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石榴集團内鬥難有赢家:搭檔超20年的合夥人反目,會導致銀行抽貸斷貸?,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宋然
石榴集團的内鬥還在繼續。石榴集團 6 月 21 日發布一份致全體員工的通知,通知表示桑春華因個人原因,于 6 月 21 日中午 12 時離職,不再擔任集團的全部職務。李廣田、丁慶蔚、楊玉鳳等三人同樣不在擔任集團職務。
該通知籤蓋了石榴置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章印,法定代表人崔巍也予以籤字确認。石榴集團要求自離職日起,禁止上述人員進入集團各公司的所有辦公場所,停止上述人員的全部工作權限。上述人員在集團内的全部職務、負責事項等都由崔巍接任和安排。這份通知還稱,如了解上述人員損害公司權益,可向石榴集團總經理辦公室舉報。
石榴集團總部位于北京,連續多年位列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 100 強。據石榴集團今年 4 月披露的公司債券年報,崔巍和桑春華分别擔任石榴集團董事長、副董事長。
6 月 24 日,桑春華出手反擊,以個人名義回函崔巍。桑春華稱,自石榴集團成立以來,他長期負責整體運營及主要決策,為石榴集團高速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崔巍無權以個人單方通知的方式免去其職務,應遵循《公司法》《公司章程》規定由股東會或董事會決定,上述通知不具有法律效力,涉嫌違法。
桑春華還指責崔巍捏造事實,構成污蔑和诽謗。桑春華強調,他将保留追究相關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的權利。雙方你來我往,核心目标是石榴集團的經營主導權。上述知情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桑春華一直有 " 分家 " 想法,但崔巍并不這麼認為," 本來盤子就不大,分家之後就更小。"
石榴集團内鬥已白熱化,雙方依然未能握手言和。7 月中旬,一名接近石榴集團的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披露," 桑春華目前依然無法進入公司。" 崔桑二人的矛盾由來已久。從石榴集團布局下沉市場以來,二人之間的矛盾漸有惡化之勢。随着房地產市場調控進入深水區,石榴集團内外交困,矛盾終于公開化。
圖源:石榴集團官網
矛盾由來已久
據石榴集團 2021 年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書,當時崔巍與桑春華分别持股 57.42% 和 41.58%,合計持股 99%。
崔巍和桑春華兩人合作多年。早在 2001 年,崔巍和桑春華兩人就聯手組建華美地產,專注房產代理銷售業務。華美地產憑借地推模式,多次創造營銷佳績,在業内小有名氣。六年後,崔桑二人決定更進一步,進入房地產開發市場,華美地產變身 K2 地產。K2 地產接連推出一系列地產項目,包括 K2 海棠灣、K2 清水灣、K2 紅樹灣、M5 郎峰、K2 百合灣等。這一階段,K2 地產集中在北京通州發力,打開市場。
不過,崔桑二人之間并無明确分工,這為日後矛盾爆發留下隐患。
投資與營銷是房地產企業最為重要的兩大環節。多年來," 投資 " 這一重要權限在二人之間多次流轉更替。石榴集團全國化布局階段,權力流轉更加明顯。上述接近石榴集團的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石榴集團成立早期,崔巍的決策權更大;全國化擴張期間,桑春華占據主導地位;後來市場下行,崔巍又再次接手。"
2016 年,K2 地產更名石榴集團。向來處事低調的桑春華出席了更名儀式,并喊出 " 石榴集團要成為房地產行業的蘋果 "。同時,石榴集團也開啟多元化征程,宣布将由單一的地產業務擴展至 " 科技 + 金融 + 地產 " 等業務。在桑春華看來," 科技改變未來,我們在做布局未來的事情。"
這一時期,多家區網域房地產企業加快全國布局節奏,石榴集團也加快發力,四處出擊。2016 年,石榴集團首次現身鄭州土拍市場,以近 80% 的高溢價拿下 72 号地塊,同時還參與競逐相鄰的 73、74 号地塊,大大抬高地塊價格,被當地房企視為 " 野蠻人 "。
石榴集團以此為開端,一路南下,在南京、蘇州、寧波等地均有所斬獲。在加快全國布局階段,石榴集團依然有所側重,更看重蚌埠、滁州、鹽城、湖州等低能級城市。熟悉石榴集團的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 當時的石榴集團很看好碧桂園的發展道路,因此專注下沉市場,三四線城市是當時主攻的重點區網域。"
時代周報記者從石榴集團内部人士處了解到,桑春華即是這一戰略的主導者。" 碧桂園不是誰都能學得會,石榴集團在這些三四線城市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 該人士透露,随着房地產市場轉冷、調控更新,石榴集團在下沉市場的開拓愈加艱難,桑春華主導的這一戰略逐漸退出舞台。
下沉市場戰略難言成功,這放大了崔巍和桑春華兩人之間的矛盾。這時,崔巍站了出來,開始主導石榴集團此後的投資方向。
市場下行,矛盾加劇
戰略定位失誤、投資失利,石榴集團逐漸陷入困境。2020 年下半年房企監管新規 " 三道紅線 " 出台,房地產調控進入深水區,石榴集團的經營狀況更為艱難。
根據公司債券年報,石榴集團 2021 年實現營收 219.83 億元,2022 年營收縮減至 167.85 億元。該集團的盈利能力下滑更為明顯,淨利潤由 2021 年的 7.52 億元驟降至 2022 年的 4884.13 萬元。
淨利潤大幅萎縮至千萬級規模,石榴集團下一步如何調整自然成為重中之重。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桑春華等高層均認為石榴集團要提高布局城市能級。然而,這一策略卻難以落地。" 以北京為例,一宗地塊動辄幾十億元,像石榴集團這樣規模的房企沒有能力在北京土地市場拼搶。" 上述人士評價道。
布局高能級城市似乎只停留在口号層面,石榴集團内部對未來走向未能達成一致。" 崔巍雖然表面上仍然尊重桑春華的決策,但實際行動沒有任何表示。" 了解石榴集團的人士認為,這進一步加劇了崔桑二人之間的矛盾。
" 近幾年,桑春華一直有分家想法,但是崔巍卻不這麼認為。" 在前述了解石榴集團的人士看來,兩人經營理念出現分歧,再發展至分家發展争執,矛盾變得不可調和。
房地產企業不乏 " 雙老板制 ",富力地產即是典型代表。李思廉、張力在富力地產的持股比例相當,兩人分工卻有不同,多年來一直維持着微妙的平衡和博弈。李思廉主管銷售和财務,張力負責投資拿地、開發建設等。石榴集團卻難以復制富力模式,高層權力流轉影響公司治理、内部管控,成為石榴集團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接近石榴集團的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石榴集團的戰略和戰術不匹配,日常管理權責不對等。" 以轉向高能級城市這一戰略目标為例,雖然這已是行業共識,但是集團規模較小、資金實力不夠,很難轉向," 單純的随大流沒有實際意義。"
" 石榴集團内部也經常出現由職能中心擔責,但卻不給職能中心匹配相應權力的情況。有些需要項目總或區網域總做的決策,往往要上報高層,高層卻對基層的情況不了解。" 上述人士說。
高層内鬥或讓石榴集團雪上加霜。桑春華已經意識到危機,他在回函表示,崔巍以非法手段強行控制公司,将重創石榴集團的正常經營秩序,給合作夥伴造成恐慌,甚至可能引發合作銀行抽貸斷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