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誰會是蘋果的Plan B?,歡迎閱讀。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蘋果正在給 Siri 尋找 OpenAI 之外的備胎。
在前不久舉辦的 WWDC 上,蘋果軟體高級副總裁 Craig Fedrighi 就公開表示,蘋果未來期待與第三方模型的合作計劃,例如谷歌的 Gemini。
本周,《華爾街日報》又發文暗示蘋果正在與 Meta 洽談,計劃将 Llama 植入到 iOS 系統中。
但一個問題在于,蘋果能接受同這兩家公司 " 聯姻 " 的條件嗎?
" 蘋果與 OpenAI 的合作,是能夠實打實賺到錢的,iOS 用戶在訂閱 GPT Plus 時,蘋果同樣會抽取 30% 的傭金(即蘋果稅)",iOS 獨立開發者 Renee 向筆者表示,大部分開源模型最終依舊要為核心業務服務,比如 Llama 之于 Meta Adavantage(Meta 的 AI 廣告優化工具)。
這就是矛盾所在,蘋果如果選擇和谷歌、Meta 合作,那麼就意味着蘋果既無法在開源模型中賺取傭金,同時還要忍受後兩者幫助廣告主配置目标人群,且極大可能在調用第三方大模型的過程中繞開 IDFA(廣告标識符)——蘋果限制廣告商投放的核心手段。
盡管蘋果有充足的理由拒絕 Meta,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這家公司也的确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ChatGPT 不夠好嗎?
" 人們可能會偏好使用某些特定的大語言模型,比如适合寫作的模型,或是用于編程的模型,我們還是希望用戶能夠自由選擇。" 在近期國外的一檔播客中,Craig Fedrighi 對蘋果為什麼使用第三方模型給出了上述解釋。
不過,有着十餘年 iOS 開發經驗的 Renee 向筆者表達了另外一種觀點," 單從 Apple Intelligence 目前公布的功能來看,蘋果對 AI 更多還是側重于應用層面,而非創意層面。"
而從應用層面來看,OpenAI 似乎并不能算是蘋果的最佳選擇。
"ChatGPT 在與第三方插件結合時,從來不會為其做單獨的匹配和接口,哪怕是微軟的 Copilot 也是直接使用 API,由這些插件來描述自己的需求讓模型調用。"Renee 表示,以 OpenAI 簡單且粗暴的商業模式,大概率也不會為蘋果做深度優化。
" 這也是蘋果将基礎模型用于如相冊、筆記、郵件等内置應用上的原因之一。"Renee 補充道。
此外,相較于 ChatGPT,開源的 Gemini 和 Llama 對于 iOS 的開發者也更加友好,比如後者就在模型中配置好了推理和訓練的微調環境。這也比較符合當前蘋果對于 Apple Intelligence 期望:借助 Apple Intents API,讓開發者定義 APP 中的各種操作,而這一過程可能只需要幾行簡單的代碼。
除了技術和應用層面外,從蘋果公司戰略本身來講,也有必要多找幾個第三方大模型。
一方面,蘋果在 AI 應用上依舊會延續其一貫的供應鏈管理準則:避免任何一個環節形成規模優勢,最著名的案例就是蘋果常年對 LG Display 的扶持,背後的意義在于節制三星。
同樣,如果把 OpenAI 看作蘋果 Apple Intelligence 的技術支持公司,就不難理解蘋果做出的這一決定。
另一方面,與谷歌與 Meta 的合作也能規避一些法律政策上的風險。
比如今年 3 月,歐盟就以 " 涉嫌在流媒體市場應用分發壟斷 " 為由,向蘋果開出了一張價值 18.4 億歐元的天價罰單。而選擇在 iOS 上調用多種大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行業壟斷的控訴。
綜上所述,無論是引入 Genmin,還是牽手 Meta,亦或是其他第三方模型,對于蘋果來說都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來看,Llama 的選項可能已經被排除在外。
6 月 26 日,據彭博社報道,蘋果與 Meta 關于人工智能的合作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另有消息稱後者已經拒絕了 Meta 的合作建議,原因是 " 蘋果認為 Meta 對隐私保護的措施不夠嚴格。"
不過,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似乎站不太住,原因是與蘋果眉來眼去的谷歌,在隐私保護的問題上并沒有比 Meta 強太多。
二者的區别在于,Meta 真的能觸碰到蘋果的命門。
引入第三方,就能高枕無憂?
一個可能會被忽略的事實是,Meta 目前是傳統互聯網大廠中唯一靠 AI 賺到錢的公司。根據此前公布的财報,Meta 在今年一季度的營收為 364.55 億美元,同比增長 27%;淨利潤為 123.69 億美元,同比增長 117%。
如此亮眼的業績表現,一方面要歸功于互聯網廣告行業的復蘇,另一方面則是 Meta Advantage 與 AI 沙盒有所成效,二者合力構成了 Meta 最前沿的 AI for Advertising 功能——它成功地将機器學習能力應用在廣告的制作與投放環節,尤其是将廣告定位拓展至目标群體之外。
這背後離不開對用戶海量數據的抓取,以及用戶行為習慣的分析。對于蘋果來說,無論是基于流量分發的角度,還是基于其宣傳的用戶隐私保護的角度,都是不可接受的。
相較于針鋒相對的 Meta,蘋果與谷歌存在着共生關系。比如此前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的 CEO Pichai 就曾在去年的一場反壟斷訴訟中披露,谷歌向蘋果公司支付通過 Safari 浏覽器投放搜索廣告所獲收入的 36%,單就這一項,谷歌每年就要向蘋果支付數十億美金。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如果蘋果在 iOS 中引入 Gemini,極大概率會圍繞搜索相關的應用落地。
不過,盡管蘋果對于第三方大模型持積極态度,但這由此帶來的麻煩也不會少。
最典型的是,模型之間的調用問題。
資深 iOS 獨立開發者 Renee 表示," 目前智能終端的趨勢就是傳統的 GUI(圖形操作界面)被不斷淡化,與之伴随的是互動形式的豐富,以及應用操作層級的減少,這些都需要不同模型的高頻接入。"
" 未來的端側大模型很可能是幾種模型之間的相互調用,而且按照蘋果的調性,這家公司可能會打造封閉同時又深度整合的生态結構,這對于蘋果是個很大的挑戰。"Renee 補充道。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第三方大模型在可用内容範圍上的問題。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無論是 ChatGPT,還是 Gemini、Llama 都不可能在國行版的蘋果終端上使用,未來 Apple Intelligence 進入中國後,大概率會像三星 S24 機型一樣,使用百度、美圖秀秀為其打造的定制功能。
不考慮技術能力上的差異,僅從搜索源來看,海外版 S24 機型所搭載的 Gemini Nano 模型,其搜索源是 " 所有可以在谷歌上找到的網頁 ",相比之下,國内定制化模型在搜索源上要局限得多。
Renee 認為,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蘋果最終還是會将重心放在自家研發的基礎模型上,第三方模型只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 目前雲端大模型在手機上尚未展現出,過去行業裡所謂的殺手級應用,即便強如 GPT-4o 也只是以邊緣應用的形式存在,在已經打通手機本地 API 與端側模型的情況下,蘋果沒有必要讓其他家大模型搶了主場。"Renee 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