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教育多樣化是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本質和方法,歡迎閱讀。
編者薦語:
本文作者為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他觀察到,許多高校開始在高中甚至初中招收所謂的超前拔尖學生,如果這種現象成規模那麼令人擔憂。倪閩景認為,拔尖創新人才是在思維多樣化中湧現出來的,因此,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基本方法就是促進教育多樣化。
以下文章來源于上海教育科研 ,作者倪閩景
《上海教育科研》2023 年第 5 期 卷首語
教育系統重視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這是令人十分欣喜的事情。許多高校參照清華 " 邱班 "" 錢班 " 的方式,開始在高中甚至初中招收所謂的超前拔尖學生,集中舉辦少年班。少量探索值得鼓勵,但如果面上形成規模,就十分令人擔憂:一方面,從 1985 年 12 所高校招收少年班以來,這種培養方法已經證明很難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另一方面,如果這種情況進一步擴大,對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教學将會造成較大衝擊,進一步引起學校和廣大家長的焦慮,給未來人才的培養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筆者認為,拔尖創新人才是在思維多樣化中湧現出來的,因此,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基本方法就是促進教育多樣化。
一、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而對拔尖創新人才的認識和培養方法需要避免兩個誤區。一是誤認為拔尖創新人才是天選之人,只要有适當的方法把這些天才篩選出來并進行培養就可以了。事實反復證明,只要智力正常,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小的時候智商超群、成績出眾的人,長大後成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并不多。從 1921 年起,美國心理學家路易斯 · 特曼啟動了一項長達 35 年的天才跟蹤研究計劃,招募了 1500 多名 IQ 超過 135 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但這個 " 天才軍團 " 幾乎全軍覆沒,沒有對社會作出什麼創造性的貢獻,其中 30% 的男生和 33% 的女生甚至沒能大學畢業。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也說過:" 我幾乎認識每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中間幾乎沒有一個考第一名的。" 二是誤認為把天才兒童集中在一起做超前拔尖學習和訓練,就能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實際上,多年來幾乎所有進行集中培養的少年班、創新班、英才班全都沒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集中培養反而減少了人才成長需要的多樣化環境。
二、學習的本質是塑造人的大腦,不一樣的大腦才是未來創新的基礎。不同的學習過程、學習内容、學習程度、學習經歷、學習方法會在大腦中形成不同的神經回路,不同的神經回路意味着每個人不同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法,而不同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法,會讓人對同樣的事物產生不一樣的看法、對同樣的問題產生不同的解決思路,不同的大腦就是創新的基礎。因此,培育學生們的創新素養,實際上很簡單:不必要求學生去掌握十分深奧的創新技能,只要讓學生經歷不同的學習過程,塑造不一樣的大腦就行。一個人的創新,并不是預設的,而是大腦不同運作的自然結果。有沒有培養創新人才的天然的、獨一無二的育人方式?答案是 " 沒有 "。因為如果有,大家都用這種方法去培養,我們的大腦就又一樣了,一樣的大腦就意味着沒有創新。
三、拔尖創新人才不可能在青少年時期有可靠的選拔标準,希望應該寄托在每一個孩子身上。讓每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在未來真正成為拔尖創新人才,要有三個前提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社會條件。創新需要一個穩定的人文環境,這樣每一個人的創造性活動才能累積起來,從而真正實現社會進步。這就是所謂的 " 文化使社會凝聚,創新使社會發展 "。創新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創新需要一種認同的環境和容錯力,這個環境需要靠文化塑造。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度,來源于這個民族的文化積澱;中華民族之所以千百年來歷經艱難困苦依然屹立不倒,依靠的就是對文化之根的認同,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就是和而不同,也是中國的創新和西方世界創新的不同之處。
第二個條件是智力條件。創新需要一個人有系統學習的過程,形成比較豐富的大腦神經回路,從而達到基本的智力水平。創新并不需要一個人過分聰明,因為如果所有人都很聰明,智商都是 130,但學習經歷都一樣,學到的知識都一樣,思維方法也一樣,那麼創新還是無從談起。從實際情況看,一直考滿分的人,也許并不是一個創新人才,所謂的 " 前十名現象 " 還是有道理的。因為創新不是完美,而是突破,創新不是智力,而是熱情。
第三個條件是人本身的多樣化。科學家們認為,與極少量基因決定的膚色和外表相反,智力、藝術天賦和社交能力等是由人類 8 萬個基因中數千甚至數萬個基因所決定,而且是以復雜而相互關聯的方式起作用。科學家們還發現,生活在同一地區的人,某方面基因的差别之大可達 90%,而因生活地區不同產生的基因差别卻只占 10%。有些基因,如控制免疫系統的基因,在人與人之間差别極大,可是這種差别與種族沒有任何關系。也就是說,人本身的基因就是多樣化的,而基因關聯作用的多樣化更加普遍,一個小小的基因片段發生變化,就會為創新提供新的基礎性保障,因此,創新實際上是人類的本能。
四、基礎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學生的大腦更多樣化。近百年來,美國在文化和科技諸方面充滿了原創的動力,其根本原因還是教育。在美國,不同州的教育政策各不相同;同一個州不同學校之間的課程設定會有很大不同;同一所學校内教同樣學科的不同教師,教材選擇和課堂教學會完全不同;同一所學校同一個年級的高中學生,幾年下來選學的學科和經歷的學習過程差異極大。正是因為這種錯綜復雜、充滿變數的教育構架,才引導學校培育了不一樣的孩子。國外頂尖高校在招生的時候,在确保孩子基本學力的基礎上,更偏向于其不同之處。而我國頂尖高校在招生的時候,只追求一樣的高分數。如果 " 追求一樣的高分 " 這樣的教育體系不打破,那麼,我們的孩子越努力,就越會被扼殺個性。反過來,如果我們在政策設計的時候,朝着鼓勵學校多樣化、課程多樣化、教學多樣化、學生多樣化的角度去邁進,對那些偏才、怪才多一點包容,開設一些特别的發展通道,那麼,中國學生憑借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精神,定能造就出來數以千萬計的不一樣的大腦,成為舉世無雙的創新大軍,其中也會湧現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