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黃仁勳的3000億美元野心,吳新宙能否助他實現?,歡迎閱讀。
原創|Jaden 編輯|Cong
去年 8 月,吳新宙離開小鵬加入英偉達,到年底,吳新宙以英偉達全球副總裁和汽車事業部負責人的身份回國,并開始了在中國市場對自動駕駛人才的大規模招聘計劃。這被看作是英偉達針對中國市場智能駕駛業務,開啟的全新一輪戰略擴張。
作為全球智駕發展最為迅速的區網域之一,中國車企相關的產品、技術和經驗的積累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包括最近甚嚣塵上的特斯拉 FSD 入華,也證明了中國市場上自動駕駛的商業土壤和想象力。
對于英偉達來說,在中國和全球市場商業落地層面的開疆拓土,當然是它當前的重要任務。不過,英偉達也延續它一貫超前的風格,更多從未來自動駕駛發展的視角,提前做更多的戰略部署,并最終讓這條路線成為行業的共識。
在近期英偉達的媒體溝通會上,除了吳新宙,英偉達汽車事業部數據中心副總裁 Norm Marks,以及英偉達全球副總裁、中國區汽車事業部負責人劉通也悉數到場,向車雲等媒體詳細介紹了英偉達智能駕駛的技術和商業化進展。
從這場溝通會傳遞的信息來看,中國市場激烈的競争和巨大的需求,讓英偉達看到了汽車領網域更多的機會和想象空間;
另一方面,英偉達也希望利用自身在 AI 領網域的領先技術和經驗,與中國市場的產品研發和落地經驗相結合,為車企提供完整的端到端智能駕駛全棧解決方案,而非限于硬體,在面向未來的智能駕駛競争中,助力英偉達在全球市場提前占位。
在這個過程中,在 " 賦能 " 和 " 競争 " 之外,英偉達更希望扮演的,還有 " 引領 " 的角色。
AI 定義汽車成為未來的趨勢
過去十年," 軟體定義汽車 " 在汽車領網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特别是通過 OTA 技術,把汽車這樣一個固定不變的硬體產品變成可以自學習、不斷變化的用戶產品。
伴随着 AI 的發展,軟體定義汽車在不斷變得成熟,要解決的 Corner Case 也在不斷增多。生成式 AI 和 LLM,将有可能解決這些更復雜的問題,自動駕駛會迎來新的開發範式。在未來這個 AI 定義汽車的階段,企業研發重心将向雲端轉移,打造一個真正類人的高階自動駕駛技術棧。
在吳新宙看來,軟體定義汽車和 AI 定義汽車,這兩個階段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從自動駕駛的發展過程來看,第一代的自動駕駛系統是完全基于規則,有大量工程師特征;現階段第二代自動駕駛,已經開始用大量的 AI 取代原有的工程師特征,可以通過模型去做部分預測、規劃等。而接下來則是端到端大模型的方式,這也是英偉達目前在提前做的事情。
二者之間的區别在于,軟體定義汽車需要大量工程師介入。所有組件的算法開發量都非常大,比如 Corner Case 識别比較慢,需要海量的路測和運營,再把數據回傳給工程師,這需要非常高效的基礎建設設施支持數據設施閉環,再通過 OTA 的方法更新。簡言之,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工參與。
而在 AI 定義汽車的新階段,大部分模型能夠在雲端完成訓練,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車端 Corner Case 識别,然後通過自動數據驅動完成模型的自我迭代,在雲端通過仿真完成大部分的驗證,極大地減少車端大規模設備部署和測試的依賴性,讓流程得到極大簡化。同樣,随着生成式 AI 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針對座艙的部分,包括雲對話、針對任務的測試規劃和編輯,同樣也會簡單很多。
作為目前智能駕駛賽道最為熱門的技術路線之一,雖然很多企業強調自己對于端到端的布局和投入,但也都面臨很多未能解決的技術挑戰,比如黑盒化的問題。吳新宙認為這些問題,會在未來逐步得到解決。比如未來的大模型、端到端模型有周邊的輸出點可以觀測,相當于在黑盒上開幾個窗,可以看到信号是怎樣的模式。
盡管現階段還有一些挑戰,但吳新宙堅信端到端自動駕駛,在五年内一定會能實現。但他也強調這也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不是大家字面上理解的從像素到動作,而是需要很多其他技術配合,所以也不可能一開始就上線端到端模型。
所以,在端到端的模型上線之前,一定會有一個 " 護欄 ",因為這個模型需要不停地優化和成長。就如同一個人從小學生成長為博士生的過程,端到端模型也需要非常好的第二代甚至第一代的自動駕駛堆棧,能夠有時間去成長,變得更加強大。
" 接下來的幾年裡的趨勢是,端到端模型和原有模型相輔相成,某些情況下,比如對比較難的路口處理,可以顯示出更加拟人化的東西,通過原有的模型和方法保證安全性,這是把端到端模型真正大規模部署變成主流的過程。" 吳新宙總結說。
英偉達想扮演的角色:賦能者、競争者和引領者
在剛剛過去的北京車展上,雖然英偉達并沒有開設展台,但在 AI 和自動駕駛作為關鍵詞的這屆車展,英偉達卻是完全無法忽略的存在。在高度同質化的競争中,高階智駕中是否搭載英偉達的最新產品,甚至成為車企車型差異化競争的賣點之一。
根據英偉達的官方信息,包括蔚小理、比亞迪、仰望、路特斯 GT Emeya、smart 精靈 #5,智己 L6、昊鉑、極氪 007、小米 SU7、魏牌藍山等等車企車型,都已經開始搭載 DRIVE Orin 打造量產汽車。
與已經廣泛落地的 Orin 相比,英偉達下一代 DRIVE Thor 集中式車載計算平台表現出更大的商業發展勢頭。該平台集成全新 NVIDIA Blackwell GPU 架構,該架構專為 Transformer、大語言模型和生成式 AI 工作負載設計。
雖然 DRIVE Thor 明年才開始第一代 SOP,但從去年開始至今,已經有吉利、小鵬、理想、奇瑞、極越、廣汽、比亞迪等等車企,宣布了采用英偉達下一代 DRIVE Thor 來做面向未來 L3 以上級智駕的開發和設計。
吳新宙說,DRIVE Thor 還在快速增長,這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因為它不僅代表了最高算力的下一代芯片,也代表了最高安全等級的下一代芯片,同時能夠對生成式 AI 和 LLM 給于最好的支持。
在這麼多合作者中,包括蔚小理、比亞迪、長城、吉利等等很多實力強勁的車企,同樣也在布局自研智駕芯片。這其中有戰略上的審時度勢,也有落地實操層面的考量權衡。而車企與供應商之間的競合關系和走向,也是行業所關注的重點。
和很多國内的智駕芯片供應商不同,英偉達面對中國市場,要考慮的問題會更多一些。就如同黃仁勳此前提到的,英偉達芯片在中國市場并非不可替代,如果買不到,那中國就會自己研發生產。這并非沒有先例,當然,這也是英偉達的隐憂。
吳新宙将英偉達定位于 AI 生态賦能者,而不是專注于做車的公司,他表示目前英偉達的芯片大多是基于通用 GPU,但英偉達也在不斷調整迭代,對整體硬體架構進行優化,再把 AI 領網域最前端的技術運用到車端芯片,更好地賦能汽車和機器人行業,這是英偉達的優勢。
吳新宙特意強調了安全性,這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實際經驗,特别是端到端的安全,包括芯片和作業系統的模塊、雲端所有訓練工具的安全性,真正通過高效安全的網絡将軟體部署到車端芯片。英偉達希望賦能車企用較少投入實現安全,這也是英偉達的優勢。
在面向未來的 AI 定義汽車的布局上,除了廣為人知的系統級芯片,英偉達還部署了多項核心基礎能力,包括數據中心、工具訓練,汽車安全平台和端到端全棧解決方案等。比如英偉達的 Omniverse,可以幫助車企實現從整車設計、生產制造、測試驗證甚至銷售體驗上的全面賦能。而這些軟體能力,也是英偉達面向未來競争希望被廣泛應用的重點。
這從英偉達智能駕駛的規劃中也能看出端倪:" 第一步是希望我們的軟體盡快在現有的 L2 和 L2+ 系統上,達到市場領先水平或者第一梯隊水平;第二步是希望在 L2++ 領網域有些新的突破,把上下遊的模塊完全打通,還可以做端到端訓練,真正做到行業領先的水平;第三步希望能夠在 2026 年量產的 L3,完全把人從系統中拿掉,這才是自動駕駛真正的價值所在。"
吳新宙認為這些規劃是基于英偉達的巨大優勢,是完全可行的,而且這三步規劃,是英偉達的市場競争力和商業想象力一步步提升的過程,同樣也是英偉達實現自己目标的過程。
" 我們的目标是讓大家在車裡可以不用開車,而是玩手機,這是大家的剛需。開車不是剛需,從 A 點到 B 點才是剛需,用手機也是剛需。"
英偉達商業模式的調整
雖然如今端到端幾乎成了特斯拉智駕的标籤,但是如果從時間線來看,英偉達自動駕駛團隊提出端到端智能駕駛并做出 demo 的時間,并不比特斯拉晚。只是當時過于超前,技術和市場都不成熟,所以沒有能夠成功地商業量產。
當然,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英偉達以 " 賣卡 " 著稱,多年前的自動駕駛業務只是英偉達汽車業務中非常不起眼的一部分,所以當時端到端的問題,充其量也只是其前進路上無數插曲中的一個而已。
但黃仁勳很重視汽車業務,在 2022 年 GTC 上黃仁勳表示,按照其規劃,當英偉達營收達萬億美元時,汽車業務的收入占比應該達到 30%,也就是 3000 億美元。不過,從英偉達的财報來看,一直到去年 Q4,汽車業務只有英偉達整體營收的 1.3%。
這兩年伴随着智駕業務的爆發,在中國高階智駕市場,英偉達的智駕芯片占有率一度超過八成。不過英偉達在智駕相關的軟體市場份額,與其芯片的強勢地位全然不匹配。
去年吳新宙的加入,就被外界解讀為英偉達要在 " 賣卡 " 之外,重點發力智能駕駛軟體能力和整體解決方案,其首要任務,是要幫助英偉達和奔馳的合作項目落地。
2020 年 6 月,英偉達和奔馳官宣合作,英偉達将為奔馳的下一代車型提供 AI 軟體架構,包括了自動駕駛軟體方案、智能座艙等。該項目當時轟動行業的原因,在于雙方選擇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即基于合作車型的整車銷售進行抽成,而不是傳統的供應商采購模式。如果這個模式能跑通,這不僅是英偉達,更是整個汽車行業的标杆案例。
但這個萬眾矚目的項目卻遭遇了重重危機,至今沒有量產交付時間表。此前有說法是奔馳引入了 Momenta 救火,或是吳新宙的團隊會在今年年中交付解決方案等等,紛紛擾擾之中,鮮有官方的消息。
不過可以确定的是,從該項目可以看到,英偉達正在努力尋求在硬體之外,為車企提供完整的端到端智能駕駛全棧解決方案,這顯然可以幫英偉達實現更大的商業想象空間,離 3000 億更進一步。
如今在中國市場,這一努力也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溝通會上,劉通專門介紹了在中國市場上與比亞迪的端到端全棧式合作,包括 Orin 和 Thor 智駕芯片、數據中心端的解決方案、用于 AI 開發和自動駕駛算法開發的軟體系列產品 NVIDIA AI Enterprise,以及在智能工廠的機器人和 Omniverse 仿真軟體等全系列合作,也是目前英偉達智能駕駛全棧解決方案最完整的合作代表案例。
如今,自動駕駛經過高速發展已進入泛化階段,2024 年有望成為 L3+ 智駕落地元年,智能駕駛滲透率也将不斷提升,在此過程中,軟硬體成本的下降,技術的持續迭代,軟硬解耦、艙駕融合等等,都将成為車企競争的關鍵點。
這也意味着現階段智駕供應商的規模商業化速度,将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幾年的市場格局,這也是英偉達及更多智駕供應商和車企,加速布局和争奪的重要原因了。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