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去國外上班,工資翻倍,工作不累?,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獵聘 (ID:liepinwang),作者:徐小妙,題圖來自:AI 生成
文章摘要
海外工作薪資高、工作氛圍不同,但有挑戰和隐性問題。
• 出海人才薪資高于國内 12.3%
• 海外工作要求适應新環境和高強度工作
• 出海工作有隐性問題,如加班和高稅
似乎,比外企更有職場松弛感的是在海外工作。
"XX 歲到 XX 工作的真實感受 ",成了社交媒體上職場領網域的流量密碼。
在許多社交媒體分享海外工作經歷帖的評論區上逛一圈,你會發現在國外上班,似乎成了不少打工人的心動一選。
能讓大家芳心一動的,不止是日益俱增的出海崗位需求,更重要的是去國外上班給的是真多啊!
根據 CGL 數據,出海人才平均薪資要比國内同等崗位的薪資高出 12.3%,在多個熱門出海行業,平均固定年薪超過百萬。可以說,出海正在成為新的職場紅利。
但根據我們的洞察發現,很多人只是在社交媒體上心動,卻從未在現實中為這個選項做過深入研究,于是我們策劃了一期海外 " 過來人 " 的選題,力求在最客觀的角度,帶你看到國外工作的人的真實感受。
去海外,他們過上想要的職場生活了麼?
當初他們是何種契機去國外工作的?在他們當前工作的國家,工作到底卷不卷、工作氛圍如何?現在的收入有沒有達到預期?出境工作後,他們能适應當地的工作與生活節奏麼?
@建築行業外派沙特,造價工程師小盧
我是公司的外派員工,工資兩萬多,收入跟在國内做工程造價的同學比肯定是高一點。更何況我們行業在國内已經很難找工作了,說起來外派工作還是挺穩定的。
一般項目都有廚師的,也都包吃住,所以不用擔心吃不習慣的問題。如果你不是大手大腳或者有奢侈愛好的人,工資基本上全能攢下來。
外派項目對英語的要求沒有我一開始想象中的高,一般 6 級就能行,項目特别着急的時候,我們 4 級的員工也招過。
不過我覺得現在外派科普工作還是做得不夠,尤其是對剛畢業小同學不友好。
有些外派在項目會讓你籤署補充協定,但 HR 是不會跟你說細節的,這裡面就可能藏着很多坑,一定要仔細研讀。
比如幹不完約定期限不給買回國機票;比如外派工資的發放周期可能按季度,甚至我還聽說過按年發放的,這些一定要看仔細;或者是結算的貨币,到底是人民币還是當地貨币,匯率波動大的時候就容易吃虧。
當然還有一點,大家都羨慕國外假期多,但不少外派公司在休假期間只發基本工資,假期多 = 收入少。
我個人的外派經歷是專崗專人的時候,即便你休假逃去了天涯海角,有網了依舊是要處理工作的,這些因素一疊加,假期多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國内工作五年,德國工作一年的嵌入式軟體開發工程師 邦邦
我是拿藍卡工籤過來的,目前在這邊工作将近一年了。假如你追求工作上絕對的躺平、生活上絕對的安逸,那可能還是在國内找一家外企會更合适,出國後畢竟是人生地不熟,同樣的工作還是要付出比本地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表現得不費力。
打算出來的契機,也算是賭氣。集體居家辦公那陣,我前司要求全天開攝像頭,我當時跟 HR 吵起來,後來沒多久就被 N+1 了,躺了一段時間後,決定試試找下國外的工作,開始先是遠程辦公,後來放開我就過來了。
從工作認知層面,這邊确實是更舒服,比如 working flexible(彈性工作),在家在公司上班都行,還可以選擇自己每天的上線時間。不允許私自加班的監管也很給力,我剛入職的時候連續加班 2 天,HR 來找我談,大意是項目完不成導致的加班是資源不足,應該找老板要資源和人力,而不是擅自加班,還給我老板發了郵件警告說讓員工超時工作是違法行為。
我個人體感上,這邊的企業對效率要求很高,一上班早 9 晚 5 沒一點摸魚時間,下午累了想拉着同事唠嗑是會被嫌棄的,另外午餐時間也很短,也沒人睡午覺,這種高強度工作一整天下來确實是很累的。
另外,我感覺是這邊天花板很低,想晉升機會很少的,有向上需求的基本上也得加班卷起來。
還有跟來之前想法相悖的是,德國收入确實比國内高,但稅也真高,物價更高,所以想攢下錢是不容易的,除非你沒有任何物欲還會自己做飯。
現在德國機會卡開放,申請門檻放寬了,想到德國打工的,别聽我們這些 " 過來人 " 道聽途說,自己的親身感受最實在,另外建議大家買德國律師保險,萬一發生勞資糾紛有備無患(這邊律師費還是挺貴的)。
打算來德國上班的話,建議先學點做飯技能,以及培養一點興趣愛好,要不過來吃飯和沒朋友這兩點都挺受罪的,現在買菜做飯已經成了我的每日例行娛樂項目。
@走 WHV 低成本體驗澳洲生活 三菜
我是 18 年打工度假籤過來體驗生活的,當時計劃趁着 30 歲之前嘗試另一種人生。
還是想勸腦子一熱想體驗 WHV 的朋友們冷靜一下,如果你在國内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都市麗人或者從沒幹過重體力活,千萬别高估自己,特别是沒辦法給同一個雇主工作超 6 個月,基本上你集籤的時候就是會一直找工作,還是比較容易焦慮的。假如你能吃苦的話,還是能會有些回報的。
我為了集籤,确實真是吃了人生前二十幾年沒吃過的苦。在農場摘過藍莓、葡萄、蘋果、草莓,在肉廠幹過流水線,在後廚洗過盤子,在酒店當過保潔,在越南餐館做過雜工 ……
因為不适應體力工作,我中間好幾次幹得迷茫,特别是在農場勞作意外崴腳骨折的時候,我又沒有給自己配保險,硬着頭皮去醫院後在宿舍躺了好幾周,當時一度想打道回府。
直到去澳洲的第 8 個月被一個前輩點醒,才開始認真規劃自己的時間。到後面我讀了 master(碩士學位),也偶爾去洗車行兼職,再後來就做了幼教,拿了 pr(永久居民身份)。
跟國内不太一樣的是,這邊的幼兒機構有點半體力活那意思,除了要管理孩子們的學習,還要打掃衛生,做一些 paper work(文案工作),工作強度比較高,但收入并不多,所以我拿了 pr(永久居民身份)之後就換了工作。
其實真在這邊工作之後,我覺得也挺袪魅的。你以為是可以不用人情世故好好工作,但實際完全不是,雖然沒有強制要求,但你迫于壓力還是得和同事去聚餐、出去玩;你以為可以到點下班,其實加班是家常便飯,也沒有額外加班費,甚至周末出門也得帶電腦;你以為不用卷也并非全都是。
作為過來人要給建議的話,還是大家想好參與 WHV 是想獲得什麼再行動吧。
海外就業的其他選擇
或許你沒有直接去海外找工作的勇氣,或許你不想放棄國内的工作經歷,但總是被社交媒體上海外的工作分享吸引,想試試另一種工作方式,那或許國内公司的出海業務也可以成為一種選擇。
比如國慶之前登上熱搜的李佳琦的美 ONE 要出海布局,成立了國際發展部。
其實,很多公司會在出海前期招募新員工,雖然只有短期出海工作的機會,待業務成熟之後,設立海外區網域分部就會有外派工作。這和直接去海外公司工作比起來,職場晉升的空間還是很大的,至少你在國内的職業連貫性不會被打亂!
另外,出海工作對求職者的年齡包容度更高,這或許給國内正處于天花板的職場中高層管理層一個新的選項。
根據 CGL 數據顯示,當前出海人才平均年齡是 37 歲,海外職場對年齡的包容度較大。且出海企業希望人才能在市場拓展、管理創新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對人才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要求較高。
當前,不少國内企業出海步伐加速,大家不妨看看自己所在行業有沒有這些出海計劃,為自己的職場之路提早布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