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底層迎合”,正在拖垮你的人生,歡迎閱讀。
内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 若風 排版 | 五月
第 7889 篇深度好文:8709字 | 20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每當你深夜加班,拖着疲憊身體回家時,你是否這樣想過?别人"躺着"很舒服,我為什麼要這麼累?
這一切有必要嗎?外界的"聲音",讓你對自身產生懷疑。腦海裡開始說服自己。
"人生在世不就為了快樂嗎?沒必要那麼累"由此,你開始陷入舒适圈。
忘記了曾經的夢想,怎麼舒服怎麼來。
直到最後,你才會猛然驚覺,陷入舒适圈的代價太大。
一、陷入舒适圈的兩大表現
沒人喜歡苦難,所有人都想舒服開心的活。
出于這種天性,我們特别容易陷入舒适圈。
1.沉迷眼前快感
你是否經常面臨這樣的抉擇?
在早睡與多看會手機之間,搖擺不定。
"再看十分鍾,1點鍾立馬睡覺"。
結果一不注意,1點20了。
你又開始想着,不如再看十分鍾,1點半準時睡覺。
由此,你陷入反復抉擇之中。到最後,天已經蒙蒙亮。
你望着微光,開始懊惱,怎麼又熬了一個大夜?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一邊望着deanline的時間,越來越近。
一邊,留戀于床、電腦、手機。
最終,結果只能是一塌糊塗。
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沉迷于眼前快感,終會誤了"大事"。
2.做白日夢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人。
他們博覽群書,似乎什麼都懂。
能聊電影,能談商業。
脫口而出的每句話,都引經據典。
有一種讓人信服的魔力。
但是,他們的生活水平似乎遠遠低于知識水平。
他們深耕多年的事業,不上不下;依舊為下一代教育發愁;與配偶之間經常發生争吵。
生活水平甚至還不如你。
馳與空想,做白日夢,終究一場空。
這兩大現象都是"底層迎合"讓人陷于舒适圈。
二、"底層迎合",終會害了你
沉迷于眼前快感,背後指向的是即時滿足。
做白日夢,是因為想簡單,做很難。
兩種現象都是"底層迎合"。
1."底層迎合",是"慢性毒藥"
人的大腦是"好吃懶惰",它不喜歡幹累的事情,只喜歡躺着享受。
它傾向于眼前的、直接可以獲取的快感。
這些眼前的快感就是即時滿足,一種"底層迎合",迎合我們"懶惰的大腦"。
在當下,我們身處互聯網高度發達的年代,獲取短期快感的途徑越來越多,并且十分多元化。
即時滿足帶來的影響被放大。
餓了不用自己做飯,去買菜、洗菜、炒菜。手指頭一點,外賣半小時送達。
空虛了,想要學點東西,不用去看書。網上一搜,精簡要點的資料立馬浮現眼前。
你可能會說,這樣不是挺好的?效率提高了。
沒錯,效率的确提高了,但代價同樣的是沉重的。
問問自己,多久沒有認真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了。
我們開始變得急功近利,越來越沒定力,幹啥事情總想"速成",失去耐心。
由此,我們的意志力被不斷瓦解,能夠專注思考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短。
最後,失去深度思考能力,失去對長期目标追随動力,失去可能性。
"底層迎合"是一瓶"好喝到讓人上瘾的慢性毒藥"。
讓我們忽略售價、代價。深陷舒适圈不能自拔。
2."底層迎合",自我麻痹
想遠比做容易,思維可以"一瞬萬裡",但行動更難,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去實踐落實。
看到效果需要時間積累,如若最後效果不好,我們會產生自我懷疑。
所以說,我們很容易傾向于空想。這同樣是一種"底層迎合",迎合我們"貧瘠的執行力"。
舉個例子。
小李去參加同學聚會,發現曾經的同學都比自己混得好。
不是企業高管,就是創業成功了。小李自己卻還是一位基層員工。
他心想:"大家都是一所學校出來的,為什麼别人過得那麼好,而我的生活卻平平無奇?
于是乎,小李下定決心改變,提升自己的能力,信誓旦旦的說要去考一門專業證書。
在這一瞬間,小李知道怎麼做對自己好。
他的思維一瞬間為自己定了一個較為長期的目标。
但行動呢?第二天,小李就已經"忘了"。
想法很多,卻沒有行動來落實,是大多數人的通病。
有人感嘆:"為什麼我們懂得道理很多,卻還過不好這一生"?
原因也在于此,我們可以扪心自問,學過得道理有多少去實踐了?
一個人無論多麼博覽群書,如若缺少執行力,只想不做。
道理、知識只會變成酒桌談資,轉化不成實際價值。
即時滿足,只想不做都是"底層迎合",
前者,讓我們陷入當下的"舒适圈",沉迷于眼前快感。
分散了對長遠目标的注意力,是"慢性毒藥"。
後者,是自我設定的"精神舒适圈",忽視"漫長且痛苦"的行動。
空想,做白日夢產生不了實際價值,是一種自我麻痹,自我安慰。
最終,導致我們一直陷入舒适圈,難以獲得成長,進而實現不了想要達到的目标。
所以說,想要走出舒适圈,必須脫離"底層迎合"。
三、想走出舒适圈,先脫離"底層迎合"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無可否置,自我實現、成長的路上,必然需要經歷風雨挫折。
而人性的趨利避害,讓我們很難正面挫折,經常會選擇逃避。
這時候,"底層迎合"就把逃避的可能性放大。
如果說,不斷脫離舒适圈,是通往"天堂"的路,崎岖蜿蜒。
"底層迎合"則為我們開辟了一條,看似繁花似錦的平坦大道。
讓我們心神馳往,深陷舒适圈,只是它的終點是"地獄"。
1."底層迎合",帶來認知失調
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曾說:
"如果你持有兩種相互矛盾的信念,為了減輕這種不适感,你可能會找到理由來否定其中一種信念。"
很多人是有掙脫舒适圈的想法,但這種想法會被外界幹擾。
由此,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想法,"躺着也挺好"。
例如,小王學習一直很勤奮,他有自己的目标。
努力學習,提高知識水平,将來在社會上有更強的競争力,獲取更多報酬。
但是小王身邊的人都在說:"努力學習沒啥用,不用努力你也可以過得很好"。
外界聲音,開始幹擾小王的想法。兩種聲音在他腦海裡盤桓,努力和不努力。
小王開始很糾結,但是想想刷短視頻,玩玩遊戲都很舒服,沒有努力學習那麼累。
并且努力的結果也不一定好。
于是乎,小王将努力的想法斃掉。放心大膽的陷入了自己的舒适圈。
努力就比不努力要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要大。
但在"底層迎合"的影響之下,讓我們產生了認知失調,從而深陷舒适圈。
2.掙脫舒适圈,就是幹"反人性"的事
舒适圈就像是"溫水煮青蛙"。
将消磨你的意志,讓你不再自律,變得拖延而懶散,缺乏成長的動力。
直到最後,讓你失去生存的資本。而真正的高手都在勇敢的掙脫舒适圈
褚時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979年,褚時健被派到雲南玉溪卷煙廠"救火"。
當時的玉溪卷煙廠,瀕臨破產,派系鬥争非常嚴重。
很多卷煙壓在庫房賣不出去,卷煙機器都是國外已淘汰的產品。
褚時健以少有的膽量和氣魄,到國外買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持續幾次大規模技術改造,并在國内創新出外包經營思路,使得原本的殘敗局面開始有了一絲生機。
1988年,玉溪卷煙廠一躍成為國内煙業老大,褚時健也因此被稱為"亞洲煙草大王"。
然而意外降臨,1994年,褚時健被匿名檢舉貪污受賄,1999年被判刑,進了監獄。
到2001年,74歲的他因糖尿病獲批保外就醫,活動範圍被限制在老家哀牢山一帶。
當時,大家都覺得他這輩子就這樣了,可是2002年,他以種橙為項目開始了二次創業。
種苗、水源、肥料、農藥、采摘、選果等各個環節,褚時健深入進去,學習,實踐。
2009年,橙子的產量開始飛速增長,銷售慢慢步入正軌。
2012年,褚橙因為品質優良,通過電商售賣時,常常被銷售一空,褚時健因此被稱為"中國橙王"。
褚時健的經歷曲折不斷。但是每當他跌入谷底,卻還能東山再起。
靠的是什麼?就是不斷挑戰、迎接風險,不斷掙脫舒适圈。
而不是順應人性,聽從"底層迎合"的聲音。
四、如何掙脫舒适圈?
那麼,我們具體該如何掙脫舒适圈?
首先,我們要樹立長遠目标,懂得延遲滿足。
其次,在行動中不斷復盤迭代。
1.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感
哈佛商學院就做過這樣一項研究,他們發現:
越是富人越是精英階層,越喜歡采用補充型的娛樂方式:比如健身、閱讀、學習。
而越是窮人越是底層的人,越喜歡采用消耗型的娛樂方式:比如打遊戲、聊八卦和看劇。
消耗型娛樂方式就是一種即時滿足的表現,順應人性。
快感來得快去得也快,必須長期重復這些行為,不能間斷,斷了就會陷入空虛。
即時滿足,讓我們深陷舒适圈,得不到能力增長,最後幻夢一場空。
補充型娛樂方式,就是延遲滿足的一種表現。
它要求我們耐得住寂寞,每一次進行枯燥的重復,就漲一份能力。
延時滿足,是掙脫舒适圈的一種表現,終會"開會結果"。
此外,"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人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人的欲望。
而是要讓我們深知"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協調人際關系、 成功适應社會的必要條件。
a、實現延遲滿足的,"三個步驟+一個訣竅"
你現在有什麼目标嗎?為了達到目标,你每天都在忙些什麼呢?
我們周圍總是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目标,随之而來的就是怎麼做才能實現煩惱、實現目标後的喜悅和沒能如願以償的失落。
這個月過去了,又沒能實現計劃,要怎麼跟領導解釋呢?
如果一直沒有很好地完成諸如此類的目标,你可能會萌生諸如"還不如自由地工作"或者"沒有目标該多好"這類想法。
一個訣竅:處于學習區的狀态
其實完成目标是有訣竅的。
這個訣竅也是成功者比别人多的一個優勢——處于學習區的狀态。
試想你是否一直處于"舒适區"?
例如每天同一時間上班、工作中接到的任務默默做完、習以為常地回到司空見慣的家、每年拿着一成不變的年薪。
這些都是處在舒适區的典型例子。
一個人設立的目标是輕而易舉可以完成的,就無法走出舒适區,這樣目标完成的概率就會降低。
然而,若設立的目标過高,自己進入了恐慌區,思維就會停滞,也會導致無法行動。
而在學習區能感到适當的壓力,按照上述三步有計劃地行動就能增加實現目标的概率。
很多人雖然想進入學習區,但就是進不去,這源于自己意志薄弱或者熱情不足,在學習區前有"維持現狀偏差"這個強敵。
維持現狀偏差是一種人類規避變化的心理本能,即使該變化可能帶來好處,但是對改變的而恐懼讓人無法采取行動。
比如日常會發生這樣的事:盡管想減肥,但就是控制不住吃零食;哪怕交往很久的戀人,也沒辦法踏入婚姻殿堂。
繼而產生下面勸導自己的内心獨白:這個月聚餐太多,減肥這件事下個月再開始吧;結婚之後可能會十分幸福,但是也會產生各種制約。
要想跨越這個"維持現狀差"這個阻礙,我們有各種技巧,比如公開說出目标、組群實現等,下面我将為大家詳細介紹實現目标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設立目标:敢進窄門,願走遠路
這一步要做到樂觀思考(設想自己不管怎樣都一定能做到),因為只有在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時,都會非常努力并沉浸其中。
比如沉迷推理小說,盡管知道第二天上午會飽受睡眠不足之苦,但還是不知不覺讀至深夜,因此樂觀地構思并且設立較高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們設立的目标必須是能讓自己躍躍欲試的。
是比能達到的目标要盡可能再高一點的目标,過低目标反而會讓人漫不經心,降低完成率。
并且,不要在設立目标時就想"怎麼辦"。
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最初肯定沒有思索"怎麼做才能設計出能載人飛翔的物體",而是想"人如果能翱翔于長空,那該有多逍遙啊"。
如果一開始就思考"怎麼做",就不會想"雖然迄今為止沒人能在天上飛,但是我可以做到",然後内心就會受到阻礙。
在這一步中,要避免與口号混為一談,要有具體方法,把口号"這次要培養下屬""這周要對孩子溫柔些",變成"怎樣培養下屬""要做什麼才能對孩子溫柔些"。
其次,夢想和目标不能混為一談。目标的設定需考慮兩個重要因素:
第一,被驗證的可能性。
比如營業額突破1億日元和店鋪增加50家,我們是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客觀地判斷出營業額是否達到的。
而"在公司舉辦的高爾夫比賽中獲得第一名"或"環遊世界"這樣的目标是無法客觀判斷能否實現的。
第二,完成期限,那些說"總有一天會這樣那樣"的人是沒有下文的。
"總有一天"是明日復明日,永遠也不會行動起來。
如果給目标設定好期限,比如"3個月體重減去3千克",自然要考慮要采取什麼行動才能達到目标。
還有一個小技巧,和他人商談的同時設立目标。
和他人商量能讓人更加樂觀地期待目标,他人會注意到自己意識不到的可能性。
同時,和他人商談的同時對方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比如,你是汽車零售商的營銷員,和你特别尊敬的大學學長商量自己的目标如何設定,然後設立了很高的銷售目标,這位學長幾天後介紹了他的一個正好想換成的朋友給你,這一點在心理學上叫做"好意的互惠性法則"。
第二步,制定計劃:結果倒推法
這一步要悲觀思考(設想偶然或突發事件,慎重考慮)。
比如設定了"3個月減肥5千克"的目标,進而制訂了"減肥期間不喝酒"和"一周慢跑兩次"的實施計劃。
但是,現實中客戶突然邀請說"一起去喝幾杯吧"的時候,"現在我在減肥中,不喝酒"這種話會很難講出口,這樣一來,計劃就被打亂了。
所以,不會所有計劃不可能都按理想狀态實行,這時候一定要有預留的"方案B"。
例如一周可以喝兩次酒,但是其中一次僅限于交際應酬。
其次,制訂行動計劃的起點是從你想要獲得的結果開始徹底地往前倒推。
倒推包含時間上的反推(中間目标)和領網域上的反推(分别目标),其中時間倒推是倒推過程的基本。
例如,3個月要瘦5千克,前2個月就需要減下來4千克左右,這樣的話,第1個月就要減掉2千克。
就類似一條線段,先找到兩端設定大目标,再找到中間的節點設定小目标,這樣逐漸接近目标。
設立中間目标的目的有兩個:
第一,為了明确方向;
第二,完成中間目标後,你的心情會大好,也容易維持向下一個中間目标前進的動力。
但有時完成目标的條件和因素十分復雜,即使設立了中間目标,也還是會面對如何實現的問題時毫無頭緒。
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用到領網域上的反推,斟酌實施計劃時需要徹底地從目标開始反推,下面舉一個簡單例子介紹一下細分方法。箭頭前面是領網域,箭頭後面是細分後的行動計劃。
減肥目标:5個月内體重要減去5千克。
限制攝入卡路裡→限制糖分攝入,減少喝酒、聚會,晚上9點之後不再吃東西。
增強消耗卡路裡→慢跑、肌肉鍛煉,提高代謝。
要有所為,也要有所不為。如果你每天忙忙碌碌,還依然想着這個也做,那個也來,不斷追加行動計劃,這樣導致的結果是所有計劃可能都要泡湯。
因此,如果制訂了完整的行動計劃,就有必要決定哪些事不做。如,為了确保練習高爾夫的時間,就要減少看高爾夫電視節目的時間;為了确保每天早上學金融知識的時間,就不要看電視看到深夜了。
在這裡,希望大家可以将目标公開,這樣不僅可以激發自己的潛意識,讓自己茅塞頓開,還可以給自己施加壓力,完成目标的概率就會有意想不到地提升,自然跨越了舒适區。
第三步,實施計劃:用行動推動熱情
這一階段也需要樂觀的心态,抱着相信自己絕對能做到的信念執行,每天帶着愉悅的心情執行計劃。我們雖然無法選擇結果,但是可以選擇自己的行動,不要在這個階段關注結果。
如果設立了目标并且朝着這個目标前進,但是一開始就問題不斷,沒辦法順利進行的話,不僅自己的動力會受挫,而且實現目标的執行力也會一股腦消失。
即便開始實行計劃,有時候過程并不如想象的那樣順利,心生動搖、中途放棄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所以,在進展不順的時候如何調整前進軌道至關重要。
首先,要從很容易就能完成的事開始邁出第一步。
其次,為了實現目标,你還要堅持實施PDCA循環,也就是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action(調整)。
2.PDCA,計劃復盤
PDCA 只有簡單的 4 步,分别是:
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調整(Action)
看起來很簡單,但它的應用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真履行 PDCA 的人都能領悟到一點,就是自身的成長永無止境。
而且 PDCA 适用于所有問題、所有對象。
小到人際關系、戀愛關系,大到培養興趣愛好、處理上下級關系、時間管理……PDCA 都能發揮出巨大威力。
PDCA 看起來是一個環,但實際上是層層嵌套的"大環套小環"的結構,能產生巨大的"規模效應"。
所有 PDCA 不僅包含自身上一層面的 PDCA,同時也包含着把自身細化的下一個層面的 PDCA。
通常所說的"普通"的PDCA 循環是這樣的:
可是這個循環是比較簡陋、不夠完善的。
富田和成所開創的"高效PDCA工作術循環",是下面這樣的——
下面我們就分步驟來"拆解"這個循環。
a、計劃
在計劃階段,首先需要确定所要達到的目标。
這一目标必須制訂得盡可能具體,不可含混不清。目标制訂得越具體,你與目标的距離就越明确,距離明确了,達成目标的路徑就明确了。
以下是制定計劃的六步法——
制定目标
目标越具體、越清晰越好,并提出清晰時限(理想的目标時限通常應該是1-3個月),比如下面的例子:
"希望減肥" → "1個月内脂肪率降至20% 以下"
"想要把公司做強做大" → "3個月内銷售額達到100 億日元"
"希望得到上司的認可" → "2個月内人事評價達到A 級"
"希望兒子能夠喜歡我" → "每周和兒子一起洗三次澡"
明确問題
舉兩個場景,分别是你在工作中或學習生活中會可能會遇到并且需要明确的問題:
工作中的問題,可能是:
• 展示階段總是稍遜一籌
• 計劃性不強,一天只能訪問三家客戶
• 與客戶的交流能力低下
• 講話時速度太快
• 第一印象不佳
英語學習中的問題,可能是:
• 閱讀較長英文句子費時費力
• 對商務英語不甚了解
• 聽力不強
• 生單詞較多
• 考試時精神緊張
将問題按照優先順序排列,将"務必實施"的問題排列出優先順序,鎖定3個主要問題。
問題指标化:問題 → KPI
"展示階段總是稍遜一籌" → "展示優勝率 30%→50%"
"計劃性不強,一天只能訪問三家客戶" → "預約走訪客戶 一天三家→六家"
"第一印象不佳" → "電話接聽率5%→15%"
"聽力不強" → "聽力軟體習題準确率 70%→"80%"
"生單詞較多" → "單詞練習軟體準确率 60%→80%"
計劃"可視化"
利用各種手段讓設定的目标強制進入自己的視野。
例如:在房間裡張貼計劃;
在手機提示器中記錄下"一周十項課題"的數值目标;
在筆記本的日期欄上寫下當天的利潤指标;
在桌子四周貼滿便條等。
因式分解
要盡可能詳細地羅列出構成"目标"與"現狀"之間的各種因素。
具體來說,是将一個問題先進行抽象化,然後将其分解,并深度挖掘,追究原因。
邏輯樹(注:KDI指行動計劃的達成率)
多數人在進行因式分解時總是淺嘗辄止,分解到邏輯樹的第三層,便不再繼續往下進行。
深入因式分解的标準至少應當至少挖到第五層原因,例如:
為什麼大目标未能完成?因為運行方法出了問題。
為什麼運行方法會出問題?因為經驗不足。
為什麼經驗不足?因為專業知識掌握不夠。
為何不去提高專業知識?精力不足。
精力如何能節省利用?……
這樣找到了具體的問題,也就容易找到解決方案。
b、實施
将"DO"落實為具體任務"TODO"
"DO":每兩個月與客戶聚餐一次。
具體任務"TODO":
(今天)發郵件确認對方日程。
(确定日期後)上網物色餐館。
(确定日期後)電話預約餐桌。
(确定日期後)鎖定自己的日程。
(預約後)發郵件通知對方安排。
(預約後)向上級匯報請客計劃。
通常人們只停留在行動措施 "DO" 的階段。但 "TODO具體任務",明确了"什麼時候做什麼"。
在團隊中,要将 "TODO" 下達至每一位團隊成員,最好利用人們常說的 6W3H。
6W3H
·WHO(誰)·WHOM(對誰)
·WHEN(何時)·WHERE(何地)
·WHAT(做什麼)·WHY(為什麼)
·HOW(怎樣)·HOW MANY(多少個)
·HOW MUCH(多大程度)
"大膽取舍",切忌"貪大求全"
"TODO" 列表要克制,切忌"貪大求全"。每天大約兩成以上的事情實際上是不需要做的,因此要保證把最重要的工作排在最前面。
c、驗證
計劃階段制訂的路徑、問題和解決方案,以及為實施制訂的行動措施與具體任務,需要在執行過程當中定期反復地對它們進行驗證。
驗證階段有四個關鍵步驟:
① 确認大目标的達成率
比方說大目标是:三個月以後目标每月新開發客戶十個;
達成率:(一個月後)達成率60%。
②确認子目标的達成率
比方說大目标是:年銷售額為一億元人民币,每周驗證一次;
那麼每周的子目标是:銷售額兩百萬人民币。
③确認行動計劃的達成率
a. 驗證不能等到"有時間再說",要"主動驗證"。
b. 為驗證而驗證的形式主義,同樣是一家公司所要警惕的。
④查明失敗的原因
例如:子目标未能按計劃達成的四大原因:
a. 未能采取具體的行動
b. 采取了一定行動卻不十分徹底(行動措施"DO"不完善)
c. 意外地遇到了新的問題,沒能預料到的問題
d. 建立假說時所确定的因果關系出現錯誤(子目标與行動計劃未能達成一致)
d、調整
調整方案,歸納起來有以下四大種類。通常我們将這一階段理解為,在總結和反思的基礎之上,為下一個PDCA 循環做好準備。
調整對象有以下四種情形。
對總體目标進行調整
對總體目标進行調整有三個方式:"終止"、"變更"和"追加"。
"終止",是指對調整方案研究的結果,人們對該項目已經"失去信心",甚至覺得"無法挽救",以至于不得不放棄該總體目标。
例如:撤銷不創造利潤的赤字部門(總體目标的終止)→ 終止 PDCA 循環。
"變更",是指不得不變更目标的達成對象,抑或是達成日期。
例如:放棄參加今年的司法考試,集中精力為明年備戰(總體目标的變更)→ 終止當前的 PDCA,開啟一輪新的 PDCA 循環 。
"追加",是指在項目進行的過程當中遇到了無法預測的重大課題,為此不得不另行組織項目團隊以應對新的挑戰。
例如:在推進降低成本的 PDCA 循環的同時,發現了不正當的會計處理(總體目标的追加)→ 延續當前的 PDCA 循環,同時開啟一輪新的 PDCA 循環。
大幅度修改計劃
例如,總體目标為"提高經營利潤",課題由"增加銷售額"變為"降低經營成本"。為此各個部門可能都要參與應對,甚至會計部門、采購部門都要被卷入其中。
調整解決方案
有時甚至将已經結束使命或者效果不佳的解決方案、行動措施(DO)以及具體任務(TODO)直接剔除,重新加入其他(包括曾經被降格的)解決方案、行動措施(DO)以及具體任務(TODO)。
五、總結
平庸的人順從天性,傾向"底層迎合"而深陷舒适圈。
而優秀的人則會遠離"底層迎合",主動選擇一條更難的路,掙脫舒适圈。
去挑戰對自身原本不擅長的事情,不斷将"不擅長"變為"擅長"。
由此,我們能獲得成長,最終自我的目标。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