哀的事情。
我跟很多企業家聊天,發現大家的确比較消沉,我概括了三個原因:走不出過去,走不過現實,走不進未來。走不進未來的真正原因,我觀察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對共同富裕政策理解得不夠,產生了不安全感;
二是某些產業、領網域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 " 國進民退 ",令民營企業家有無力感;
三是對數字化轉型更新看不懂,理念上可接受,但并沒有準備好真正進行數字化轉型更新,對數字化未來有手足無措之感。
我一直認為,未來一定要走數字化發展道路的,現在中國的企業剛剛走到數字化的第一階段,就是數字化呈現,但是還沒有走到第二階段,大數據決策,目前沒有一家企業是完全依據大數據來支撐決策和運營的。第三階段是人、機、物三位一體,這還早着呢。數字化會帶來三個轉變:第一是客戶一體化體驗得到極大提升,第二是系統效率提升,第三是實現開放式創新。但很多企業家的關注點在于數字化轉型投入大、產出少、見效慢,而不是數字化轉型将帶來的發展機遇。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家也沒那個耐心去等待。
未來由現在締造,但現在企業家們戰戰兢兢,不敢走進未來,不敢擁抱未來。這是現在的一個難點。
上面是我所講的中國企業現在面臨的 " 三難 ",要解決這 " 三難 ",就要回歸到頂層設計,回歸到重塑使命願景,重塑信心,重構底層邏輯;回歸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命題,完成系統思考,達成團隊共識,打造新領導力。
第一要回歸到價值取向,企業要有長期價值主義取向,創新向善的價值取向。
第二要回歸到企業生存發展的經營命題的系統思考,就是戰略、組織、人的系統思考。
第三要回歸到企業管理體系的底層邏輯。
第四要回歸到企業家的自我超越和高層的共識,真正開始新一輪的領導力重構、價值觀重構,打造面向未來的新領導力,這是頂層設計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過程,是企業家自我超越、自我批判的過程,是高層達成共識的過程,是思考未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