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許倬雲:給年輕人的7個建議,歡迎閱讀。
又是一年畢業季。
年輕人,有的在忙着擇校、填志願;有的剛踏出校門,準備開啟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有的已經摸爬滾打了幾年,正在尋求下一個人生突破口。
在這樣一個時刻,我們不禁要問:如何在變化莫測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在不斷探索中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和對世界的好奇心?如何在與世界的互動中安身立命?
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一起走進許倬雲先生的思想寶庫,探索他如何從一位殘疾少年成長為一代史學大家,如何在動蕩不安的時代中堅守自我,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汲取智慧。這不僅是對年輕人的一份鼓勵,也是對每一位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前行的人的一份指南。
許倬雲先生學貫古今,遊走中西,他是如何讀書治學,才終成一代大師?
病痛、戰亂、别離、去國萬裡經年,他是如何應對思考,才使得人生天地從方寸之地達至寬廣無垠?
以下是許倬雲先生在課程裡給年輕人的幾點建議,混沌君略有删改,舊文重發,以飨讀者:
興趣廣泛,才能得到多方滋養
我可能是運氣好,更重要的是,我在台大的教育是屬于北大清華系統的一個分支,有當年北大清華的校風,自由地談論,互相地切磋。再加上我高中讀書是在輔仁,無錫的士族家裡特有的讀書氛圍,讓我接上軌道并不困難。
我非常感激老師們、前輩們對我的指導,他們是不遺餘力的,我得到的恩惠确實比班上其他人要多一點。因為我的興趣範圍很寬,不是只有考古,也不是只有歷史,也不是只有民族學、人類學,我好像什麼都搭個邊,因此我得到了不同的引導、不同的提示。這是一個很大的便宜。
我非常感激李濟之先生、嚴耕望先生、全漢升先生、勞幹先生、董作賓先生、芮逸夫先生等等,他們有的讓我做特别的題目,有的只讓我做某個階段的論文,都是嚴肅的課題,這讓我非常得益。這種環境以及這樣的一些前輩們的風範,今天已經不容易得到了,大家都按照同樣的尺寸、同樣的模子去做事情,沒有太多個别的接觸跟交換。
多出門,認識不同意見的各方
我在一個時段是奉老師之命,代表史語所,代表台灣大學,去各地建立學術關系。大家會問到說,為什麼專門派遣拐子跑?第一,我是在美國留學回去的第一個,第一個回來就得第一個用,而且因為我的師門很多,他們的關系交代給我以後,我在外國旅行辦公事時候,就可以在公事以外進行相當深入地交談意見。
歐洲我去了四五次,每次是四五個國家,是跟他們學術界最核心的部分做深入讨論。我們可以怎麼幫忙,他們可以怎麼幫忙,這使得我的關系局面打得很寬。
譬如,講二戰對德國的學術觀念影響,中國台灣對韋伯的感受是非常奇怪的,他們只認得韋伯跟新教,其他的不管。其實韋伯的研究範圍很寬,有五六套文化上作比較的作品。人雲亦雲不是為學之道。
我參加過不止一次集體讨論會,一個會開完就拉倒了。我參加過幾個課題,一直延續着換不同地方,也換過部分的人,而一個核心部分是不換的,就是我一直被拉到比較研究的圈子裡。我在芝加哥讀的是兩河、埃及兩者比較,加上中國是三方面比較,再加教會是四方面比較,再加現代是五方面比較。常常做比較之後,這種得到的緣分就多了。
多看、多讀、多想,不要輕易相信
對各種知識的領受和感覺以及吸收,這個要用心的,不能撿幾個皮毛就當做是寶貝。多看、多讀、多想,不要輕易相信,更不要死守一個家門,心胸要自己放開。
平常我碰到什麼書就讀什麼書。我在美國,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圖書館坐一兩個禮拜,坐在書架中間看個幾天。在補強補足裡頭,常常是回應着最近想的問題,我就針對着這些課題去找文章。
今天要做這些事情更加容易,資訊檢索比以前容易多了,在網上你可以查到很多事情的線索,順藤摸瓜可以摸到很多玩意兒。主要你得心胸要開闊,要開放你的腦子,有好奇心、有好問心,不要固執一個範圍,勿固勿必,既不要固守,也不要肯定,總是存一點可以讨論的餘地。前輩給我們了不起的東西我們要吸收,但并不一定非要全盤接收,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思考過程。
要活潑,沒有偏見,不固執
今日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也是問題叢生的時代,因為問題叢生,所以知識爆炸。知識累積到一個地步,原來的框架裝不了,就會崩開。
舉個例子,現代的理論物理跟 40 年前的理論物理完全不一樣,跟 20 年前的理論問題也相當地不同,這就是知識爆炸以後的一個大難關。每一個科目都有内部的爆炸,有一些人覺得教書只要順口講就行了,我熟得很,我不用準備功課,這是不可以的。一定要永遠盯着這個科目裡邊進展的方向、引發出來的課題,我自己的方法跟它有沒有衝突的,我的觀點有沒有需要修正的,這都是從日常注意中可以發現的。
至于說怎麼樣把它整理好,你有很多空間,處處是問号,你把一串問号連在一塊就是一個新的課題。你可以從新的課題上以你的理解先做初步的解說、初步的整理、初步的構想,如何去解決難題。例如,我們這很暖和,這是全球性的過暖還是地區性的溫和,從身體感受上你要提出問題來,然後你就理解所謂全體性的過暖這個問題是不是存在,如此你就聯想到格陵蘭的問題,聯想到各處水災的問題……你會聯想到一連串的問題。那麼你在歷史上可以找找,有沒有别的時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
世界的問題眾多,你的思想就活潑。我們可不是在董仲舒的時代,董仲舒那個時代有人送書給他看的,今天真是幸虧便捷的檢索方法,過去得不到的方便,使得我們今天可以撒開網去抓魚,抓了魚以後還可以仔細挑挑。
一句話,腦子要清新、活潑,沒有偏見,也不固執,這個是最重要的原則。
天下沒有一個東西不是你的功課
除了課堂裡的功課以外,放開眼睛去看,張開耳朵去聽,天下沒有一個東西不是你的功課。
我們常常有一個比喻,你要做個打洞的獾子還是做狐狸。大多數學者認為應該學獾子,精研專研,但是你忘了周邊還可以有更多的提示,更多有趣的事情。我的做法是做狐狸,滿原野亂跑,有洞就進去,抓到什麼吃什麼,晚上找個安全的地方就窩在那兒。随遇而安,随時可學。
我也不在乎進度,每一個人跟我談話的人都在教導我一個東西,聊天要引出題目,學習是随機的,學習是終生的,學習不止于課堂,不止于寫論文。說某某人是什麼專家,我覺得好可惜,一專以後,等于一輩子吃一樣菜,你能一輩子吃一道菜嗎?不能。
我也不在乎雜,要在乎雜了之後還能否連起來。中國文化是個雜的東西,儒家不是一家,今天的儒家是戰國百家綜合起來的一套東西,董仲舒是綜合的最後大關口,百家都拉在一起,交換互動是學術裡邊的動力之所在。
人不是孤立的,要修己安人
人不是孤立的,人跟人是互動的,互動之後就變成了一個關系,幾個關系套在一起就是小網,幾個網連在一塊串聯起來就變成了大網,一層一層的網,感情的網、親情的網,鄉黨鄰裡的網、同學的網、同事的網,一重一重的網愈拉愈寬。費先生講,這就是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懂得人家網的好處,你自己也要拉出許多網,這個網使你歸屬的地方甚多,但你認同的地方也不少,你同情的對象遍天下都是,你沒有敵人,你沒有他人,都是我們。中國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基點是我們,新教文明的基點是 " 我 "。" 我 " 這個字出來之後愈走愈窄," 我們 " 這個詞出來之後愈走愈寬。假如說中國文化的特色就是 " 我們 ",而不是 " 我 ",最後要拉到全人類。
所以,大同之士先修身修己,把自己培養得夠力量,修己之後安人。安人安什麼?旁邊的孩子摔跤了扶一把,老太太走過提醒她注意點。安人到最後是安百姓,天下所有的族群,姓是群,到天下安百姓的時候,人己之分已經沒有了,只有大家。中國文化立身處世是安己,是修己之後安人。
你吃的飯是農夫給你的,你坐的車是工人幫你造的,你所有一切都有别人在幫你做,你不能說你是獨立的人,你更不可以說你是最寶貴的,所有人就伺候了你一個人。你要尊敬别人,你不能只尊敬自己。所以我們跟美國的精神文明是有很大差異的。我住在美國并不舒服,但是陰錯陽差就在美國就業,做了一輩子工作,離開中國台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現在我就此住了下來,倒也好,一輩子比較,拿群為體的中國形态來看以己為體的美國形态,最後我不能不寫那本《美國六十年》。
勝不要狂,敗不要傷
我希望各位年輕朋友特别注意,人生在世,有勝有敗,失敗的時候,失意的時候,不要丢掉自己。别的可以丢,你自個兒不能丢,自己的人格不能丢,自己的尊嚴不能丢,那樣子你可以再得到機會,一直走到成功。
成敗,天下常事,人生在所不免。所以盼望大家記住,成功的時候也不要丢掉自己。這個丢掉,第一個是不要失志,第二個是不要失态,失态就是忘了自己,失志就是丢掉了自己。不能丢掉信心,也不能忘其所以,覺得勝利成功就狂妄,勝不要狂,敗不要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