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傳統能源的“逆襲”:火電企業利潤大增,股價走高,歡迎閱讀。
圖片為 AI 生成
近日,華電國際(600027.SH)、華能國際(600011.SH)等大型發電集團的上市公司相繼公布 2023 年度财報,淨利潤的大幅增長成為亮點,在今年央國企、中特估等概念受到追捧的情況下,相關公司股價也多有不俗表現。
煤價回落助推業績改善
我國傳統發電企業,多以燃煤發電為主營業務,業績表現也與煤價高度關聯。2020-2022 年,煤價受疫情、俄烏戰争等因素飙漲,火電企業業績也高度承壓,面臨大面積大幅度虧損,2021 年夏季,北京國電電力、大唐國際等 11 家火電公司聯名向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 " 上書 " 請求調整電價,其中即提及,煤炭價格上漲導致燃煤成本與基準電價倒挂,多發電就多虧損,部分企業資金鏈斷裂,經營極度困難。
而到了 2023 年,随着我國煤炭增產效應顯現、進口量高增、庫存積累至相對高位,煤炭價格終于大幅回落,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統計,全年動力煤現貨均價 974 元 / 噸,同比下降幅度達到了 25.4%。
受此影響,火電企業業績也大幅改善,以五大發電集團目前已公布年報的 A 股上市公司為例,華能國際 2023 年實現營業收入 2544 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 3.11%;歸母淨利潤 84.46 億元,同比增長 214.33%,終于扭虧為盈(2021 年虧損 100.06 億元,2022 年虧損 73.87 億元);華電國際實現營業收入 1172 億元,同比增長 9.45%;歸母淨利潤 45.22 億元,同比翻了近 38 倍;大唐發電(601991.SH)實現營業收入 1224 億元,同比增長 4.77%;歸母淨利潤 13.65 億元,同比增長 434.81%,同樣實現扭虧(2021 年虧損 90.98 億元,2022 年虧損 4.08 億元)。
此外,國電電力(600795.SH)在 1 月末曾發布業績預告,預計 2023 年歸母淨利潤在 53 億元到 58 億元之間,同比增長 92.92% 至 111.12%;在港股上市的中國電力(02380.HK)2023 年實現營業收入 442.62 億元,同比增長 1.31%;歸母淨利潤為 30.84 億元,同比增長 16.48%。其他 A 股高市值火電企業,如國投電力(600886.SH)、浙能電力(600023.SH)等,根據其業績預披露,淨利也都實現大幅改善。
幾家企業在财報中均提及,營業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境内電量同比增長,營業成本下降則得益于境内燃料成本的下降,以華能國際為例,該公司 2023 年境内發電燃料成本同比減少 136.63 億元,降幅 9.38%;部門售電燃料成本 326.43 元 / 兆瓦時,同比下降 12.38%,這也令燃煤板塊這一體量最大、曾陷入大幅虧損的業務條線盈利情況得到改善,從 2022 年的虧損 173.25 億元變為 2023 年的盈利 4.33 億元,助推公司整體實現扭虧為盈。
在利潤分配方面,華能國際拟每股派發現金紅利 0.20 元(含稅),合計約 31.4 億元,占可分配利潤 57%;華電國際拟每股派發 0.15 元(含稅),合計約 15.34 億元,占可分配歸母淨利潤的 44%;大唐發電則公告稱将于 2024 年 8 月 30 日一般分紅每股人民币 0.0075 元。
股價方面,除了盈利改善預期,今年以來央國企、中特估、高分紅等上市公司受到青睐,傳統能源頭部企業股價雖然受煤價、政策等影響有所波動,但整體表現不俗,截至 2024 年 3 月 29 日收盤,華能國際報收 9.38 元 / 股,年内上漲 21.8%;華電國際報收 6.87 元 / 股,年内上漲 33.7%;大唐發電報收 2.93 元 / 股,年内上漲 21.1%。
盈利能否持續?
火電企業想要繼續保持盈利水平,首先還是要看煤價的 " 臉色 "。實際上,2023 年三季度煤價走勢偏強,導致供暖季均價高于上半年,火電上市公司淨利也在四季度遭遇滑坡,幾大頭部企業中,華能國際四季度淨利環比下降 165.83%,華電國際環比下降 98.77%,大唐國際環比下降 211.54%。
對于 2024 年,雖然不同機構對煤價走向給出了不同判斷,如卓創咨訊認為 2024 年全年煤炭市場價格重心較 2023 年将有所下移,長城證券則認為煤價中樞會逐步上移,但多數觀點認為波動幅度将收窄,大起大落情況有所改善。
而從相對中長期的角度來看,在 " 雙碳時代 ",能源轉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成為了電力發展的主線,高碳排的火電注定更多扮演保供、調峰的角色,而這對燃煤機組的利用小時數、啟停成本等都會造成較大影響。
各家公司在财報中也提示了相關風險,華能國際列出了 " 電力行業及市場風險 "" 燃煤采購市場風險 "" 碳市場風險 "" 環保風險 "" 電力建設風險 "" 資金市場風險 " 這六大風險點,其中很多都與煤電角色的變化有關," 可靠性能低、發電煤耗高的煤電機組,市場競争能力不強、容量電費無法全額獲取,存在收益下降的風險 " 更是首當其衝。華電國際也在年報中提及,随着新能源裝機比例持續快速增長,火電企業的發電空間進一步被壓減,公司存在電量下降的風險;煤電容量電價機制正式實施、電力現貨交易市場全面推開,也給經營帶來了不确定性,此外,火電裝機正由發電向發電兼調峰轉型,利用小時數也會出現持續下降的風險。
在轉型大潮中,各傳統能源企業也都将新能源作為未來發展重點。實際上,在新能源裝機大幅增長的同時,其貢獻的利潤也成為了相關公司财報中的亮點。以華能國際為例,該公司 2023 年可控發電裝機容量約 135655 兆瓦,其中,煤機裝機容量 93283 兆瓦,占比 68.8%;風電裝機容量 15511 兆瓦(含海上風電 4451 兆瓦),占比 11.4%;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 13100 兆瓦,占比 9.7%,再加上天然氣、水電、生物質等,整體低碳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已提升到了 31.24%。而在利潤方面,風電 2023 年利潤總額達 59.13 億元,是燃煤的 13 倍多,光伏利潤總額也達到了 20.44 億元,同比提升了近 80%,接近燃煤的 5 倍。
不過,從發電量來看,華能國際 2023 年燃煤發電 4010.04 億千瓦時,同比提升 3.32%,占總發電量的比例仍達到 84.5%,新能源在發電方面的增長遠不如裝機增長速度快。而且,多家公司也在财報中提到,随着新能源電量交易規模不斷擴大,保障收購電量規模持續下降,新能源參與市場化交易的電價會進一步下降,因此現貨市場地區新能源交易電價降幅将更大,存在收益下降的風險。
近期,煤電容量電價機制、全額保障性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等政策接連出台,無論是火電還是新能源,在電力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之際,都還存在着不小的變數,電力企業的盈利也仍面臨着考驗。(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胡珈萌,編輯|劉洋雪)
更多宏觀研究幹貨,請關注钛媒體國際智庫公眾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