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上海精英男和妻子鬧離婚,他說“都是嶽父嶽母摻和的”,歡迎閱讀。
" 孩子和我才分開 10 天,看到我就往後躲,肯定是嶽父嶽母教壞她的。" 最近,42 歲的孟斌(化名)苦惱地向律師傾訴。
在常人眼裡,不惑之年的孟斌是典型的 " 成功人士 ":清華畢業,事業有成,年薪不菲,住大平層。孟斌結婚多年,妻子張玫(化名)是他的大學校友,夫妻倆都是高學歷。家裡還有兩個可愛的孩子。
但孟斌和妻子卻因為種種原因,正在鬧離婚。" 要是沒有嶽父嶽母摻和,我和張玫可能不至于走到離婚這一步。" 孟斌說。
帶娃老人對家事 " 說了算 "
聽到孟斌的吐槽,妻子立刻當着律師的面反駁:" 平時都是我父母辛辛苦苦幫忙帶孩子,他不但不出力,還滿肚子意見,憑什麼?"
張玫和她的父母都認為,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孟斌顯然是缺位的。作為高管,孟斌經常出差,在家的時間有限,把培養孩子的重任甩給了妻子和老人。為了方便帶孩子,老人和他們住在一起。忙前忙後的同時,老人對于家事也有了 " 說了算 " 的權利。
對于自己的 " 缺位 ",孟斌的理由是:" 我工作這麼忙,不就是為了多賺點錢,讓孩子們過上富足的生活?"
看到妻子和老人每周多次接送兩個孩子上課外班,甚至他難得回來的時候,孩子也不在家,孟斌很有意見,與妻子和老人多次發生衝突:" 為什麼要這樣折騰孩子?"
從家鄉農村到北京名校,再到上海名企,孟斌一路打拼得很不易。看着自己的孩子仍然辛苦奔波在求學路上,他态度鮮明地反對妻子和老人的教育理念。他認為:" 我在上海已經有根基了,有了幾套房和一些存款。我的孩子完全有條件享受快樂教育,選擇一條輕松的人生路。"
妻子張玫和父母一直生活在大城市,對孟斌的 " 快樂教育觀 " 嗤之以鼻:" 他這種放任的态度,只會毀了孩子。"
張玫的父母認為,自家一向衣食無憂,但仍苦心栽培女兒張玫。所以女兒才能考上名校、找到好工作,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無需依賴丈夫過活。現在第三代也到了讀書的年紀,教育上當然不能放松。
一家人硬是抽成兩個陣營
因此,當孟斌與張玫鬧離婚時,雙方都主張把兩個孩子判給己方,接受自家的教育理念。這個漸漸分裂的家裡,張玫和她的父母在一個陣營,孟斌獨自處在另一個陣營。
孟斌對嶽父母 " 摻和 " 家事深感不滿。事實上,他更願意請保姆來照顧孩子,而不是讓嶽父母幫忙。但妻子一直不同意。嶽父母接手照顧孩子後,時不時要指責女婿 "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 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管 ",等等。這讓孟斌很窩火。
基于嶽父母平時對自己的态度,孟斌懷疑,夫妻倆分居期間,嶽父嶽母在孩子面前說了自己的壞話。" 這段時間,孩子是張玫和她父母帶着,我有十天沒和孩子們見面了。昨天學校放學時,我到門口探視。沒想到孩子低着頭,一聲不吭地跟着外公走了,也不叫我。我很傷心。"
但孟斌也無法與妻子和嶽父嶽母溝通。這位 " 成功人士 " 苦惱地說:" 不知道為什麼,我和他們一說話就要吵起來。" 事業上他遊刃有餘,到了自己家裡,這種能力卻完全消失了。
孟斌和張玫,這對看似優秀的高學歷夫妻,為何做不好婚姻這張答卷?兩個人漸行漸遠,主要原因真的是老人在小家庭中幹預過多嗎?
我們請到了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的劉律師,對此類在社會上具有普遍性的案例進行分析。
只有高智商、沒有高情商
是婚姻敗筆
新聞晨報 · 周到:作為律師,您從事離婚訴訟十多年,代理的高學歷夫妻離婚案件多嗎?
劉律師:大概占我代理離婚案件總數的一半,可以說是很多了。
新聞晨報 · 周到:您對高學歷夫妻的離婚現象怎麼看?
劉律師:人們通常以為,高學歷賦予人更多的智慧,包括處理家庭問題的智慧。但從我和身邊同事的經驗來看,很多高學歷人群往往處理不好家庭關系,包括和配偶的關系、和配偶父母的關系,甚至将嫌隙越鬧越大,走到離婚的邊緣。比如上文當中的孟斌夫妻。
新聞晨報 · 周到:我們看到,孟斌夫妻倆都是名校畢業生,在職場上也是成功人士,為什麼回到家裡就經營不好夫妻關系呢?
劉律師:很多事業有成的高學歷人群,獨立意識非常強。他們受過高等教育,結婚不只是為了共同撫育後代,還想要最大化實現自我。這類人對夫妻關系的依附性小,不願被伴侶的想法所束縛,夫妻關系的粘性不足,一旦出現裂痕,很容易擴大。
新聞晨報 · 周到:有句話叫," 很多高學歷夫妻之所以婚後難以相處,是因為他們用處理智力問題的方式處理感情。" 您贊同嗎?
劉律師:是這麼回事。我們都知道,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如果夫妻雙方只有高智商、沒有高情商,意見不一致時只顧指責或糾正對方,缺乏情感的交流和愛的流動,婚姻之船就很容易觸礁。
一旦有娃,
帶娃老人自然掌握話語權
新聞晨報 · 周到:像孟斌夫婦這樣,鬧離婚時一方或雙方父母一起介入的情況,是不是也很常見?
劉律師:是的。基本上,到我這裡來進行離婚咨詢的年輕人或者中年人,父母還能管事的,都會跟着一起來。獨生子女家庭尤其如此。
新聞晨報 · 周到:從您的立場來說,您是不是很反對老一輩介入、幹預子女的婚姻?
劉律師:其實這些老人也不是主動要介入子女的婚姻,但夫妻之間的矛盾,多多少少會跟家庭成員特别是老人有關。老人一旦參與進來,一定會幹預到這段婚姻的走向。
新聞晨報 · 周到: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
劉律師:以孟斌和張玫為例,沒有孩子的時候,家裡就他們兩個人,兩人文化程度、社會地位相當,相處起來應該還好。但是有了孩子之後,需要老人幫忙,家就不再是他們兩個人的家,而是夫妻倆、老人、孩子共同組成的家。家庭成員多了,家庭關系就復雜了,矛盾也多了。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因為觀念不一致,雙方站成兩個陣營,進一步分裂了夫妻關系。
新聞晨報 · 周到:在這個家庭中,老人是不是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
劉律師:是的,因為孩子主要是老人在帶。而且,像他們這樣的夫妻,一方或者雙方是獨生子女的,父母會在夫妻倆結婚買房的時候給予很大的經濟支持,對小家庭做了貢獻,因此也會覺得自己在子女的家事上有發言權。但這也不能怪老人,他們的的确确是出錢又出力了。
新聞晨報 · 周到:那麼,是不是建議老人盡可能和小家庭分開?
劉律師:這個其實很難。特别是獨生子女家庭,長期以來,老人只有自己的孩子一個關注對象,從學習關注到工作,再到婚姻和下一代的養育。在此過程中,父母一直在付出,子女也很難抛開這樣的父母。
新聞晨報 · 周到:這種家庭模式的不利之處是什麼?
劉律師:一旦夫妻兩個鬧了矛盾,老人更容易偏向自己的子女,或者在自己孩子的耳邊吹風,。比如案例中的張玫,她一邊要聽丈夫的抱怨,一邊要聽父母的意見, " 夾心餅幹 " 兩邊為難。她選擇和父母站在一起,無形中就和丈夫對立了。老人吹的耳邊風,成了夫妻矛盾的催化劑。
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
而是兩個家庭的事
新聞晨報 · 周到:您對夾在子女婚姻當中的老人有何建議?
劉律師:老人對第三代的傾情付出肯定是出于好意,但是角色一定要擺正,第三代的第一扶養人畢竟是孩子的父母,不是老人。有的人幫忙幫得太 " 過 ",還會指責子女的配偶不懂事、不給力,這樣就成了幫倒忙,加劇夫妻之間的矛盾。建議老人換位思考:自己是來幫助小夫妻的,不是來給他們制造矛盾或者引發矛盾的。
新聞晨報 · 周到:對于已經接受老人幫忙的夫婦,您又有何建議?
劉律師:我認為,夫妻倆也一樣要換位思考。比如案例中的孟斌,他不但不認為老人是在幫忙帶孩子,反而認為老人是來指責他、拆散他們夫妻的。這種心态就不對。老人出錢出力,負擔養育重任,确實是出于好心,他應該感恩。如果他覺得老人的一些做法不合适,可以用委婉的方式去溝通、商量。一家人達成一致,而不是搞對立,事情就不會走到離婚這一步。
新聞晨報 · 周到:對于即将走入婚姻的年輕人,這個案例可以給他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劉律師:在進入婚姻之前,首先就要想清楚,結婚真的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既然選擇走進婚姻,就要有誠意善待雙方的家庭。遇到問題的時候,每一位家庭成員都要學會求同存異,往好的方面看問題,拿出包容的态度。這樣才能讓一家人始終團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