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争奪“經濟第一城”,京滬靠什麼?,歡迎閱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阿力米熱
京滬兩地的經濟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作為全國僅有的兩座 4 萬億 GDP 城市,上海、北京上半年的經濟 " 成績單 " 再次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統計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上海市 GDP 總量達到 21390.17 億元,同比增長 9.7%,增速跑赢全國,在已公布經濟數據的城市中,仍坐穩龍頭。
緊接其後,今年上半年,北京市 GDP 總量也實現 2 萬億元的突破,達至 20621.3 億元,同比增長 5.5%,與全國增速持平。
單純從 GDP 總量來看,上半年,北京與上海的差距僅為 768.87 億元,而去年全年的差距則是 3041.9 億元。
下半年時間,京滬如何發力,衝刺 " 經濟第一城 "?
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長快
在上海統計局的相關解讀中," 回升向好 " 成為上半年 " 成績單 " 的關鍵詞。
上海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城,從 2006 年 GDP 首破萬億到 2021 年成為 "4 萬億俱樂部 " 魁首,一直被寄予厚望。今年上半年,上海 GDP 總量達到 21390.17 億元,繼續保持全國經濟中心城市首位。
從經濟結構來看,随着内部需求回升,上海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别達到 35.12 億元、5082.60 億元、16272.45 億元。其中,服務業繼續發揮着經濟增長 " 穩定器 " 作用,占上海全市 GDP 總量的 76.07%。與去年同期相比,該比重降低了 0.74 個百分點。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今年上半年經濟數據看,上海第一、二、三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業占比過大、第二產業占比過小的問題有所緩解。
" 從產業結構優化動因來看,主要得益于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以及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持續發力。" 曾剛說。
在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的同時,上海工業生產修復正在加快。結合數據來看,工業戰略性新型產業依舊領跑,其中,新能源汽車工業產值、產量分别大增 69.8% 和 65.7%,成為工業生產中的亮點之一。
正在充電的新能源汽車 圖源:圖蟲創意
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地之一,今年 1-6 月,上海市場消費正穩步恢復。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8.2%。
較為可觀的數據在于,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速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其中,住宿和餐飲業增長強勁,增加值達到 193.66 億元,同比增長 41.8%。
上海服務業穩定恢復,也與消費領網域回暖互為印證。
上半年,上海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 9377.56 億元,同比增長 23.5%。從主要商品類别看,限額以上汽車類、金銀珠寶類、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分别同比增長 41.5%、38.3%、26.7%。
而消費需求釋放的另一面,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今年 1-6 月,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2870 元,同比增長 9.9%。與此同時,城鎮調查失業率也比一季度下降 0.1 個百分點,平均值為 4.8%。
北京:數字經濟成為新動能
與上海的經濟走勢相似,上半年北京生產和需求領網域都在持續改善,GDP 總量實現 20621.3 億元,同比增長 5.5%,比一季度提高 2.4 個百分點。
從生產領網域來看,與上海稍有不同的是,北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 1%。
去年一季度,北京還有一定規模的新冠疫苗的生產,進入二季度疫苗產量縮小,影響同期對比基數變化,從而導致其工業增加值下降。
如果剔除疫苗因素,上半年,北京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4.6%,比一季度提高 2.8 個百分點。在工業重點行業中,汽車制造業增長 16.1%,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 10.9%,五大裝備制造業增長 15.3%。
從需求領網域來看,随着消費環境不斷向好,北京消費品市場也在持續恢復。
上半年,北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轉負為正,一季度是 -0.7%,二季度回正後,整個上半年實現增長 4.5%。接觸性行業和領網域中,住宿、餐飲、交通運輸業、文體娛樂業的上半年整體增速有所提高。
此外,全市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同樣在持續復蘇。今年上半年,接待遊客達 1018.5 萬人次,同比增長 55.5%;實現收入 17.4 億元,增長 30.6%,已超過疫情前的水平。
北京故宮博物院神武門日出風光 圖源:圖蟲創意
從整體來看,上半年北京經濟實現增長,經濟結構也進一步優化。這不僅包括優勢行業的支撐帶動和接觸性行業的持續恢復,還離不開新興動能表現活躍,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上半年,北京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 9180.5 億元,占 GDP 比重為 44.5%,同比提高 1.1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 專精特新 " 企業增勢較好,增長 4.7%,明顯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新設企業數量增加,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近年來數字經濟是發展的重點領網域,也是優勢領網域,尤其在平台經濟和信息服務業方面優勢明顯,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 此外,北京正在打造數字标杆城市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政策驅動了‘專精特新’企業的快速增長。" 他說道。
經濟差距在縮小
北京與上海這兩大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很多不同的特點。從城市定位來看,北京側重于首都功能,上海側重于經濟和金融。
雖然兩者之間的定位不同,但近十年來,北京的經濟總量正持續上升,逐漸接近上海。到了 2022 年,兩地的差距為 3041.9 億元。
若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兩者之間的差距為 768.87 億元,僅為去年全年差距的 1/4 左右。
縮小的差距體現在哪些方面?
時代周報記者留意到,與 2022 年全年數據相比,今年上半年,服務業是京滬兩地 GDP 差距縮小的重要原因。具體來看,上半年北京服務業增加值為 17713.6 億元,領先上海 1441.15 億元。
這也表明,北京的經濟實力不可忽視。
葉堂林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盡管這些年來北京 GDP 增速逐年降低,但部分原因是采取了高質量發展戰略。北京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更新,通過淘汰掉低效能產業環節,降低發展增速以實現產業資源高效利用。
"2010 年北京市人均 GDP 達到 10070 美元,進入了後工業化階段。按照普遍規律,當經濟總量達到一定水平後,經濟增長速度會有所下降。其次,北京主動‘瘦身健體’,采取減量發展戰略,堅決疏解非首都功能,為其產業轉型更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很大的積極效應。" 葉堂林說道。
而對于上海來說,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同全國相同:内需偏弱、投資動力不足。
上海陸家嘴夜景航拍全景圖 圖源:圖蟲創意
從财政方面來看,今年上半年,上海地網域内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 10702 億元,同比僅增長 1.1%。
曾剛認為," 雖然(上海)上半年主要指标增長好于全國,主要行業實現較快增長,财稅收入明顯回升,但上海仍然面臨外部環境復雜嚴峻、有效需求總體偏弱、投資動力不足的問題 "。
而民營經濟作為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剛認為,上海可以利用長三角區網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提供的機遇,與江蘇、浙江、安徽等省份及其城市,聯合建設跨地網域世界級產業集群,助力中小企業資源對接、要素整合,推進惠企政策落地,有效拉動民間投資增長。
" 與此同時,上海也應重視發揮華為、阿裡巴巴等民營企業在上海 AI 產業創新發展、跨地網域跨領網域創新聯盟、產業集群建設方面的核心關鍵作用,将上海打造成海納百川的產業創新高地。" 曾剛說道。