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新能源車企「血戰」2024:出圈or出局,歡迎閱讀。
又到年末,回望今年新能源車市場新老勢力的激烈交鋒,恰似一場冰火交融的史詩大劇。
這一年,我們收獲了一系列耀眼的成績——我國成為 2024 年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達產 1000 萬輛的國家;此外新技術層出不窮,如比亞迪第五代 DM 混動技術、吉利汽車集團發布雷神 EM-i 超級電混系統、蔚來旗艦轎車 ET9 正式上市等等。
不過,我們也感受到了市場的冰霜。12 月以來,車圈兩家新勢力品牌接連爆雷,先是哪吒汽車被曝出裁員、停產,緊接着極越汽車突然 " 原地解散 ",員工為讨薪包圍極越總部頻上熱搜。諷刺的是,11 月中旬,極越才發布了全球首台 AI 智駕超跑 ROBO X,一款專為自動駕駛賽車設計的概念車。
今年,也是造車新勢力們備受考驗的一年。早前,愛馳、威馬、高合等造車新勢力相繼走向 " 死亡 "。一時間,新能源車企們似乎駛向了 " 懸崖 " 邊上,市場上空籠罩着一層厚厚的陰影。
小鵬汽車 CEO 何小鵬曾表示,"2024 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進入‘血海’競争的第一年,即淘汰賽的第一年。" 這也意味着車企的突圍賽已經打響,要想繼續坐在 " 牌桌 " 上遠比想象中要艱辛得多。
2024 年,新能源車的新老勢力們都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一、裡程碑:年度產量首次突破 1000 萬輛
11 月 14 日上午,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了 1000 萬輛,也是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達產 1000 萬輛的國家。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自 2013 年起納入統計體系。那一年,產量僅有 1.8 萬輛。2018 年,年產量就達到百萬量級,2022 年年度產量超 500 萬輛,直到今年首次突破了 1000 萬輛的裡程碑。
據不完全數據顯示,在已公布的 2024 年前 11 個月銷量數據的車企中,比亞迪、零跑和小米汽車已經完成年度銷量目标。
其中銷冠大概可以被比亞迪提前預定了。最新數據顯示,截至 11 月底,比亞迪 2024 年累計銷量達 374 萬輛,已超去年全年,其中 10 月、11 月連續兩個月銷量突破 50 萬輛。
比亞迪首席科學家、汽車總工程師、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廉玉波在某媒體年會上演講時透露,比亞迪 2024 年累計銷量有望達到 425 萬輛。無論是國内外市場,比亞迪表現都十分強勁,尤其是漢 EV、海豚 EV、宋 Pro DM-i 等車型,成為了消費者的熱門選擇。
再看零跑,截至 11 月底,其已實現全年累計銷量 25 萬台,率先完成全年銷量目标。與此同時,零跑 11 月銷量首次達到 4 萬台,同比增長 117%,可謂是雙喜臨門。
但要說今年風頭最盛的車企,一定是小米汽車。今年 4 月,雷軍宣布,2024 年小米 SU7 的交付目标是超過 10 萬輛,一個月後,雷軍重新調整交付目标:年内保底交付 10 萬輛,挑戰 12 萬輛。11 月 18 日,雷軍在微博高調官宣,小米 SU7 已提前完成 10 萬輛新車交付目标,接下來将全年目标提升至 13 萬輛。
今年 7 月,吉利汽車也将年度目标由 190 萬輛上調至 200 萬輛。2024 年 1 至 11 月,吉利汽車的總銷量達到 100 萬輛,同比增長 7%。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達 30 萬輛,同比增長 30%。
在新能源領網域,奇瑞一直被戲稱 " 起早趕晚集 ",但其新能源車的銷量也是節節攀升。11 月,奇瑞銷量 16.4 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7.8 萬輛,同比增長 268%,這也是繼 10 月後新能源汽車銷量再次超 7 萬輛。綜合來看,其 1-11 月累計銷量 144 萬輛,同比增長 31.2%。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 11 月底,諸如長安汽車、理想汽車、蔚來汽車等車企年度銷量目标完成率也已超過 80%。
不過,也有部分車企今年前 11 個月的銷量數據離此前計劃的 2024 年銷目标略有差距。長城汽車 2024 年銷量目标 190 萬輛,前 11 個月銷量 109.8 萬輛,截至 11 月底,完成率 57.79%。而上汽集團 2024 年銷量目标 545 萬輛,前 11 個月銷量為 353 萬輛,截至 11 月年銷目标完成率 64.77%。
在動力電池、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關鍵領網域,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構建起技術和產業鏈的雙重優勢。但随着價格戰迭起、市場競争加劇等因素,為汽車企業實現年度銷售目标帶來了切實的嚴峻挑戰,有些車企尚未完成銷量目标也屬情理之中,但還需進一步調整車型產品定位及差異化優勢打造。
二、冰火兩重奏:高歌猛進 vs 破產倒閉
競争愈加殘酷的市場不會給弱者喘息的機會。2023 年,新能源市場的兩極化趨勢就已初顯。今年,兩級分化趨勢進一步加大,有的高歌猛進,有的已消失在加速洗牌的市場中。
2024 年,小米汽車和鴻蒙智行旗下的 " 界 " 系列產品稱得上是市場中的重磅級選手。小米汽車的每一次動作都備受矚目,而鴻蒙智行的產品線則加大了其他車企的壓力。11 月中旬,餘承東在微博中表示,鴻蒙智行正式發布一周年,累計交付突破 50 萬輛。
與此同時,比亞迪汽車以 66.2% 的同比增長率和 36.6% 的市場份額繼續領跑新能源市場,依靠海洋網、王朝網形成的價位段覆蓋、性價比和經濟性優勢,占據了國内新能源市場半壁江山。這裡還要特别提一下理想汽車,Q3 盈利 28 億元,成為新勢力中唯一實現自我造血的企業。
盡管新能源汽車市場蓬勃發展,但行業利潤率卻呈現出逐年下滑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過去三年間,中國汽車行業的利潤率從 6.1% 下滑至 5%,今年前三季度利潤率更是跌至 4.6%。
利潤降低、車企之間内卷更新 …… 這不僅改變了市場競争格局,也對車企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數據顯示,從 2018 年到 2023 年,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數量從 480 多家銳減至大約 40 家,到了 2024 年,有 4 家車企的月銷量未能突破 2000 台,面臨着被市場淘汰的風險。一些企業不得不關閉工廠并裁員,如高合汽車,極越汽車原地解散,哪吒汽車也陷于換帥和欠薪問題 ……
這其實只是市場走向了一個新的發展必然階段,并不讓人意外,其符合市場發展的邏輯與規律,但知易行難,新能源汽車依舊要直面越演越烈的殘酷價格戰。
其中 10 萬元級别的新能源汽車賽道,已成為眾多品牌争奪的新重點。如緊湊型 SUV 賽道上擠滿了哪吒 X、比亞迪元系列、奇瑞 iCAR03,吉利銀河 E5、廣汽 AION V 等品牌車型。
步履維艱下,為拓展銷售通路,許多車企老板不得不走向台前,成為 1 号位銷售,在新媒體熱榜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這最早還要從 " 雷布斯 " 雷軍說起,個人創業經歷熱梗頻頻在短視頻平台走紅。另 3 月 28 日,雷軍個人抖音賬号直播小米 SU7 上市發布會,最高在線人數 101 萬,點贊量近 2 億,登頂抖音平台熱榜 TOP1,兩小時漲粉近 89 萬,關注度暴增。
随後越來越多的車企管理者們開始下場做 IP,加入這場 " 流量争奪戰 ",甚至扎堆進入直播間。蔚來創始人李斌、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岚圖汽車 CEO 盧放、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等紛紛開啟直播首秀。周鴻祎還曾因哪吒工廠參觀直播内容策劃和準備不足,批評當時的 CEO 張勇而上熱搜," 什麼都不明白,能不能學學雷軍 "。
今年車企 CEO 們争相做 " 網紅 " 成為新風潮,同時印證着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近期說的一句話:從 0-1 階段最大的一個挑戰是輿論會說你 " 沒出息 "、" 沒野心 "、" 沒戰略 ",然後拿出雷軍這樣的創業之神的極速增長案例來打擊你。
CEO 們争搶流量的背後,其實與卷入價格戰的原因無異。一家頭部企業開啟後,其他企業為保住銷量和維護自身的品牌口碑,只能被裹挾着跟上。但今年車企們也在探索其他方式,畢竟價格戰即便換來了高銷量,也可能會影響整體利潤。
三、新能源車企啟示錄:價格戰不是長久之計
一路走來,中國新能源車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尤其是近兩年新車市場價格混亂,進而影響到二手車市場價格。此外,車企向供應商付款賬期變長,產業鏈上下遊也充斥着不安的情緒。
當下,新能源車和油車的正面競争也加劇着價格戰。在新能源車企尚未告别 " 以價換量時代 " 的同時,自今年 6 月以來,不少油車豪華品牌掀起降價潮,随後 " 腰斬式大降價 " 等話題登上熱搜。
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們能否成功挑戰傳統 4S 店零售模式,有待考證。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保時捷、奔馳、奧迪等豪華品牌接連傳出裁員、降薪消息。
價格戰不是長遠之計,為降低成本車企減配已成基操。那新能源車的出路到底在哪裡?一是技術創新,加大研發投入,特别是在電池技術、驅動電機、車用作業系統等關鍵領網域。中國不缺賺錢的企業,但缺擁有原創底層技術的創新企業。
以比亞迪自研的刀片電池和磷酸鐵锂電池為例,其通過技術優勢提高能量密度,使電池成本降低至同行一半;吉利雷神 EM-i 超級電混技術,通過提升電池能量密度以增加續航裡程。
但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同樣需要把握好 " 度 ",即需要關注技術成果轉化。李斌曾公開表示,對于現階段的蔚來來說,投入是比虧損更合适的表達。蔚來自 2016 年起在研發領網域的投入金額 530 億元,僅 2023 年研發占比就高達 24.1%。要知道,通常傳統主機廠的研發費占比一般是 5% 左右,新勢力約 10% 左右,特斯拉 2023 年是 4.1%。
二是新能源車同質化嚴重,需要通過產品差異化來提升附加值。倘若能在尚未被巨頭們搶占的細分領網域創造差異化,為消費者提供價值,或許能讓消費者買單。
一場造車一場夢。2021 年,中國突然爆發出一股造車潮,各路 " 神仙 " 紛紛下場造車,堪稱 " 神仙打架 "。今年,又被稱為 " 中國最卷車市 ",各大造車新勢力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當潮水退去,誰在裸泳一眼看出。面對日益殘酷的市場競争,即使是造車新勢力代表的 " 蔚小理零 " 們也不敢說就一定能 " 笑到最後 "。
各家技術水平差異越來越小,單純想通過技術實現新能源車型的大跨越,完全領先同行幾個代際很難,甚至不可能實現,因此車企們或多或少都在準備新的戰略嘗試,理想在做基座大模型之外又要推出車機助手理想同學手機版 App,"2030 年要做一個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 " 。
但新的嘗試究竟是搏得更大的未來,還僅僅是一個 " 窒息 " 的夢想,時間見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