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關于造車這件事,你永遠可以相信大眾,歡迎閱讀。
網通社評論 還記得去年 9 月,前往德國參加 IAA MOBILITY,當我踱步在慕尼黑的街頭,一方面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當地對于環保的重視,另一方面又困惑于為何路面上的新能源車寥寥可數。
即使在 IAA 舉辦期間,德國人對于來自于東方的電動車興趣十足,但是當你提及會不會購買的問題,他們又會果斷地表示拒絕。理由也很簡單,裡程焦慮、怎麼充電、上哪維修。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雖然歐盟對于停售燃油車的想法非常激進,但是消費者的态度卻是不冷不熱。本土市場需求疲軟,作為供應端的車企,對于電動化這件事,理應敷衍了事才對。
可事實卻是,以大眾為首的德系品牌,是所有跨國車企中,對于電動化轉型最為積極的。
其實,大眾原本可以像豐田一樣,躺在燃油車的溫柔鄉裡,繼續數錢就好了。然而,他們卻選擇了一條無比艱難的道路,那就是跳入新能源的浪潮裡,與中國的電動車企業搏擊。
尤其是近期又有消息傳出,歐洲 2035 年逐步停售燃油車新車的計劃可能會被推遲,你就更加能夠體會到,對于大眾這種企業來說,轉型有多難,既要應對外部環境的挑戰,還要解決内部的問題和矛盾。
很多人認為,大眾擁抱電動化因為不想丢掉中國這塊大蛋糕。但是在我看來,這是作為全球車企領頭羊的一種自覺,是在激烈的市場競争環境下的一種自省,是不甘于屈居人後的一種自律。
大眾不斷加碼中國本土化,不是舍不得中國市場的利潤,恰恰相反,他們是想利用這裡優秀的新能源供應鏈,來幫助自己實現快速轉型。原因也很簡單,身後的特斯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
若想獲得成功,一定要懂得借勢,要懂得借用周期,這正是大眾管理層的精明之處。依靠德國或者歐洲市場,轉型過程必然耗時良久,唯有把自己置身于競争激烈的環境中,才能蛻變。
其實,企業轉型本質上就是一個利益再分配的過程,有些企業明明看到了未來,但是卻不願意犧牲眼前的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達。可是,什麼時候跳出優勢領網域,用什麼樣的方式跳出,同樣重要。
大眾的做法,值得所有跨國車企學習。畢竟對于造車這件事來說,沒有誰能夠比大眾玩得更溜。
2030 赢在中國
2023 年對于所有合資品牌而言都很難,甚至可以說是入華以來最難的一年。談到公司去年的成績,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表示,不管是量還是質,他都非常滿意。
量:集團累計交付 323.6 萬輛新車,同比增長 1.6%。其中,大眾品牌共交付約 240 萬輛,與 2022 年基本持平。
質:高端市場,奧迪品牌共交付 72.9 萬輛汽車,同比上升 13.5%;純電動市場,2023 年共交付約 19.18 萬輛,同比增長 23.2%。
雖然貫穿全年的價格戰,給市場帶來了諸多不确定性,但是大眾的表現明顯超出了預期,給轉型帶來了更多信心。同時也證明,由董事會成員貝瑞德坐鎮中國市場,收效顯著。
去年上海車展期間,大眾的管理層就已經明确給出了到 2030 年的發展戰略和目标:繼續保持國際車企中在華第一的地位,成為中國市場排名前三的汽車制造商,在智能網聯汽車時代扮演領軍角色。
前兩個好說,因為基本盤還在,後一個很難,因為已落後太多。
據貝瑞德介紹,"2030 目标 " 将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實現:
第一,繼續加強在燃油車市場中的優勢地位。
作為傳統大廠,大眾在燃油車市場的地位舉足輕重,即便拿出了轉型的決心,優勢領網域也斷然不可一刀切,因為必須要保證可持續的盈利發展模式。去年,大眾在國内燃油車市場的份額達到了 21%,和 2022 年相比增長了約 1.3 個百分點。
貝瑞德強調,燃油車仍然是公司整體業務的重要支柱。雖然整個中國汽車市場都在向新能源轉型,但是體現在不同地區的速度有所差異,三到五線城市還需要更長時間。因此,大眾要在這些市場保持份額,甚至是擴大優勢。
接下來,大眾将在國内繼續推出新的燃油車型,利用燃油車業務的盈利能力,為公司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提供資金上的支持。今年,我們就會看到帕薩特、途觀和邁騰的換代車型。
當然,大眾在產品推新方面,會有一些策略上的改變。
一方面,所有主要的燃油車產品,都将在未來幾年實現高端技術更新,包括面向中國市場的高階駕駛輔助功能、智能座艙、全新車内導航系統以及 AI 智能助理等,不斷提升燃油車的智能化水平。
另一方面,大眾将通過推進最新的插電混動技術,逐步實現燃油車向新能源轉型。到 2027 年,該集團将在中國提供 30 款本土生產的燃油車,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
站在市場的角度,大眾的插混產品來得有些晚,畢竟自主品牌在這個領網域已經搶得了先機,更何況兩年之後又将是另一番光景。但是對于大眾自身而言,這件事最大的意義在于,完成純燃油車向新能源的平穩過渡,所以再晚也要做。
第二,加速純電動產品的攻勢。
去年,大眾在電動車市場收獲頗豐,且變化巨大。上半年的時候,ID.3 平均月銷量只有 2300 輛左右。随着成本優化項目的不斷推進,這款車到了 9 月之後,就站上了月銷萬輛的台階。最終,ID.3 全年累計交付超 7.5 萬輛,成為國内最暢銷的合資品牌電動車。
在當下如此慘烈的競争環境中,ID.3 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極為不易。要知道,目前國内約有 100 個品牌在争奪電動車市場的份額,僅去年一年就有将近 70 款全新產品發布。即便新能源市場已經相對成熟,但合資品牌依舊是劣勢的一方。
接下來,大眾需要開拓新的細分市場,才能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
作為大眾品牌首款中型電動轎車,一汽 - 大眾的 ID.7 VIZZION 已于去年 12 月正式上市,上汽大眾的 ID.NEXT 會稍晚一些,算上此前的 ID.3、ID.4、ID.6,大眾品牌在華已經擁有 4 款純電動車型。年内,我們将迎來大眾安徽首款大眾品牌車型的首秀。
另外,基于 PPE 平台打造的奧迪 Q6 L e-tron 也計劃在今年底正式投產,随後于 2025 年投入市場。
到 2026 年,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計劃推出的專屬中國市場的電動汽車平台(CMP)。以該平台為基礎,大眾将開發定位 A 級主流市場的入門車型。與此同時,大眾和小鵬共同開發的 B 級車也将問世。
喬治 · 華盛頓說過,沒有足夠的彈藥,就沒有勝利的可能。至 2030 年,大眾将在中國市場提供至少 30 款純電動車型,這種體量足以改變任何一個細分市場的競争格局。
第三,強化 " 在中國,為中國 " 的研發。
時間倒退 5 年,那時候 " 本土化 " 對于海外車企而言,更多還只是停留在生產和銷售層面。随着新汽車時代的到來," 本土化 " 這三個字被賦予更多的使命,包括人才的本土化、研發的本土化,以及供應鏈的本土化。
2022 年 4 月,大眾汽車集團成立了 CARIAD 中國子公司,着力交付本土化軟體解決方案并高效集成到產品車型中,這是其踐行 " 在中國研發,為中國創新;在中國研發,為世界創新 " 使命的關鍵一步。
2023 年底,CARIAD 中國的軟體專家人數已經由 2022 年的 800 人擴充到約 1200 人,其中至少有 90% 是中國本土的軟體人才。
在加強自身研發能力的同時,大眾還與實力強大的中國本土企業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包括與國軒高科合作生產标準電芯,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酷睿程(CARIZON)等。
貝瑞德強調,打造自主、可控的本土供應鏈,能夠讓大眾能夠充分利用中國的創新速度,加快產品和技術向市場投放。
當然,新本土化最重要的一步,是成立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在貝瑞德看來,這才是實現集團戰略的重要基礎。
一升一降 軟硬兼顧
VCTC 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可以給大眾帶來本質上的改變,這種改變也是由内而發的。
就像貝瑞德所說的那樣,過去大眾許多對于中國市場的決策是在 9000 公裡外的德國總部做出的,VCTC 能夠大幅減少不同語言帶來的溝通不便,顯著加速決策流程。
其核心邏輯,我們可以用 " 一升一降 " 來總結。
升,指的是提升產品開發速度。
置身于競争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由于產品迭代越來越快,大眾也必須加快產品開發和技術更新的速度,提高技術競争力。貝瑞德也認為,快速發展對于保持競争力至關重要。
今年 1 月,投資約 75 億人民币的 VCTC 正式投入運營。
作為大眾在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也是在全球範圍内唯一專注于智能網聯汽車轉型的研發中心,VCTC 涵蓋整車研發、零部件研發及采購職能,能夠直接在中國做出所有產品相關決策,并快速将產品推向市場。
通過成立 VCTC,大眾集團将技術開發的對接工作,從沃爾夫斯堡東移至安徽合肥,為的就是在產品開發的初期,就能夠引入中國本土先進的技術,從而更為敏捷地響應中國客戶的需求。
同時,VCTC 還将利用先進的開發工具加快決策過程,這将使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時間縮短約 30%。
前面提到的 CMP 平台,就是由 VCTC 開發的。據了解,該平台的開發時間只有 36 個月,相比大眾此前的平台開發周期,足足縮短了約三分之一。
誠然,36 個月的開發周期放在當下算不上短,畢竟一些自主品牌如今已經可以做到 12 個月開發一款新車。但是在貝瑞德看來,将時間縮短至 36 個月,已是一項巨大的成就。
因為對于大眾來說,很多環節是不可以妥協的,他們始終要将產品的安全性及耐用性放在第一位,而這些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驗證。
降,指的是降低研發成本。
去年初掀起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并且有可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持續,雖然嘴上都說不參與價格戰,但是沒有車企可以真正做到置身事外。對于大眾來說,想要保持可持續的盈利模式,那麼就要通過打造全新的本土化供應鏈體系,進一步優化成本。
成本優化的關鍵一環,就是向 VCTC 開放集團的技術授權,并依托 VCTC 與本土供應商及技術公司深度合作。據貝瑞德介紹,VCTC 将鏈接本地供應商生态系統,讓供應商參與早期階段的開發,以優化供應鏈。
以其正在開發的 CMP 平台為例,該平台将采用針對中國市場的電池、電驅和電機解決方案,相比此前的平台成本效益更優,這樣就為產品規劃提供了充足的空間。
當然這也會帶來新的問題,VCTC 将對接上汽大眾、一汽 - 大眾、大眾安徽的研發部門,同時為三家合資企業賦能,那麼未來三方的產品如何在市場中實現差異化,必須要有前瞻性的思考,并盡早規劃。
從集團層面看,因為 VCTC 被賦予了更高的研發自主權,使得大眾能夠充分利用中國本土市場的創新技術,結合更加貼近中國消費者的市場洞察,為新產品賦能,這也是 " 在中國,為中國 " 的意義所在。
另外就是貝瑞德強調的,現在的純電動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競争激烈,基于數字生态,科技企業正在成為新的競争對手。所以未來是否能夠勝出,敏捷和執行速度是關鍵。
除了這 " 一升一降 ",另一個重點在于 " 軟硬結合 "。
作為大眾汽車集團在華業務的戰略支柱之一,CARIAD 中國将為集團旗下的品牌,提供本土化、創新的軟體產品及數字化服務,加速 " 在中國研發,為中國創新 " 的軟體解決方案的落地與交付。
2022 年,CARIAD 中國團隊設立了 "Forward!" 項目,并在 2023 年将這一項目擴展為 "Forward! Lab" ,中文名為 " 元創實驗室 ",主要用來孵化預研發產品。比如,與本土手機企業 vivo 實現的首次跨界創新合作,聚焦智能手車互融相關技術與應用創新。
另外,為了進一步提升集團在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市場的核心競争力。CARIAD 還與實力雄厚的本土科技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去年 9 月,CARIAD 中國收購上海沐傳工業設計,将後者優秀的設計團隊整合到 CARIAD 中國的 UX&UI 能力中心 "CARIATIVE",致力于用戶體驗與互動創新。
同樣是 9 月,CARIAD 又與中科創達成立合資公司 "CARThunder"(翼創雷行),專注本土座艙信息娛樂系統及智能網聯功能研發。
11 月,CARIAD 還與地平線成立了合資公司 "CARIZON"(酷睿程),致力于開發達到 L4 級别的高度優化的全棧式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并搭載于大眾汽車集團本土的純電動車型上。
未來,CARIAD、CARIATIVE、CARThunder 和 CARIZON 組成的 C 家族,将成為提升大眾集團在軟體解決方案領網域的競争力的關鍵。
更加重要的是,CARIAD 中國在取得本土獨立研發授權後,已陸續交付面向中國市場的軟體解決方案,并加速為集團在華涵蓋量產、高端品牌的燃油車型 / 新能源車型提供本土軟體解決方案。
目前,适配 MEB 車型的 HMI 功能已成功交付并搭載于 2023 年發布的 ID.7 VIZZON 上,并将在 2024 年上市的純電動車型上展開進一步更新。按照規劃,本土化信息娛樂系統預計将搭載于 2024 年發布的純電動車型。
" 元創實驗室 " 孵化的創新產品,包括 " 彩虹編曲家 "(Rainbow Composer)智能座艙編輯器、"Touch & Go"(一鍵觸達車控服務)和 "3D Avatar" 于 2024 年進入量產產品導入階段。
本土軟硬體集成的解決方案,如副駕駛顯示屏的信息娛樂解決方案、基于本地互聯建設與數據合規要求的智能網聯與本地 5G 通信協定,将會從今年開始為全新燃油車型賦能。
随着軟體開發實力的不斷提升,大眾也将逐步補齊短板。正如 CARIAD 中國首席執行官常青所說的那樣,創新、研發并交付适合本土數字生态環境的智能移動出行解決方案,才是真正的 " 在中國研發,為中國創新 ",也是助力大眾 " 在中國、為中國 " 戰略推進的關鍵。
結語
2024 年是大眾進入中國市場的 40 周年,作為中國汽車產業生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眾已經積累了 4000 萬中國用戶,各品牌合計超過 3000 家經銷商,以及 39 座工廠。
盡管中國汽車市場正在重新洗牌,自主不斷衝擊着合資的市場份額,但大眾依然擁有其他車企不具備的優勢,依然值得消費者信賴。
2022 年 8 月到任後,德國總部交給貝瑞德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對中國市場的現狀做出一個清晰的分析,并相應地做出對策和戰略。如今對策和戰略已經清晰,大眾要做的就是繼續做好造車這件事,靜待花開。
(圖 / 文 網通社 奚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