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加薪,加成财務陷阱,歡迎閱讀。
近日閒聊,有人問了一個問題:古人沒有養老金,老了之後怎麼辦?
答案就是,養老金不是古代的人必須考慮的問題,大部分人幹到幹不動,就差不多活到頭了。
清代普通百姓的平均壽命大概在 30 歲左右,當然,這麼低的數字主要是因為嬰兒死亡率高,拉低了整體平均壽命。但即使考慮這個因素,根據史料,普通百姓中只有 10% 的人活過了 60 歲,即使是在士大夫、富裕階層中,這個比例也就是 20% 左右。
清朝從康熙到光緒的七位皇帝,壽命中位數是 57 歲,雍正、鹹豐、同治和光緒都沒有活過 40 歲,活過 70 歲的只有一個乾隆——皇帝也不過如此。
雖然有句話叫 " 養兒防老 ",雖然古代王朝崇尚 " 孝道 " 也為了減輕社會養老的負擔,但這只是萬一 " 老而不死 " 的後招,大部分人都等不到那一天。
但到了現代,醫學的進步讓人的壽命變長,1891 年,英國有 40% 的人壽命可以超過 70 歲,到今天這個數字是 90%,養老就真正成了一個社會性的普遍問題。
1889 年,德意志首相俾斯麥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政府主導的退休金計劃,讓 70 歲以上的人有資格從政府領錢。
但人類是永遠不知滿足的,沒有要有,有要更好,養老金作為一項社會福利,最大的問題是太平均了,那些退休前收入相對較高的人,如果光靠退休金,生活水平就會大幅下降。
中國的公務員的退休金高于企業退休人員,是一直以來被诟病的制度安排,但這一次馬斯克主導的一系列美國政府雇員改革,也捅開了這個黑幕,人們發現美國也存在公務員退休金高于企業員工的情況。
人們想要在退休後盡力維持生活水平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人是生活在 " 相對 " 中的動物,如果生來如此,我們就可以長期忍受貧窮,但很難忍受生活水平的下降和社會地位的相對下降。
而國家養老金畢竟是社會福利,講的就是公平,你要想繼續保持不變的生活水平,只能通過退休前的投資計劃來實現。
所以在回答所有 " 我有多少錢,可不可以躺平 " 的問題上,我都想說一句,工作是為了現在的生活,投資都是為了老了後的生活,你當然可以直接用投資躺平,實際上是現在的你在剝削未來的你。
為養老而儲蓄投資,是現代人無法避免的,真正的問題在于,要積蓄多少錢才夠?
2/524% 法則
國家養老金更像是一個底限,讓較貧窮的一部分人在退休後保持差不多的生活水平——而不是所有人。所有在平均收入以上的人,都不能指望退休金來養老。
讓自己可以在退休後維持之前的生活開支水平,這是計算退休積蓄計劃的目标,所以這個問題可以簡化為一個具體的指數——你在退休時的全部積蓄,應該是你退休時開支的多少倍?
這個計算至少涉及三個變量:
1、積蓄及積蓄的收益
2、開支随通脹逐年增長後,在退休前達到的水平
3、預期壽命與人生最後階段暴增的醫療費用
經濟學家威廉 · 本根在 1994 年發表的一篇名為《使用歷史數據确定提款率》的論文中,分析了從 1926 年到 1976 年的歷史市場數據,模拟了不同的退休時期和資產配置。他發現:
對于一個股債各 50% 的投資組合,在退休的第一年提取 4% 的資產,然後每年根據通貨膨脹進行調整,這樣提款 30 年後,耗盡資產的概率小于增值 5 倍的概率。
所以他将4% 作為最大 " 安全提款率 ",即在非常惡劣的條件下,比如股市表現持續很差,也能維持 30 年退休生活的開支與退休前一致。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想要體面的退休,需要積蓄達到年開支的 25 倍—— 4% 的倒數。
需要說明的是,4% 并非金科玉律,很多人認為太保守了,因為大部分人都有退休金,大部分人退休後消費欲望也會下降;但也有人認為還不夠,二戰後到現在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富足的時代,誰也不能保證這樣的生活可以持續多久;另外,歷史上的通脹率也是一個沒有上限的東西,不能指望未來也像近幾十年那麼穩定。
但不管怎麼說,我們現在至少有了一個經過驗證的數字,總比只靠自己的直覺好,有了這個 " 有人覺得太保守,有人覺得不夠保險 " 的數字,我們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按自己的風險偏好進行調節,我們就可以審視自己的收入、支出與儲蓄率是否在合理區間内。
3/5收支儲的平衡
我猜很多人已經根據自己現在的年支出在算要存多少錢了,但是且慢,這麼算不科學,假如你打算再幹 15 年退休,那想一想 15 年前—— 2010 年——你的開支是多少?即使按照現在的通脹水平,15 年後的生活開支具體是多少,也遠非現在能夠确定的。
不過,收入和支出的增長一般而言至少能達到通脹的水平,所以我們并不需要把 15 年後的具體金額算出來,而是假定收支與通脹同步,先把通脹的問題放在一邊,計算支出在收入中的占比即可。
每一年:新增儲蓄投資 = 年收入 - 年支出
退休時:總儲蓄投資 + 投資收益 = 總收入 - 總支出
再簡單化問題,假設每年的支出是一個固定的比例,那麼,我們只需要計算我們還要再工作(儲蓄)多少年,可以讓 " 總儲蓄投資 + 投資收益 " 等于支出的 25 倍。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假設甲乙兩個人收入完全相同,甲将收入的 50% 儲蓄投資起來,乙只存收入的 10%,再假設我們的投資長期年化收益率為 4%,那麼,想要讓退休基金達到支出的 25 倍,需要(具體的計算交給 AI 吧)——
甲要再工作 18 年,而乙需要工作 49 年。
年輕時享受,老了就得工作到 70 多歲,乙顯然是無法持續的狀态。
甲是大部分人必須接受的計劃,考慮到大部分人從 30 歲結婚後才開始存錢,還要為孩子準備教育基金甚至婚嫁金,實際工作時間更長,所以用 50% 的儲蓄率,才能足夠你在 55 歲退休之前存到體面退休的錢。
儲蓄投資并不是一個讓金錢增值的活動,那樣的生活太無趣了,它實際上是你購買 " 未來的自由時間 ",是一個 " 每月存 X 元 = 提前退休 Y 天 " 的遊戲。
50% 的儲蓄率只是一個必答題,理論上說,體面退休的最好的方法是 " 能存盡存 ",以應對越來越劇烈的收入波動風險。我之前寫過貧困經濟學的文章《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窮人的窮,跟我們的平庸,是同一個原因》《為什麼 " 駱駝祥子 " 的奮鬥,跳不出貧窮的 " 三大惡性循環 "?》,缺錢的壓力會讓你提高決策的風險偏好,缺錢的處境會讓正常的決策變成高風險決策,财富給人的安全感,可以讓你更從容地選擇 " 長期主義 " 的做法,有錢人就更容易得到錢。
大部分人無法決定收入,只能決定支出,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想減少支出,現代物質社會,所有的營銷都在尋找你欲望的弱點,理性消費對于任何人都不容易,這裡有一個重要的悖論:
多存錢不就是為了活得更好?控制支出不就違背了存錢的初衷了?
所以很多人回頭找假設的漏洞——這個假設太不符合實際了,收入一定是會增長的,扣除通脹也是增長的,實際并不需要這麼高的儲蓄率。
确實如此,想多存錢,還可以增加收入。但非常遺憾的是,這裡有一個 " 反直覺 " 的 " 加薪陷阱:
随着你收入的增長,如果儲蓄率不變,你的退休年齡反而會推遲而不是提前。
4/5加薪陷阱
仍然以甲為例,假設他工作 10 年後,跳了個大槽,薪水增長了一倍,好開心,階層躍遷,生活也要對得起自己的努力,換房換車,子女教育更新,他的支出也相應增加了一倍。
如果這是他的選擇,那麼,為了這次加薪,他還需要比以前多幹 4 年,總工作時間增加到 22 年。
大家應該看到問題所在了,他的退休開支水平也增加了一倍,維持退休後 25 年支出的總金額也要增加一倍,而他前 10 年已經實現的儲蓄是不變的,只能再多工作幾年去補充。
如果甲還想要保持之前的退休時間計劃,那麼他就要将加薪後收入的 62% 存起來,假設他加薪前收入 20 萬,支出 10 萬,加薪後收入 40 萬,支出 15.2 萬——也就是加薪部分的儲蓄率必須上升到 74%。
這一點其實并不難做到,人的消費行為更多的體現了個人的生活習慣,而不僅僅是收入水平。
收入增長後開始的幾個月,你的消費水平會大幅提高,你會買之前不舍得買的奢侈品,會來一次全球旅行,酒店更新到五星,坐駕換成豪車品牌,下館子專挑貴的 ……
但過了幾個月後,你的消費支出又會向之前的水平回歸,雖然還是會高一點,但你終于發現,奢侈品、五星酒店、海外旅行,也就那麼回事,而長期形成的消費習慣,大部分又回來了。
所以收入越高的階層,消費水平的差異越大,富豪消費水平的差異遠超中產,夜夜一擲千金者有,簡樸與普通人的也有;中產消費水平的差異,又遠超老百姓。
你看,人有 " 随着收入增長,儲蓄率也增長 " 的本能,所以真正的陷阱不是薪水翻倍,而是持續小幅加薪。
一個人短期内的薪水增加一倍,開支通常并不會增加一倍,但如果隔幾年增長 10~20% 的速度,潛移默化地改變着你的消費習慣,你的支出就相對容易跟上收入的增速,陷入 " 加薪困境 " 的概率會高很多。
對抗這種漸進式加薪的陷阱,就需要打破固定儲蓄率的教條,設計" 收入階梯儲蓄法 ":設定 50% 的基礎儲蓄率,每次加薪後,加薪部分的 75% 用于儲蓄投資,保證收入越高儲蓄率越高。
5/5有彈性的家庭财務系統
先總結一下前文的兩條重要經驗:
經驗 1、如果你現在收入的儲蓄投資率低于 30%,意味着你得工作到 60 多歲,這種狀态是不可持續的,必須從現在起,提高到至少 40%,對應 25 年。
經驗 2、加薪後提高生活水平是天經地義的,但無論你加多少薪,把加薪部分的 25% 用于改善生活,把 75% 用于新增投資或儲蓄,才能保證你如期退休,且退休後還能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當然,4% 的長期年化收益,相當于絕大部分都投資債券和貨币類產品,如果把其中的 25% 變成股票指數類資產,其他的仍然配置于貨币、債券和黃金等低風險資產,長期年化收益率即可以達到 6%。
在這一收益率下,保持原有的退休時間計劃,可以将儲蓄率降到 40%,更好的改善現在的生活;如果保持 50% 的儲蓄率,可以提前 2 年享受退休計劃。
只要不超過 6% 的收益,并不是一個很困難的目标,并不需要專業的知識,但凡事都有代價:
1、需要你有更復雜的财務規劃,理解大類資產的常識,了解宏觀經濟的變化
2、配置中一旦出現了股票類資產,就存在波動和不确定性,就需要你有正确的投資理财的理念
真正的 " 收支蓄 " 平衡,不在于數字的絕對控制,而在于建立有彈性的财務系統:既堅定地朝着 " 體面退休 " 的目标推進,又不影響現在的生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lig0624"(ID:tongyipaocha),作者:思想鋼印,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